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分析 |
范文 | 萧赪 脓毒症在临床仍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发病率,为临床需要面临的难题[1]。研究资料显示,脓毒症主要是因过度炎症反应所致组织器官发生不同程度损伤,但随着临床对于该类疾病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与多个机制均密切相关,比如免疫、炎症、凝血功能异常、宿主、微循环、代谢和细胞功能改变等,故此提示临床需不断深入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对脓毒症的病理以及生理变化充分掌握,继而为该疾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以达到改善疾病预后目的[2]。本次研究通过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做一综述,具体见下文。 1 脓毒症定义 在最早期,脓毒症一般用于表示生物体腐败,直至19世纪有科学家提出,引起脓毒症的原因与感染具有密切关联性。脓毒症能够与毒素和细菌存在不依赖关系,且能够继续发生和发展,但细菌和毒素仍然能够引起脓毒症。且研究资料显示,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宿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3-4]。研究认为,若未能及时明确脓毒症的病理生理特点,易导致其疾病不断进展,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等等。 2 脓毒血症病原菌 在多数脓毒症患者中,可以检出多种病原菌,例如革兰阴性菌或合并感染等等,其中革兰阴性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LPS,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不同的革兰阴性菌具有结构不同的LPS,包括毒性成分脂质体,不同的LPS生物活性不同,如大肠埃希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LPS生物活性并不相同,引起脓毒症的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产生的炎症介质可破坏微血管内皮,主要包括多种因子,比如:趋化因子、黏附分子、补体因子、细胞因子等等,上述因子容易加重人体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导致细胞外基质分离内皮细胞凋亡,脱落的内皮细胞一般存在患者的血液循环中,通过对其实施检测,能对病原菌特征实施分析,从而反映出病原菌的特征。 3 脓毒血症病原菌病理生理机制进展 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存在明确的免疫功能紊乱,脓毒症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两者为负相关,CD3+T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总数,主要反映细胞免疫总水平,CD4+T淋巴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脓毒症中主要发挥清除病原菌细胞、免疫启动的作用;CD8+T淋巴細胞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主要发挥抑制细胞免疫、防止过度免疫功能;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互相制约,正常情况下能使CD4+/CD8+比值稳定在一定范围,脓毒症患者因继发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病原体不能被有效清除,脓毒症状态持续存在,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若不能打断其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脓毒症病情加重、机体死亡。 4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4.1 宿主反应 当宿主理论概念出现时,就首先分析了脓毒症过度炎症反应的相关特点,在1996年,临床学者提出人体早期炎症反应后的代偿性抗炎综合征,研究显示,感染触发具有多变、复杂等特点,能对宿主反应进行延长,同时促炎机制和抗炎机制也能促进感染组织的恢复和清除,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继发感染、脏器损伤情况发生。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脓毒症患者伴有免疫细胞缺损情况,随着患者感染情况加重,患者部分免疫效应缺失。 4.2 先天免疫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对于病原体识别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病原体通过多种作用从而使免疫细胞激活,具有4个类别,即C型凝集素受体、视黄醛诱导的基因1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Toll样受体,上述受体识别的结构在微生物种中十分保守,被认为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容易导致先天免疫启动、炎性基因转录上调,同样的受体一般来自患者损伤细胞所释放的一种内源性分子,在人体外伤情况下,能将警报素释放,同时根据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也提出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脓毒症的病理机制[5]。 4.3 凝血异常 脓毒症与患者凝血异常具有密切相关,还容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发生,引发纤维蛋白积聚,容易导致凝血聚集。若通过组织因子的活化,再将抗凝机制削弱,并通过抑制人体纤溶系统而导致的纤维蛋白,通过蛋白水解活化酶受体,从而形成的炎症和凝血之间的分子链接[6]。在被确定的环节内容中,PARI指标与患者脓毒血症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通过低剂量凝血酶与C反应蛋白的刺激,PARI能够对患者发挥细胞保护作用,但是采用高剂量凝血酶时,容易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造成影响。 4.4 炎症反应 脓毒症的致病病原主要包括寄生虫、病毒、真菌、细菌等等,脓毒症以革兰阴性菌作为主要的病原体,而在该细胞壁上,脂多糖是常见的多糖复合物和脂类,其存在一定生物活性,能够将多种细胞进行激活,比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从而引起患者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导致病理生理变化情况发生[7-8]。 4.5 免疫抑制 免疫系统易对人体造成影响,从而减轻人体促炎反应。吞噬细胞能切换成为抗炎表型,同时对骨髓衍生的抑制性细胞、调节性T细胞产生抑制,从而减弱患者炎症。在临床关于脓毒症动物模型中,通过对迷走神经进行切断、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能显著减轻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 4.6 基因多态性 随着人们对临床关于基因组学的认识不断加深,遗传学机制受到多数学者的研究,同时遗传学中的机制差异,被认为是临床多种疾病发展、多种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一般将基因序列上的变异可以称作为一种基因多态性,一般是指在一个遗传单位中具有两个等位基因,同时每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百分之1,其能使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行明确,同时还能反映临床表现、药物反应差异,因此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差异性,部分患者容易发生脓毒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 4.7 器官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多数存在器官衰竭,而在此过程中,受损组织的氧合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微血管栓的形成、低血压、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等,均能够降低患者休克时氧的运输。另外,炎症也可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当人体内皮细胞死亡或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时,易出现组织水肿和皮下水肿情况。 5 小结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通过对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该疾病是由多个机制共同形成,例如凝血机制、炎症反应、免疫机制、先天免疫机制、器官功能障碍等,能够为疾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并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和认知,能够避免脓毒症进一步发生和发展,提高临床危重症疾病的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刘铭传,李林成,白晓智.脓毒症病理生理及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2):3511-3514,3520. 穆红,杨磊.脓毒症相关微小RNA标志物功能机制研究进展与诊疗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12):1007-1013. 潘萌萌,廖明喻.凝血相关参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展为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9,18(9):956-958,962. 费苗苗,王嘉锋,邓小明.脓毒症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9,40(5):509-513. 陈斯丽,朱武,张群.血清降钙素原、血乳酸、内毒素检测在评估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9):86-89. 邵卢晶,王春霞,张育才.固有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调控脓毒症免疫稳态的研究进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7):910-912. 窦全亮,阿不都克力木·阿不都沙塔尔,骆凤.不同血糖水平的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0,40(2):309-312. 谢克亮,王瑶琪,于泳浩, 等.脓毒症线粒体动态变化与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5):519-5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