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中国歌曲的正能量
范文 徐立旄
摘要:中国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门类载体,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特有的结构思维,中国特性以及其美学思想,在传播和传承的同时,传递着正能量,并探索使之成为世界文化融合,文明传承之主流。
关键词:中国歌曲 正能量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在数千年的各种文化现象的萌动、派生、繁衍、传播、光大或衰退消亡中,积淀出许多精髓之印记,其多元化的文化精髓的积淀,凝练了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彰显了中国以“礼仪之邦” 屹立在世界鳌头,令世人为之倾倒,赢得世界的尊重,这便是中国文化的能动效应。中国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门类载体,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其能动作用也不例外,它以特有的结构思维,中国特性、美学思想将中国歌曲的正能量抒发得尽善尽美。
一、中国歌曲的结构思维
歌曲由歌词和曲谱两个有机部分组成,词立意,词言志;曲抒怀,曲传情。中国歌曲的歌词较世界任何语言文字的歌词更有广泛的民族性。它由古代的诗经、楚辞、元曲等经典文学形式经不断浓缩、提炼、升华、演化而来,具有严谨的格律,音韵、平仄、对仗标准,其韵脚遵循平、上、去、入四声,共一百零六韵,并广泛运用对比、排比、比喻、设问、反诘、拟人等修辞手法,既有精确的语义表达,又有诗的美妙意境,言简意赅,出神入化。所以,一首好的歌词便应该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曲谱古代皆由五声音阶编撰组合,后因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吸收了十二平均律的音阶序列使之更丰富完整。调式多沿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式,也吸纳西方音乐的大调、小调等技法,记谱方法古代用工尺谱,通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符注,后简化为简谱延用至今,为配合钢琴或管弦乐伴奏,也采用五线谱记谱方法,曲式有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等形式,独唱讲究和弦分解,重唱、合唱遵循音程对位法则,定调方法会因演唱群体的音域状况,有分门别类的科学举措。总之,词曲结构学问颇深,值得音乐专业人士及爱好者为之学习、实践、探讨、创新,其早已构成音乐知识领域内的独立学科。
二、中国歌曲的特性
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赋予了中国歌曲的独特的魅力,那便是广泛的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
(一)民族性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注定了审美各异,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人们在劳动和生产实际中所创造出来的歌曲各具本民族特色,有天山南北载歌载舞的跳荡,有蒙古大草原长歌的广阔、通透,有乌蒙彝歌的火热,更有喜马拉雅山藏歌的神秘莫测,南海渔歌起伏,北国乌苏里船歌高亢,苗岭飞歌的野趣,水寨侗歌宛转悠扬,长白山长鼓歌舞流畅,大西北黄土高原信天游粗旷,江南市井小曲细腻,川江号子豪放,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人、物、事的描绘与情感倾诉,有形和无形中都渗透出民族的美学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大众性
中国歌曲的大众性的先天条件是歌词曲谱的素材全部都来自于民间。无论是千百年经世代口传心授的民歌,还是经词曲作家思维创作出的歌曲,其素材都来 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大众。歌词的创作思维沿袭了中国文化的礼仪传统,采用中国文学的诗词形式,其表现手段的概括性,通俗性,歌唱性乃至口语化都是大众所熟知的,大众很容易接受;曲谱的音乐语汇,多来自民歌素材,经作曲家搜集整理,提炼发展,创造出更完美的音乐形象语言,旋律一出来,便家弦户诵。通过一些自发的群众歌唱或有组织的群众演唱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加强了人们的群体意识和不同程度的社会凝聚力和人文亲和力,中国歌曲理所应当属于人民大众。
(三)时代性
