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宜兴紫砂的发展 |
范文 | 卢卫英 摘 要:紫砂陶的个性体现于它独特的制造工艺和创新,现代的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是造型最为丰富的工艺品种,紫砂陶艺术以传统形式为主体,既实用又可陈饰,内涵丰富,造型变化无穷,趣味性强。 关键词:紫砂;发展;历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34-01 紫砂陶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虽两者含意不同,但两都必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技术是物质的基础,艺术是精神所在;技术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没有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紫砂壶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其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其一是泥料,其二是形状,其三是神韵。紫砂茗壶的艺术设计元素,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设计师运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丰富了当代工艺美学的内涵。 紫砂做成壶,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紫砂的创始年代,一般都从《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等旧著中,定在明朝正德年间。而明人项子京的《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却说:“夫宜兴一窑,同自本朝武庙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也。”项氏图谱所说宜兴窑,是指紫砂而言,而把时间上推前了一百多年。宜兴紫砂器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可以算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0年),这时的紫砂器已从日用陶器中独立出来了,明清两代是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时期。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由此可见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宜兴境内已经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商周时代遗址的分布也相当广泛,制陶技艺,已进人比较成熟的阶段。战国时代,宜兴陶瓷有了较快的发展,东汉前烧制釉陶已获成功。唐代的宜兴陶瓷,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并开始使用龙窑烧制。公元十二世纪初,正值我国宋代的北宋时期,陶瓷生产十分发达,五大名窑已趋成型。至公元十六世纪的初叶,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和对舶来文化的吸收,由紫砂陶土手工制成的紫砂壶更推动了宜兴紫砂陶器产品的生产,对宜兴陶瓷文化传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回顾千年紫砂,当茶和壶相伴一体的时候,茶为壶增益,壶为茶添味,茶和壶的合用,在文化艺术的陶醉中,心旷神怡。 “曼生壶”应该也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以壶寄情的系列作品了。它以书、画、壶三者为一体,开创了“文人壶”这一激情于世间一切情感的紫砂壶设计的新格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创造了独特而成熟的全新的紫砂壶艺术风格,摆脱了工匠的流俗习气,将金石、书法、篆刻的文化风韵带进了紫砂,将文学和诗词融入了紫砂,使其富含精品文化内涵,及大提高了紫砂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从而使紫砂壶迈进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紫砂茶具的生产和发展,同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有关。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人们认识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担子、或乘船到几百里以外去买茶叶;市面上有人设铺卖茶,提瓶卖茶,顾客可投钱取饮;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饮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饮”、“穷日尽夜”、“俗遍天下”。紫砂壶的气孔微细,密度高,用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尽得真香真味;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所泡出的茶不易变味,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即使壶内壁不刷,沏出的茶汤也绝无异味;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泡茶不会烫手,更不会因受热而裂,经久耐用,气韵温雅。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整齐、均匀、划一等一般美的实用工具式的格局。在设计一件具体的紫砂壶时,要有自己的制作主张和制作手法,力求把一件作品的几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和谐美,融合完美的文化内涵去创造美。 紫砂壶自北宋以来,经历了千百年的完善和改良,由单一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和深化。作为一件实用品,由于原料的可塑性,逐渐成为了反映民族文化的载体。随作者的年代以及经历的不同所体现的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欣赏一件紫砂艺术品,不仅要看其制作的精致,最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是否反映本身的形、神、气、态等内涵韵味,也是作者本身艺术修养及设计制作水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继.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M].台北:台湾奇园艺术中心, 1993. [2]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李知宴.中国陶瓷文化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