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土族婚礼歌看土族音乐文化特色 |
范文 | 水瑞 摘要: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民俗音乐文化。 关键词:婚礼曲 宴席曲 舞蹈曲 五声羽调式 宫商调式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与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交错杂居,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丰富、满溢着风味的民族文化艺术。其音乐文化元素也与多种文化不断交流和渗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 它的婚礼歌即是其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和这个民族一样,以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魅力发展传承下来。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一般是根据婚礼的仪式、程序,将许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但是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婚礼曲连接而成。在艺术风格上是以原生态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它们纯朴而又自然,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更好的理解民俗音乐文化。 一、土族婚礼歌概述 土族的民歌很丰富,按照其民族的传统风俗以及他们的传唱的现状来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家曲”和“野曲”两种。而土族的婚礼歌大部分都是“家曲”,只有少数的“野曲”。“家曲”有很多种但在土族婚礼仪式上涉及的主要有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目安召三种。而“野曲”在土族的婚礼歌中则只有在送亲的途中有演唱,这里从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安召说开去。 婚礼曲是在婚礼举行的仪式上演唱的曲子,是由在婚礼举办过程中上的程序诸如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一系列歌曲组合而成,他们看起来彼此相对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联系。 宴席曲是指用土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表演歌唱、表达土族人喜庆之时,村民以及亲友前往庆贺,在宴席上宾主之间表达相互间祝福和赞颂感情的歌曲。一般可分为问答歌和赞歌两种,分类的依据是歌曲的内容和曲调。按演唱次序是先唱赞歌(即宾主们先相互赞颂),赞歌风格深沉朴实,唱词多用夸张的比喻、词汇优美、曲调平缓,赞美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则转入问答歌的演唱,问答歌知识性强,唱词内容积极向上,充分表现了土族人民热情淳朴、热爱生活、好客的美德。他们涉及的内容很多,结构紧凑、旋律平稳、曲调委婉也不失豪迈,特色突出。歌手在演出实践中可以任意选用其中的一曲调,使用多种歌词进行演唱;也有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将较长的唱词。总之赞歌和问答歌词曲常常交错演唱,自由结合。 安召则是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进行的、由土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无乐器伴奏一种集体形式的歌舞。土族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喜庆的节日抑或婚礼的仪式中,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庭院中放歌、舞蹈。歌舞形式有点类似彝族的火把节歌舞:大家拉一个圆圈,由一至两个人领舞兼领唱。众人在后面和,领唱者首先唱出上乐句,众人则齐声合唱下乐句,气氛热烈异常。往往有一呼百应,群情激昂的效果。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音色上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对比。 二、土族婚礼仪式及仪式中所出现的婚礼歌曲 土族的婚礼热烈而又盛大,婚礼歌依照婚礼程序形成一套形式系统固定而且完整的大型歌舞,整个婚礼进行过程几乎是一部不断上演的歌舞剧。婚礼歌形式多样,有问答歌、赞歌、戏谑歌、诙谐歌等,歌曲中反映涉及了宗教、生活习礼、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知识、历史传奇等,内容广泛丰富。土族的婚礼歌伴随着土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是研究土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土族婚礼歌的音乐特点 土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内部不同的聚居地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很多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婚礼歌也是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婚礼歌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差异,由于其婚礼歌曲目众多,内容不一。下面就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为例对土族的婚礼歌做以简单分析。 