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漫谈馆藏古代金属货币的保护
范文

    杜开立 李煜均 张蒙

    摘要:中国古代金属货币存世量巨大,种类繁多,占据着博物馆收藏品的半壁江山。做好馆藏金属货币的保护工作,对展览及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馆藏铜质和银质货币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适合普通博物馆使用的保护手段。

    关键词:钱币;保护;科技

    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73-02

    一、古代铜合金货币的保护

    铜合金货币,材质多为铜锡合金、铜铅合金,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馆藏铜钱多数来源于考古发掘。铜币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收埋藏环境的中湿度、酸碱度的影响,出土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出土后其埋藏的缺氧環境被迅速打破,又大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作用,锈蚀进一步恶化,因埋藏环境的不同形成表面呈现黑色,靛蓝色和绿色的锈蚀。这些锈蚀往往在如铸有文字或图案钱等凸凹不平处聚集,对钱币的研究、保藏造成不便。特别是带绿色锈斑的质地松软的锈蚀,俗称“粉状锈”,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氯化铜。粉状锈犹如一种铜质文物传染病,一旦感染,它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一枚铜质钱币出现“粉状锈”,都可能危及馆藏和展览中其他铜质文物生态安全,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就成为必要。

    目前,古代铜合金钱币的保护和修复一般采用清洗、祛锈、除氯离子、粘接补缺、强化加固、密封等步骤:

    1.清洗:清洗大致分为物理清理、化学清理。清洗的主要目的是为祛除古代铜合金钱币表面的污泥、水溶性盐类,以及埋藏钱币上沾染的腐败物质和其传世过程中的有机物如油脂等。而钱币附着的污泥和水溶性盐类只要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浸泡一段时间即可。有条件的收藏单位引进超声波清洗设置效果会更好。清洗最低水温不低于20℃。超声波清洗的过程中水温逐渐上升,最高水温不高于60℃时间以3个小时为宜。

    2.祛锈:古代铜合金钱币祛锈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物理祛锈和化学药品祛锈。物理祛锈主要是指借助喷砂仪器、超声波震荡仪等设备除锈,助喷砂仪器利用压缩空气形成高压将金刚砂高速喷射祛除铜合金钱币的铜锈;超声波振动仪去除锈和人工用锤子、刻刀、凿子等依靠震荡剔除锈层。化学药品祛锈所使用的酸碱试剂如柠檬酸、醋酸、草酸、甲酸、稀硫酸、氢氧化钠、甘油、等都可以溶解锈蚀从而达到除锈的目的,但酸碱物质对铜合金本身的材质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化学药品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降低损害。酸性药剂处理会使铜币表面呈现红色,碱性药剂处理会使铜币表面乌黑。不过化学药品除锈技术的进步已经解决了之前遇到的铜币变色问题。南京博物院在印度科学技术人员研究的基础上耗时四年(1991年4月1996年4月)经多次实践,研究出CAN-I、ACN-2复合配方,解决了变色难题。对于质地酥松的土锈,应选择完全除去。对粉状锈,如不在铭文、纹饰处,可用机械方法除锈,然后用化学方法处理保护,以确保锈蚀不在发展。

    3.除氯离子。“粉状锈”是铜器锈蚀中最有危险性的。“粉状锈”的主要特点是质地松软,呈现蓝绿色明亮锈斑或亮点。它的主要成份是碱式氯化铜,化学式为ICuCL。除氯离子主要方法有两种:

    (1)氧化银保护法:利用氯化亚铜和氧化银在水中的化学作用,生成银保护膜,从而实现隔绝氯离子,达到控制铜钱币防腐蚀的目的。

    (2)5%倍半碳酸钠浸泡:5%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清洗铜币,通过化学置换反应将铜币锈蚀表层氯离子置换出来,从来实现去氯离子的目的。

    以上两种方法使用前应将产生“粉状锈”的祸根氯化亚铜剔除,目视可见铜质为止,再用丙酮将剔除区擦试干净。

    4.粘接补缺。因锈蚀严重或受外力作用出土的铜钱中常见有残破不全的情况。而破碎的铜钱又较为稀少珍贵,那么其就具有了较高历史价值、收藏价值,这时对这残破的钱币进行粘接补缺就变得很有必要了。粘接铜币之前,表面锈蚀和油污等要全部清除干净,然后用刻刀轻轻剔去氧化层直到显现金属光泽。钱币的断面清理要浅,不能损伤钱币。接下来需要认真残币配对,根据破碎的情况将钱币按原貌精确复原拼凑。如果钱币破碎碎片较多,应在缝隙连接处做上标记。主要是采用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对器物进行加固。

    5.强化加固。加固处理包括对铜币物理性加固、缓蚀技术。加固一般针对铜质氧化锈蚀严重的钱币,铜质较好的则没有必要,多使用丙烯酸树醋进行浸泡加固。钱币缓蚀技术在古代铜合金钱币修复保护过程尤为重要的一环。缓蚀处理可大大减轻大气中有害气体及氯离子对铜币的腐蚀,从而延长钱币物理保存寿命。

    6.封护。封护是将铜币与外界环境隔离的有效手段,对于长期陈列的钱币表面应进行封护处理。封护的主要材料分为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材料、氟碳材料、聚乙烯材料等,近年来B72这种内烯酸树脂材料,较多地用于铜合金文物的封护。进行封护处理后铜币表面处理痕迹明显,可用消光粉消或传统手法对该部位进行仿旧处理。

    二、银质货币的保护

    银钱又称银币、银锭、银元宝、碎银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流通货币之一。银原子因其化学属性稳定,具有储量较小,体积小,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古代货币的主要铸造材料。现今收藏展览的银质钱币多为经常作为货币流通的传世物,表面多成黑色。分析研究其表色原因有助于更好的收藏和保护。

    银原子在自然环境收氧原子、氯离子、硫化物以及紫外线等的影响会出现变色变黑。银钱被氧化形成氧化银呈现黑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故流通中银钱多数都不是“雪花银”而是乌黑发亮的银锭或碎银;银钱在潮湿的环境下,银原子会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自然界大气中硫和硫化物对银同样有腐蚀,在一定的湿度条件和有氧的环境中,硫及硫化物对银钱的腐蚀性更为明显,即使很短的时间银钱表面也会发生变色。最后紫外光照射对银钱也不可小觑。所以防止银钱的锈蚀变色,必须阻隔紫外线、湿度、氧化剂、氯离子、硫化物等物质和银原子发生反应。金属缓蚀剂在银钱及银质文物保护中应用广泛,能在银表面形成致密缓蚀保护膜隔离锈蚀因子并能有效地反射紫外光。

    在博物馆、展览馆等收藏保管单位,银质钱币的保护应该注意做到:

    1.单独存放,保证相对适宜的温度、适度。

    温湿度是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影响金属文物寿命的两个主要因素。保存金属文物尤其是银质文物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如下:温度和湿度,25℃和0%-45%。

    2.避光。

    根据光源不同可分为人工光和自然光。无论哪种光源发出的光都是由发光体发出的一种辐射能,只不过天然光和照明光线的光热和电化学作用变化不一样而己,另外,光中的紫外线还能使银质文物色调变暗。

    3.除尘。

    尘埃一般是在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其化学成分复杂,粉尘中的盐遇到潮湿的空气,产生潮解,会增加金属货币的酸碱性,加速锈蚀,减少文物存世寿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馆藏的钱币应该分类保存,即使保存条件有限,也按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科学保护,避免钱币的二次损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博事业的发展,对馆藏的钱币将会有更为有效和科学地修复、保护。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