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创新与发展探究
范文

    冯明曦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现代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大模块,其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以达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在该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某些不足仍需解决,促使了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13-02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与大多数企业更加注重前来择业者的综合素质的优劣好坏。作为高校学生“通识教育”中人文素养系列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得到了有关部门及校方的高度重视。为更好地发挥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使高校学生更适应于当今社会的综合发展需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创新与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一、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19世纪的欧洲,在19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翻译而来。“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非专业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宽阔视野以及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一部分教育。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美育部分,其课程的开设变得尤其必要。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普通高校通过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以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从而提高个人的自信心,甚至能够影响他们一生对于艺术和美的价值追求。

    (二)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往往较为轻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满足高校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充分刺激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起到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是集“德智体美劳”五种现代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课程,以“美”的教育为主导,五种教育理念互相渗透,课程充分结合了中西文化、古今文化,能够扩宽高校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并提高他们的自信程度,同时也能够使得校园面貌更加充满青春活力,达到其他的学科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上的重大效益①,对高校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的身心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二、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教育经历。由于各个地方的教育政策或者教育条件的不同,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较大不同,因此他们本身的艺术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如:女生的艺术素养普遍比男生高,文科生的艺术素养往往比理科生高;又如:来自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高于农村的大学生,这与他们在大学前所就读的中小学的师资力量、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对艺术的兴趣程度,以及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在城市里,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往往较为重视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也较为集中,因此学生基本能够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艺术兴趣班,因此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起点较高;而在农村,很多学校因为缺乏专业对口的教师和相应的教育设备和场地,而取消艺术课,甚至出现“语文老师教音乐”、“数学老师教美术”的现象,而这种现像并不在少数;此外,有些学校认为教育应以抓“文化课”为主要任务,而艺术课在这些学校里属于“边缘化”的科目,往往不被重视,因而有些艺术课会被“主科”老师强占,这种变相剥削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权利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学生表示他们“从未上过音乐课”。

    因此,面对艺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上什么”、“怎样上”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符合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如上所述,由于现阶段在我国中小学生教学中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过度注重对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基础,因此很多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没有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基础而定夺,造成教学系统和教学目标均不够规范化。只是盲目的学习借鉴与跟从其他先进的教育模式而不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很难促进高校中大多数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而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也将大打折扣②。

    从教学方法来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以任课教师全程在课堂上的说教讲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動交流过程,学生很难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与西方先进国家公共艺术课程所能达到的优异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容易使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制约了高校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空间。而且,我国国内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以欣赏或理论讲学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使得很多本来“有趣”的课程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变得“无趣”,从而无法满足“智力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的大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由于艺术课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如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等课程对硬件设施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如专用的音乐室、画室、舞蹈室、排练室、观摩厅,以及琴房和其他乐器等设施。

    目前,我国一部分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的高校仍然没有专设艺术课所需的专用课室和设备,只能提供普通的多媒体设备,这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和日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硬件设施上的局限性往往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较大影响,这体现了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的正比关系。因此,只有良好的校园硬件设施条件才能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一个广泛的体系,其基础性课程从艺术学科门类上分包括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影视类、语言艺术类等,从课程性质上包括鉴赏类、手工类、表演类、技术类、实践类等多门课程。为了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需要多样化并且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学人员进行开设和讲解,同时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编写相关的教材以及制定教学计划③。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历年来的教学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在普通高校的三尺讲台前进行公共艺术类课程授课的教学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讲师或助教,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大师级教学人员较为稀缺。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的师资力量依然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创新与发展的措施

    (一)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正确的理论体系,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人兴趣意愿,制定出最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最新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模式应是师生双方深入交流沟通、互帮互助的过程。例如在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学人员可以先由学生自主鉴赏艺术品引入教学,然后由教师根据他们在见解中的独到之处或不足之处展开课程介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又如,在课堂气氛较为枯燥的理论类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才艺展示,给予平时分的加分以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充满饱满激情的状态下进入课堂;也可以在课中采用小组讨论研究或分组练习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表达不同观点,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④。

    (二)制定更高的考核标准,定期汇报教学成果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多作为高校学生的限定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而这种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拥有对某一艺术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即可,对学生在学期末的考核要求一般较低。而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今天,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个人综合发展,为了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校应更加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制定出更严谨、更合理的期末考核标准和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同时,高校也可适当地提高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学分要求,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视度。

    除了制定更高的考核标准以促使和鞭策学生对艺术课的自主学习,学校还能定期举办艺术类教学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如画展、作品展览、音乐会、文艺演出等,把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而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能够使学生感受并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举办教学汇报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渲染校园艺术氛围。

    (三)提高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的公共藝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人”能力是关键之一。

    首先,要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要求,包括学历、教学特长等,同时要积极引入高素质教学人才;

    其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人员的培训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的要求,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时代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与授课水平,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发展要求充分结合⑤。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但现时期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些许问题,只有提高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度,加大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使之更适应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发展需要。

    注释:

    ①王弘德,崔英娜.浅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5,(10):101.

    ②王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6(25):139-141.

    ③于丽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141-143.

    ④连凯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艺术评鉴,2017(06):59-61.

    ⑤李平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构想与体系创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5):137-13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