谱例1 此乐段为的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结构明显。其终止或半终止时大多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在旋律中有少量的装饰音,装饰并丰富了曲调。也有的地区不做装饰音的修饰。土族婚礼歌主要以三拍子为主,据统计三拍子占婚礼歌的七成以上,但是也有节奏强弱分明、较为规整的两拍子,这首曲子在调式上是B五声羽调式,突出强调徵音对主音的倾向支持作用。谱例中有两处主音到徵音再到主音的旋律,都出现在乐句的终止或半终止处,这是土族的主要旋法特点,谱例中上行的旋律多用级进,在高音处突然反向大跳,旋律棱角分明,下行多用带附点的节奏型,具有灵巧跳动的作用,这也是土族民歌中主要的旋法特征,加上衬词如“呀”“洛拉隆洛呀”之类的,在乐曲中比较普遍使用。 谱例2 《纳信斯果》是阿姑们嘲笑纳信和新郎时的歌曲,歌词幽默风趣,善用夸张的比喻,这种歌有三种唱法,第一此乐段运用了婚礼歌中最常见的三拍子。土族婚礼歌的调式一般都采用五声调式,用得最多也最常见的是五声羽调式(如例一)或徵调式(如例二),其次为宫,商调式,角调式极少使用。此谱例为五声以G为主音的徵调式,另外每首婚礼歌都有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三度核心音调,个性突出。它的音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如此曲旋律中的两处重复,mi sol la/la do re。这种类型的民歌风格特别浓厚,音调保留了较多的土族固有的古朴特征,是形成土族独特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类是纯四度与大二度的结合,如mi 、la 、sol,强调角—羽—徵三个音,有时候也强调角—羽—商,句式之间多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此曲中体现的是第一种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旋律形态偏重于在级进中体现三度核心音调,而韵律线以向上弯曲的弧线为主。 谱例3 《唐德格玛》是一首问答歌,问答歌曲式结构大多为单乐句,或者是在此单乐句结构基础上而进行的扩充与发展,旋律平稳起伏较小,级进使用较多,风格委婉豪迈,特色突出。歌曲运用了土族婚礼歌中常见的三拍子,构成了轻盈跳荡的音乐风格。节奏自由舒展,节拍变化频繁,旋律以二三度迂回级进促进乐思的发展,乐曲中也反复使用小三度和大二度结合的三度核心音调,如re、 fa、 sol在乐谱中反复使用,便于演唱多段歌词,是音乐性格更加鲜明,结构形态更趋于完整。还有在终止或半终止前都是用导音进行过度到主音,体现了土族的婚礼歌专有的独特音乐风格。 土族的婚礼仿佛是一部辉煌的歌舞剧,歌声始终都是最主要的内容,优美的“安召”舞姿又贯穿始终。它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反映着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审美特点和文化艺术。每支优美动人的歌曲背后都讲述着民俗活动:音乐曲调中直接体现着土族人的喜、怒、哀、乐,唱词则反映民俗内容。所以看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实际上也看到了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反映该民族的民俗特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参考文献: [1]苏娟.青海土族婚礼曲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刘姝,郭晓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研究,2010,(01). [3]郭晓莺.土族传统婚礼歌及其音乐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03). 摘要: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民俗音乐文化。 关键词:婚礼曲 宴席曲 舞蹈曲 五声羽调式 宫商调式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与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交错杂居,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丰富、满溢着风味的民族文化艺术。其音乐文化元素也与多种文化不断交流和渗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 它的婚礼歌即是其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和这个民族一样,以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魅力发展传承下来。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一般是根据婚礼的仪式、程序,将许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但是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婚礼曲连接而成。在艺术风格上是以原生态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它们纯朴而又自然,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更好的理解民俗音乐文化。 一、土族婚礼歌概述 土族的民歌很丰富,按照其民族的传统风俗以及他们的传唱的现状来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家曲”和“野曲”两种。而土族的婚礼歌大部分都是“家曲”,只有少数的“野曲”。“家曲”有很多种但在土族婚礼仪式上涉及的主要有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目安召三种。