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王立平《红楼梦》音乐创作中有关黛玉的四首作品的叙事分析
范文

    徐怡然 马璐瑶

    【摘要】用音乐叙事的手法,揭示与黛玉有关的四首曲目(《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枉凝眉》)之间的联系,从创作手法、文学原著以及87版电视剧的背景上进行分析,进行《红楼梦》音乐不同角度上的研究。

    【关键词】王立平;《红楼梦》;音乐;音乐叙事分析;黛玉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黛玉形象音乐叙事的显性策略

    (一)叙述情节结构分析

    1.起——《葬花吟》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12集。在众人热闹的芒种时节,黛玉扛着锄头,一身粉色裙装缓缓走来,望着地上的落花伤感,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处境后作出了《葬花词》。此时黛玉流下的眼泪是“孤独的泪”,接着跟宝玉吵了一次架成为了一个分界线——吵架前是儿时的闹气,吵架后互相知晓了心意,两人的爱情线也开始正式显现。

    2.承——《题帕三绝》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15集。宝玉被父亲打了之后,害怕黛玉为他伤心,便托晴雯以送两条素帕为名安慰她,黛玉深受感动,提起笔在素帕上写下了这三首绝句,用这三首绝句表达对宝玉的疼惜。这时的黛玉流下的是“感动的泪”,在悲伤的同时暗自欣慰,此时的宝黛二人彼此确定了心意,爱情线逐渐清晰明了。

    3.转——《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兰契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19集。黛玉的病情加重,很感激宝钗前来关心她的病情,从而产生了对平日看待宝钗多心的懊悔。在看了《秋闺怨》《别离愁》等词后,更添凄凉之感,于是仿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格律,写下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此时的黛玉心情郁结,流下的是“无奈的泪”,是对身世的无奈,更是对现实的无奈,曲调如泣如诉,也预示了宝黛的爱情在未来还是无法战胜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上的桎梏。

    4.合——《枉凝眉》

    《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5集,《枉凝眉》同时也是《引子》的旋律,两首重要的词编配同一曲调,来奠定电视剧的整体基调。虽在一开始就出现的音乐,却是对宝黛爱情的总结,终究逃不过“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命运捉弄。

    四首曲目形成了一个整体进行叙事,一条爱情线渐渐清晰:从彼此知晓心意、确定心意、对于现实的无奈再到最后各自别离的悲剧,宝黛这条爱情线贯穿整部作品,同时也是叙事方面的主题,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二)歌词叙事分析

    《葬花词》在原著中共五十二句,王立平在创作时选用了其中的二十七句进行创作。歌词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黛玉望着落花成雨,想到花儿终无人命怜惜的命运;第二段从“花开易见”,变成了女声合唱,黛玉有心葬花,却寻不到花儿的尸骨,想到自己以后可能也会是花儿这样的宿命,发出感叹;第三段“尔今死去侬收葬”开始,黛玉借花喻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高潮再现,不甘屈服,向天发出第二次的扣问,此处达到歌曲的高潮。“试看春残花渐落”,预示了黛玉的结局。

    《题帕三绝》歌词是黛玉在《红楼梦》中所作的三首诗,都是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这三首绝句是黛玉被爱情感动的流泪,终于与宝玉消除了误会。三首绝句都关于“泪”,照应了黛玉“绛珠草还泪”的典故,虽说在第二、三首诗中,没有一个“泪”字,但“点点斑斑”“面上珠”等词已经说明了一切,奠定了整首诗悲凉的基调。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诗二十句,王立平用其中的十二句作为歌词,这十二句中仅“秋”字就出现了十次,反复点明,给人秋夜悲凉之感,而这悲凉也包含了黛玉心中郁结的情绪。全诗更多表现了黛玉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无奈,展现了一幅黛玉独自坐在点着秋灯的桌前看着窗外风雨感伤的画面。

    《枉凝眉》作为《红楼梦》的主题曲,王立平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歌词可分为上下两阙,又各有一个短暂的尾声,“阆苑仙葩”指林黛玉,而“美玉无瑕”指的则是贾宝玉,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为还泪而来,也因泪尽而去,所历经的一切,皆是徒劳。其歌词近似白话,又充满灵气,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用音乐贴切的表达了出来。二人的“枉自嗟呀”、“空劳牵挂”,终逃不掉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转瞬即逝,正应了曲名——“枉凝眉”的含义。

    (三)声乐表演形式叙事分析——以陈力版本为例

    《葬花吟》采用了女声齐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的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前四句为女声合唱,烘托整首曲调的氛围,从“一年三百六十日”起,重复前四句旋律,变为女声獨唱,展现了一位女子缓步出现的景象。“花开易见”开始用合唱的方式演绎,像是旁白在描绘整首曲子哀伤的画面。随后由女声合唱引出从6到1的十度旋律大跳,将“天尽头”三字重复两次,第二次的“天”字将黛玉在内心积攒多时的悲痛瞬间爆发出来,“尽头”二字也一气呵成,而后混声合唱的“天尽头”的再现,随着音量的渐渐减弱,到了最后女声独唱的部分,相同旋律高八度演唱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

