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和形式法则的运用探析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和形式法则的运用 |
范文 | 摘要:点、线、面是平面构成最基本的形态要素,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同一张画面上排列组合,形成无数个不同的画面。点、线、面各有特征,它们又能相互转化、彼此互为表里。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不乏有分别以点、线和面作为主要的构成元素而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点、线和面各自的特點。 关键词:点;线;面;形式法则;北京双年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170-01 一、前言 在西方三大构成中,对绘画影响比较深远的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因为绘画本身就是平面的艺术,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塑造形象。此次展览中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洋绘画,都是二维平面的空间内表现人和物,只讲块而关系,很少强调纵深感。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点、线和面是一切平面的艺术形式的形态要素。其实,二维平面中的点和面可以划分为一类,即点是小的面,面是放大了的点,所以点和面的性质比较相似。 (一)点 点与面没有确定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是抽象形,也可以是具象形,抽象形如方形和圆形,具象形如心形和水滴形等等。点和面在形态要素上是相通的,就面而言,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二维平面中它依然是个点。点和面具有相同的组合变化,即强调画面形式美感的抽象形主题组合,它往往利用各种抽象形的点和面的排列、渐变和重叠在画面进行形式美感的塑造。 工笔画作品《黎族的婚礼》中人物的排列方式可以看做是由右向左渐变式排列。靠近画面右边缘线的是一个人,向左发展先是两个人一排,而后逐渐增多,直到人群最左端一排有十个人。画面中的人可以看做是点,此种排列方式就是渐变式排列方式。 点和面有共同的视错觉,如两个面积、形状相等的点和面,黑底上的白点和面视觉力大,白底上的黑点和面视觉力小。两个面积、形状相等的点和面,周围图形小的点和面视觉力大,周围图形大的点和面视觉力小。 工笔画作品《风从东方来》用的是浅色的底色和深色的主体物,构成上近似于白底上的黑点;同为工笔画作品的《再生缘》在处理手法上相反,背景处理成黑色,所有的人物都处理成浅色;从这两件作品不难看出,《再生缘》中的浅色人物与《风从东方来》中的深色人物相比,前者在视觉冲击力上要比后者强上不少。《风从东方来》中把所有的主体物都看成是点,最大的点就是中间站着的拿着线绳的人物,相比之周围的道具,人物在视觉力上显然要更强一些。 (二)线 平面构成中最具变化和个性的元素,线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就是丰富的形态和强有力的表现。如将数根直线按照等距离排列,渐变排列,交叉组合,发射组合等构成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组合而成的图形容易体现直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作品《天涯共此时》中的所有站在一起的人物可以看成是一组垂直线,其排列方式是等距离排列,这些人物之间的身高差别使得这些人物能够按照一定的起伏规律成秩序地排列,从而体现出该组合的韵律感。 曲线的种类很多,有弧线,也有环形线和自由曲线,因其变幻无穷的动感而比直线更具有表现力,组合的形式可以由一点或多点向外散射,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也可以任意变化。 瑞士综合材料作品《无线地质转换场》中有两组排列的曲线,这两组曲线都是由一个点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放射状地排列开来,都是发射组合,由画面上沿中心线偏左的一个点出发,向下是由短变长逐渐发散排列的“S”形线,向右是逐渐变长发散排列的弧线,两组曲线运动感体现出了地壳运动的剧烈性,它们都因由短向长排列所具有的变化的规律性,而体现出了节奏和韵律感,加之曲线本身所具有的动感,这种韵律感较直线更强。 (三)面 面在平面构成中同时具有长度和宽度,它是一个被涵盖与大画面的二维空间内的小二维空间,因此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点和线作为更小的平面要素可以依附于面之上。面的形态有以下几大分类:几何形面、直线形面、曲线形面、不规则形态面和偶然形态的面。面因包容性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丰富的形象内涵可以充分地塑造和表现在里面,从而能够传达丰富多变的视觉形象。 白俄罗斯油画作品《我的房子》充分体现了点与面的关系,画而中的一整栋居民楼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的矩形,在居民楼内有很多小的门窗,这些门窗可以看做是若干个小的矩形,那么大矩形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形面,小矩形可以看做是很多附着在大矩形上的点,这就是点和面的关系,在这里,大矩形体现出了面作为小的二维空间的包容性,同时也因为无数个点的点缀而体现出了面的可塑性。 三、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 构成的形式法则有对称和均衡之说。 (一)对称 对称是两个相同的点或面围绕一条线对称排列和围绕一个点旋转排列,对称体现了端庄、平静和秩序美感,然而点和线的作用能让画面在视觉力上达到平衡。 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统称为对称,两个完全对等的形态在对称轴的两侧,对折可以重合的是绝对对称;称轴两侧的形态大体相似,此两个形态的面积大体相当,对折不要求完全重合的对称叫相对对称。绝对对称由于其稳重感而适合用在大场面绘画的创作中,但过分强调其对称性会显得有些呆板,所以此种对称不被大多数艺术家所采用,而用的更多的是相对对称。 比如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多彩世界——共享中国速度》就是相对对称的处理手法。对称轴夹在两个方向相对的行人中间,两个行人大小相同,一个背着包,另一个拉着行李箱,两者形状不一,在同样的色彩对比下,二者的形状不影响各自的视觉力,影响视觉力的是大小,此二人因此拥有相同的视觉力,且能够在对称轴两旁处于平衡状态,这就是相对平衡。很多作品在运用轴对称往往会会更多地采用此种法则。 (二)均衡 均衡是不对称的平衡,它要让画面中不同大小、形状的形体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所以其构成方式往往比对称难度更大。力学中盼‘杠杆原理”让画面中的形体彼此之间达到平衡。这种法则在绘画中运用的很广泛,有其是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 均衡是在视觉力上一种等量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是动态的平衡关系。此二维空间内在的对比关系和位置的疏密关系,常常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灵活多变的视觉感受。在画面中,复杂多变的图形往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变化和自由创造是平面构成的基本主张,可通过两种简单的图形相互重叠,相互裁减,相互分割等方法都能得到一个完整复杂的图形。 工笔画作品《这一近、那长远》运用了分割裁剪的方法将整个画面分成了三块儿,三个小画面分别画满了物体,分成的小画面大小不一,右下方画满列车轨道的小画面最大,正左方和正上方的小画面要比右下方的小画面小很多,因此三者之间的视觉力有明显差距,右下方的小画面视觉力最,虽然视觉力差距明显,但三者之间因都画满了物体,加之整体画面的裁剪缘故,三者按照裁剪的线再次拼接在一起能再次形成一个整体,此三者因此能形成视觉力的平衡,从而形成构图平衡。这三个小画面之间没有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因此它们之间在形式法则上属于均衡。 四、结语 平面构成最基本的形态要素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点逐步扩大就形成了面,点和面都可以是个圆形、方形等其他抽象的点,也可以是心形,水滴和瓶形等具象形。点线面可以排列组合,也可以交叉组合,按照对称、均衡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有规律而又不失美感的画面。 参考文献 [1]于国瑞.平面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杨光宇.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3]文国璋.绘画构图法基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乔翔(1994-),男,四川双流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国画工笔人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