历史的演变给中国歌曲的创作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使之顺应历史潮流得以推广传播。封建社会重礼教,歌词都以孝、悌、德、操为主题,无论是叙事与抒情则注重尊师重教,立命修身之教化,其曲调大多平缓幽清,宁静流畅,表现出顺天认命的时代色彩。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歌曲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大革命时期,人们唱着励志的歌曲去反对封建王朝;土地革命时期,人们唱着劳动的歌曲去进行生产自救;日本侵略中国后,有志青年唱起流亡歌曲去唤起民众,革命志士唱起抗日歌曲奔赴疆场;新中国成立后,劳苦大众唱着颂歌走向新生活;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唱着战歌跨过鸭绿江;文革十年,所以的歌声销声匿迹,唱的全是红卫兵歌和语录歌;改革开放时代,人民大众从禁锢环境中解放出来,如释负重,心境豁然开朗,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很多怀旧歌曲,港、澳、台校园民谣顺势传唱开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许多关于百姓生活题材的歌曲顺时而生,历史空前。中国歌曲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富有鲜明的时代性。
三、中国歌曲的美学思想
中国歌曲的美学思想无不一一体现在其创作与演绎当中。音乐美学是有一定的构件材料的,曲式、调式、调性、节奏、和声、配器都是构织音乐美的基本元素和条件。自然界的声音天然成趣,未经雕琢,如风声,雨声、流水声、鸟叫、虫鸣、雷声、松涛、海啸、马群奔腾都有一定的声音节律。音乐中的声音是要把天然的声音节律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更新创造,给听众营造出高境界的听觉感知,根据不同受体的审美情趣去做各自的审美思维,达到迥异的审美效果。歌曲的审美思维除了上述的美学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所在,便是通过演唱者的音质、音色、表演、演绎去表现音乐的美。中国歌曲按事先设计好的思想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诗词语言和音乐语言,通过节奏形态的转换,音乐旋律的运行,和声、音程的编排设置,加上曲式、调式、调性诸多元素的搭配,形成浑然一体的“放射性物质”去轻轻地刺激人的听觉神经,慢慢地触碰人的情感脉络,暗示人的意识,启迪其智慧,开发其思想,让受体通过唱诵活动,击拍举止去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传递其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祖国秀丽山川的依恋,对社会蒸蒸日上的喜悦,对大世界和平环境的向往之情愫,循序渐进地将自己融入诗的意境和歌的境界,无形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让自己的行为道德得到修炼,更有甚者,它会通过歌者炉火纯青的演绎和诠释,让歌者和听众在感知中领悟人生之真谛,树立起崭新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这便是中国歌曲的美学思想中传递的正能量。
四、中国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传播与传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播是宣传、发布、扩散,传承是传递、延续、继承。传播与传承是两种手段,它的实施必须具备先决条件:优秀的东西可以传播,经典的东西才能传承。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中国歌曲中涌现出不少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作品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然而传承工作更应列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新课题。
目前,中国歌曲的传播使它的正能量得到相应的发挥,诸如它的娱乐功能、交友功能、怡情养性功能、医疗保健功能、人文关怀功能、教化功能等等,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上述能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传承工作应该在已经得到传播的优秀作品中有计划地组织词曲作者不断升华,反复组织演唱或传唱,让人民大众完全接受并认可的经典之作才可进行传承。这项工作很显然要由音乐职能部门来完成。经典作品应当富有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才能称之为“中国好歌曲”。
有人提出,中国歌曲要与世界接轨,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千百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对中国歌曲的走向早已发生过碰撞,一些音乐前辈已经进行过探索,尝试并且做出一些成果。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完善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盲目追求时髦,一味标新立异,随意杜撰是严谨治学之大忌,乱嫁接绝对结不出好果子,拉郎配也成就不了好婚姻。所以笔者建议当下从事中国歌曲创作的少壮派和“革新派”多学点歌曲发展史,认真细致地研究一下中国歌曲的特色,将“拿来主义”的学问做深做透,与其高喊“中国歌曲与世界接轨”,不如在“让世界与中国歌曲接轨”上多做些功课,何乐而不为。
五、结语
纵观历史的发展,探究中国歌曲的思想与特性,发掘中国歌曲的正能量,使之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之主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