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范文

    [摘 要]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从劳动、祭祀、狩猎等活动中演变而来,根据地域、生活习性、传统文化等因素差异,发展出多种独特的舞蹈风格。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在各类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科中普及,并且覆盖舞蹈学科的中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本文以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本科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为例,探讨在高校教育中提升民族民间舞教学质量、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教学;民族民间舞;舞蹈表演

    一、民族民间舞蹈简述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本文统称为“民族民间舞蹈”。“目前对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释义纷纭,虽然所指对象都是民间舞蹈,然表述各有不同。且所用概念主要有“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1]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通过肢体动作的表演,达到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其雏形并不是表演,而是像语言一样用于交流沟通的一种形式,例如用于情感的发泄。无论如何,舞蹈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时期,因此很难确切地追溯舞蹈真正的起源。民族民间舞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久经岁月的沉淀、文化的洗礼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是具有古老而有神秘色彩的舞蹈形式。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在不同时期一直在发展变化,因此目前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也同样很难追溯到它的起源或原型,但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传统舞蹈形式一直由从事民族民间舞蹈的工作者来守护和传承,并向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推广民族特色文化。

    二、延边大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一)延边大学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是具有朝鲜族鲜明特色的211大学,也是培养朝鲜族舞蹈人才的院校。基于延边大学地域特色及教学资源,在艺术学院下设了舞蹈表演专业,舞蹈表演專业早期仅设置了朝鲜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对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涉猎极少,后经严德善教授努力,开设了中国民间舞课程,丰富和融合了延边大学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舞蹈表演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经过几次大修改,现如今形成了以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的教学体系。

    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是本科阶段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学习中,都融入了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教学。民族民间舞相关的专业理论课有中外舞蹈史,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和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提高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专业必修课方面,设置了包括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剧目三类民族民间舞蹈相关课程,准确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专业系统地学习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了朝鲜民族节奏、舞蹈概论、舞蹈教学设计等多样化课程,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和创新。

    (二)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延边大学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紧靠朝鲜边境,男生生源大部分为普高生,即为在本科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基础训练的学生,身体相对欠缺开发,基本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其他院校稍有差异,民族民间舞的专业门类也主要集中在五种分布较广泛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和汉族东北秧歌舞蹈。在延边大学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动作教学、基础组合教学、风格性组合教学、表演性组合教学,以及民族民间舞的展现和实践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达到声情并茂、完美演绎的教学目的。

    1.基础动作教学

    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学期至中,本学期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开设三至五个民族民间舞的舞种,进行基础动作的系统性教学。

    针对每个民族民间舞的舞种,通过教师为学生讲解基础的民族理论知识以及观看相应的视频资料,理解相应民族的地域、文化、信仰、风俗等理论知识,领悟民族民间舞基础动作的精髓。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开始进入基本的民族民间舞体态、步伐等单一基础动作学习,经过多次重复的练习才可以掌握每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动作的要领与身体记忆,达到动作精准、协调规范的目的。

    2.基础组合教学

    同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学期中,开展基础组合教学。基础组合教学指在掌握单一基础动作的前提下,对基础动作组合形成的具有民族民间舞特色的韵律和体态。这一阶段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由点连线,掌握标准组合动作,提升韵律感,加强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和感悟。

    3.风格性组合教学

    在经历前面学习系统专业的教学后,第五学期开展风格性组合教学。舞蹈主要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和思想,民族民间舞也不例外,而风格特点是区分不同舞种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风格性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至关重要。风格性通俗来说就是大家常说的“跳舞跳的很有味道”。每个民族都有各自风格特点,例如蒙古族是由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由于生活习性和地域特点,蒙古族形象多为宽胸厚背、张弛有度,因此蒙古族舞蹈风格性为热情奔放,悍健有力,力量与柔美的结合尽显其中;又如藏族舞蹈,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上,自然生态比较恶劣,藏族人民必须有强大的一种信仰去支撑,因此藏传佛教便为人民支撑起内心强大的世界,舞蹈自然也带有这种色彩,藏族舞蹈风格体态上带着谦卑、含蓄的因素,因此藏族舞蹈具有典型的崇拜之情,加之其长期地处高原,结合了明朗激昂、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特点。

