标题 | 浅析传统水墨人物画中的“墨分五色” |
范文 | 游春明 摘 要:人物画首先是强调造型的,如何用好“墨”与“色”为画面造型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墨分五色”在中国画里是一个高频的词汇,常常被提起,也是国画里一入门就被引入的概念。传统的色彩观受到传统审美与道德价值的评判,逐渐形成了注重墨色变化的现象。单一的追求墨色变化而忽视色彩在国画中的运用,必定不能满足现状在多元化审美需求,我们在继承古人“墨分五色”的内涵意义后,还要加入更多满足当代审美的观念到其中。本文重点梳理了“墨分五色”的文化认知形成的由来,以及结合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对“墨分五色”的理解。 关键词:墨分五色;水墨人物画;墨;色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15-02 一、前言 在传统的中国绘画史中,南北朝之前的绘画是注重色彩的,我们现在通过敦煌壁画,可见一斑。因此中国画有“丹青”这一说。到了魏晋时期,社会空前动荡,南北分裂,权柄间你争我夺,到处是杀杀砍砍,可谓国无宁日,老庄人生无常,此时的社会极度动荡,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他们唾弃礼教,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人們谈玄论道,思想领域产生中国玄学思想,再绘画中开始注重墨色的变化。在色彩绚丽的唐代,王维高呼“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对追求绚丽色彩持抵牾态度,逐步形成了“不贵五彩”的绘画之风。到了五代时期,把“笔”与“墨”拆分为单独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审美对 “墨分五色”的影响 传统的“墨分五色”色彩概念,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比较大,如果说西方的绘画色彩观念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的话,那么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念则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玄学观念之上。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是建立在追求“象外之境”的审美诉求之上的,其中,“五色说”受“五行说”的影响最大,《尚书.洪范》认为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世间事物虽为万种变化无穷,但是都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他们相生相克,不管其变化万千,都是按照五行的一定数量生生息息变幻而来。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这样说道:“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 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五行大义》中第一论配五色中说道:“八卦各有其色。震为青。离为赤。兑为白。坎为黑。此皆当方正色。干为紫。艮为红。巽为绿。坤为黄。此并闲色也。坤取未土之正色。甲乙经云。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为生气见。”就是说古人眼中的色彩还与方位相对应,四方加天地构成六色,合并成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②。“五色观”的提出在时间上比西方的“七色观”与“三色观”都要早一千多年。“五行”和“五色”对应着深层的中国文化结构有深层关系,认为五行对应着五色,五行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本形态。虽然天地万物变幻莫测,但是只要五行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那么万物都是有序的。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而有赤色者为玄”(玄即使黑青色)“五色令人目盲”老庄哲学的色彩观是在“大音无声,大象无形”中不求客观世界色彩的绚丽,而是返璞归真寻求本体的朴素之美。“大音无声,大象无形”,道家老子认为好的音乐与绘画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一单有了具体的形态,它表现的内容就会陷入局限性。说以老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审美的质朴追求,因此绘画的“丹青”被逐步舍弃,追求质朴的墨色变化。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孔子又在《论语》中说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在道德和美学上都应取得相当高的水准。中国的佛学文化受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禅宗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个人心性的“顿悟”“渐悟”超脱个体以达佛性。实际上,禅宗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佛教,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是巨大。 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的影响,国画中绚丽的“丹青”逐渐受“道”与“德”的影响,这种“艺术意志”使得国画走上了追求水墨变化的道路。不是说在古人在那个时期观察不到世间绚丽的色彩,而是在审美追求逐渐发生了变化。包括后来文人画的兴起,都是传统哲学思想与审美的影响。 三、对当下水墨人物画语境中“墨分五色”的理解 “墨分五色”是国画中的专业名词,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而真正对“墨分五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宋朝以前的“五色”主要是指对应的五种颜色,之后主要是指通过对加入墨色的水分多少,而呈现出的焦、浓、重、淡、清等浓淡干湿的变化。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王维在唐代色彩绚烂的风度中高唱连吴道子也行笔磊落,于焦墨中略施微染,轻烟淡彩,谓之吴装。当时中国画受西域影响,壁画色彩,本是浓丽非常。而中国画家的“艺术意志”却舍形悦影,走上了水墨的道路。南北朝时期,印度传来西方的晕染凹凸阴影之法,张僧繇曾于一乘寺门画凹凸花,远望为真,终为中国画风排斥放弃,不符合中国审美心理。不是说古人感受不到丰富多彩的世间万物,而是由于受“道”与“德”的文化审美思想的影响,在描绘时,放弃了甚至对多彩的颜色描绘持抵牾态度,经过文人画时期的的长期影响,最终呈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的色彩观念。 水墨人物画中,造型的塑造也是很重要的,西方绘画中素描阴影法是造型塑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国画中的墨色,却有更深刻的内涵。与西方绘画的色彩关来比较,中国传统的“墨分五色”色彩观显得比较单一而又单板,但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它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语言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继承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墨分五色”色彩观,逐渐加入当代审美的规律,运用好“墨分五色”这特有的语言形式。 在传统绘水墨人物画中,我们更多的是谈到的“笔墨”,对“色彩”这个词语避之不谈,但是色彩对水墨人物画的来说,也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追求墨色变化而忽视色彩在国画中的运用,必定不能满足现状在多元化审美需求。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不能像西方绘画那样把墨色看成一种颜色,只是一种黑色,也不能单纯的把墨色当成西方绘画中的明暗调子,在画面中即使只使用了单一的墨色,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不单单有明暗的变化,更有干湿的变化,加上留白,便是六彩了。除此之外,墨色还是一种别与其他颜色的“中性对比色”,如,在进行脸部塑造时,使用了赭石色,用淡墨在边上复钩,其墨色便会呈现一种偏向紫色的色彩错觉,墨色不但是一种单纯的黑色,更像一种包容的“中性对比色”,与其他颜色进行调和,呈现出不同的丰富的画面效果。只有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墨分五色”文化认知的由来,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结合颜色补色关系的运用,“色”与“墨”结合起来,才能加强人物的造型,丰富画面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先.从《考工记》的色彩观看"五色审美观"[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6(12). [2]杜君利. “墨分五色”的文化认知原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4):77-8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