    《题帕三绝》全曲由女声独唱,整首曲目的演绎没有太过凄凉,在了解原著与电视剧情结合后可以知道,此曲包含着终于有了知音(宝玉)的喜悦,这个时候的音乐不似《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那种向高潮处发出叩问的悲恸,虽然只是三段歌词的反复吟唱,但其中用戏曲颤音唱腔处理的哭泣之感令人感同身受。

    《秋窗风雨夕》为女声独唱,这首作品的演绎出的是病情加重后的颓唐不振,因为此时的黛玉已经知道了与宝玉的爱情终究没有结果。在陈力的演唱版本中,“秋”字的演唱使凄凉之感顿出,令人不禁想到了伤春悲秋之意,联想到黛玉自身的境遇,更添愁绪。

    《枉凝眉》也由女声独唱,从旁观者的角度,对黛玉一生情进行总结,道出了虽有缘,却“终虚化”的宿命。本首歌曲的曲调与《引子》完全相同,但情绪却有差异。此曲,用诉说的口吻讲述宝黛的爱情故事,最后的衬词句一唱三叹,仅用了 1 2 6 三个音,引人无限的遐想和深思,最后渐渐消失的“啊”字足以唱出了所有,一切皆在不言中。

    二、黛玉形象音乐叙事的隐性策略

    (一)旋律特点

    从旋律叙事的角度上来看,四首作品都运用了很多颤音、倚音等装饰音,其旋律互相关联,层层递进,听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模仿黛玉的哭泣,例如《题帕三绝》,在一开始就在“6”、“2”这两个音上颤了三次以上,一唱三叹,颤音的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表现出了黛玉在创作这三首诗的时候一边啜泣一边写下诗句的景象。在情绪激动处多用旋律的大跳来描写,这些旋律的变化正是代表着黛玉心境的变化,例如《葬花吟》曲调从一开始的娓娓道来,从6到1的十度大跳两次强调“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也正体现了黛玉不甘心命运如此的向天发问,终究敌不过世俗偏见与身份,再到最后只能静静地看着红颜老去,却无力挽回的哀叹。

    (二)节奏特点

    从节奏上看,都是4/4拍,四首曲目都运用了×.× ×× 和×- - ×节奏型以及节奏变形,以长带短、忽快忽慢,象征黛玉多愁善感内心纠结的情绪。多用“弱起”来开始一句歌词,将重音放在第二或第三个字,象征着黛玉如泣如诉,缓缓道来的画面。同时都用了一些弱起、附点和切分节奏,来增强音乐发展的动力,表达情绪的波动和起伏,不断重复(或变形)出现的节奏型在听众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将悲伤的情绪逐渐累积。

    (三)曲式结构特点

    四首曲目中,《题帕三绝》与《秋窗风雨夕》同为二部曲式,《葬花吟》并列与再现三部结构相结合,《枉凝眉》运用了复乐段的结构。将诗词的结构与曲式结构相结合,《题帕三绝》运用宫调式,《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枉凝眉》都運用羽调式。宫调式接近于大调,给人明亮之感,而羽调式给人以黯淡悲凉之感,《题帕三绝》是这四首曲目中唯一一个带有欣慰之喜色彩的曲目。《秋窗风雨夕》与《葬花吟》分别运用了e羽雅乐七声调式、#C羽清乐七声调式,七声调式表现了更加丰富、难以言说的悲伤基调,每首曲目情绪的复杂性与调式相对应,展现其叙事结构。在这四首曲目中,都加入了辅助性的偏音,对音响效果进行润色,渲染情绪。作曲家通过曲目曲式调性上的特点进行叙事,达到了个性与共性上的统一。

    (四)配器特点

    从配器上来看,王立平运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配置,加之西洋乐器弦乐的完美配合,形成了织体丰厚、主题明确的伴奏。四首曲目共同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古筝、二胡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特定情绪表达处增加了特色乐器渲染情绪,例如《葬花吟》在“天尽头”处,增加了大花盆鼓,将全曲推向高潮,直敲人心,仿若天空中的闷雷,表达着不满和悲愤。

    三、结语

    王立平用《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三首曲目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黛玉的形象立体可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心情的起伏变化,《枉凝眉》的歌词预示了宝黛爱情的结局,把这四首串起来就形成了宝黛爱情线索的发展轨迹。四首曲目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个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之电视剧的演绎,从黛玉的视角道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奈,有过抗争,有过悲凉,都敌不过封建制度的桎梏。用音乐叙事的角度分析,更能产生主观上的情绪体验,对于了解、演唱、分析《红楼梦》音乐都能起到借鉴与参考意义。王立平为《红楼梦》创作的每一首作品构成了一个用音乐谱写的故事,将电视剧中的情节很好的和音乐融合在了一起,视听相结合成就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吴延.影视剧红楼梦音乐的特色[J].西安音乐学报,2010.

    [3]王强.魂牵梦绕,乐伴红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音乐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徐怡然(1996—),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非师范);马璐瑶(1996—),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非师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