    每个民族的风格性组合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需要教师经常性的引导与强化,风格性组合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一种考验。风格性组合教学与前期的基础动作教学及基础组合教学大相径庭,在重复性肢体动作练习的同时,教师需要把风格性带入给学生。这种风格性的带入不是指教师将自身对民族民间舞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强迫学生与教师达成相同的认知,而是要将自身的风格性作为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小窗口,以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作为风格性的基准,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及理解力形成自己的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组合,利于民族民间舞多元、创新、发展。

    4.表演性组合教学

    表演性组合教学,主要通过表演性组合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在完成风格性组合学习后,就进入到表演性组合学习,表演性组合学习是在本科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中最自主、最富创造力,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学习阶段,通过每个学生对空间、舞蹈、音乐的理解,进行舞蹈表演创作。

    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导、引导和提示,教导是基础,引导是创造,提示是修正,经过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舞蹈理解和创新都有提升。教导主要体现在表演性组合的主要内容、训练价值、训练方法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清楚组合的原理及用意。引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理解性的引导,舞蹈的动作和韵律离不开音乐,不同的经历和心情对音乐的理解也有差异,教师需要引導学生进入音乐空间,把自己融入民族音乐之中,使学生能够感受自己当下的情感与思想;二是在音乐感受后,引导学生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和韵律表达出情绪与思想,进而将情绪与思想传达给观众。提示主要体现在民族民间舞韵律与情感、思想的统一结合,教师需要时常提示学生对教导内容和引导内容的理解与实践,修正表演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使学生能够“用心跳舞”。

    5.综合性表演教学阶段

    在完成表演性组合教学后,学生通过教学剧目课及毕业汇报展现四年所学,完成民族民间舞的综合性表演。前四个阶段的教学是基础,为学生的表演提供技能及素材;教学剧目和毕业汇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融合和创新,使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淋漓尽致地展现自身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和创新。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剧目课也是前期舞蹈课程教学质量的检验,在将前四阶段的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检验前期成果。毕业汇报是本科阶段在学校中的最后一次舞台表演,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导教师仅进行辅助。毕业汇报表演展示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所思、所想、所学、所用,同时这场演出也是学生们送给学校、教师、家长的最好的礼物。

    三、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发展前景

    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相关的行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对提升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根据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2010年至2016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说,11%选择考研进一步深造,49%选择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性工作,29%选择其他类型的工作,11%未能统计。”[2]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大部分从事与舞蹈相关的专业工作,但仍有近30%未能学以致用,这部分就业情况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就业质量的专业性来说,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四、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基于民族民间舞蹈当前的教学现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提升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培养更多独立、自主、创新的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专业人才,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一)丰富民族历史、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

    1.适度增加民族发展史及特色文化的专业理论课程

    目前学生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外舞蹈史这门课程及民族民间舞蹈专业课程中教师的部分讲解,理论知识相对薄弱,适度增加民族文化的专业理论课程,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为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创造契机。

    2.结合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必修课的教学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解与民族特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如生活习性、特有节日、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延续,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舞蹈的感受

    1.课堂引入民族特色物品或影像,加强感官感受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族服饰、民族特色物品,观看重要节日或活动的影视资料,从感官上加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

    2.组织民族聚居地采风活动

    在节假日中,科系可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民族聚居地采风活动,既能增广见闻,又有利于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三)培养独立自主的舞蹈思维、加强创新意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调整上课的方式方法,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以学生对民间舞的主观认识和感受为基础,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深理解层次,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舞蹈思维,从而更好地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四)完善科系内部就业指导、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延边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属于艺术类,从比例上相对小众化,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面临就业时的疑难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学校及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在信息传递和校企沟通等方面具有普遍性和及时性,在就业心态、就业技巧等指导服务上具有专业性,但是对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就业方面的专业性指导有所欠缺。建议通过完善科系内部的就业指导服务,形成校、院、系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使更多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

    结 语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多种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作为一个舞蹈教育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延边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相关教学的实践与总结,提出了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建议。由于笔者从事舞蹈教育经验尚欠,对舞蹈的思考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期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补充和完善,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文化。

    注释:

    [1]马 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5.

    [2]刘昆山.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为例[D].延边大学,2017:12.

    [收稿日期]2019-10-11

    [作者简介]赵松山(1988— ),男,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延边 133000)

    (责任编辑:张洪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