而“野曲”在土族的婚礼歌中则只有在送亲的途中有演唱,这里从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安召说开去。 婚礼曲是在婚礼举行的仪式上演唱的曲子,是由在婚礼举办过程中上的程序诸如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一系列歌曲组合而成,他们看起来彼此相对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联系。 宴席曲是指用土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表演歌唱、表达土族人喜庆之时,村民以及亲友前往庆贺,在宴席上宾主之间表达相互间祝福和赞颂感情的歌曲。一般可分为问答歌和赞歌两种,分类的依据是歌曲的内容和曲调。按演唱次序是先唱赞歌(即宾主们先相互赞颂),赞歌风格深沉朴实,唱词多用夸张的比喻、词汇优美、曲调平缓,赞美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则转入问答歌的演唱,问答歌知识性强,唱词内容积极向上,充分表现了土族人民热情淳朴、热爱生活、好客的美德。他们涉及的内容很多,结构紧凑、旋律平稳、曲调委婉也不失豪迈,特色突出。歌手在演出实践中可以任意选用其中的一曲调,使用多种歌词进行演唱;也有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将较长的唱词。总之赞歌和问答歌词曲常常交错演唱,自由结合。 安召则是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进行的、由土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无乐器伴奏一种集体形式的歌舞。土族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喜庆的节日抑或婚礼的仪式中,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庭院中放歌、舞蹈。歌舞形式有点类似彝族的火把节歌舞:大家拉一个圆圈,由一至两个人领舞兼领唱。众人在后面和,领唱者首先唱出上乐句,众人则齐声合唱下乐句,气氛热烈异常。往往有一呼百应,群情激昂的效果。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音色上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对比。 二、土族婚礼仪式及仪式中所出现的婚礼歌曲 土族的婚礼热烈而又盛大,婚礼歌依照婚礼程序形成一套形式系统固定而且完整的大型歌舞,整个婚礼进行过程几乎是一部不断上演的歌舞剧。婚礼歌形式多样,有问答歌、赞歌、戏谑歌、诙谐歌等,歌曲中反映涉及了宗教、生活习礼、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知识、历史传奇等,内容广泛丰富。土族的婚礼歌伴随着土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是研究土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土族婚礼歌的音乐特点 土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内部不同的聚居地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很多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婚礼歌也是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婚礼歌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差异,由于其婚礼歌曲目众多,内容不一。下面就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为例对土族的婚礼歌做以简单分析。 谱例1 此乐段为的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结构明显。其终止或半终止时大多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在旋律中有少量的装饰音,装饰并丰富了曲调。也有的地区不做装饰音的修饰。土族婚礼歌主要以三拍子为主,据统计三拍子占婚礼歌的七成以上,但是也有节奏强弱分明、较为规整的两拍子,这首曲子在调式上是B五声羽调式,突出强调徵音对主音的倾向支持作用。谱例中有两处主音到徵音再到主音的旋律,都出现在乐句的终止或半终止处,这是土族的主要旋法特点,谱例中上行的旋律多用级进,在高音处突然反向大跳,旋律棱角分明,下行多用带附点的节奏型,具有灵巧跳动的作用,这也是土族民歌中主要的旋法特征,加上衬词如“呀”“洛拉隆洛呀”之类的,在乐曲中比较普遍使用。 谱例2 《纳信斯果》是阿姑们嘲笑纳信和新郎时的歌曲,歌词幽默风趣,善用夸张的比喻,这种歌有三种唱法,第一此乐段运用了婚礼歌中最常见的三拍子。土族婚礼歌的调式一般都采用五声调式,用得最多也最常见的是五声羽调式(如例一)或徵调式(如例二),其次为宫,商调式,角调式极少使用。此谱例为五声以G为主音的徵调式,另外每首婚礼歌都有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三度核心音调,个性突出。它的音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如此曲旋律中的两处重复,mi sol la/la do re。这种类型的民歌风格特别浓厚,音调保留了较多的土族固有的古朴特征,是形成土族独特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类是纯四度与大二度的结合,如mi 、la 、sol,强调角—羽—徵三个音,有时候也强调角—羽—商,句式之间多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此曲中体现的是第一种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旋律形态偏重于在级进中体现三度核心音调,而韵律线以向上弯曲的弧线为主。 谱例3 《唐德格玛》是一首问答歌,问答歌曲式结构大多为单乐句,或者是在此单乐句结构基础上而进行的扩充与发展,旋律平稳起伏较小,级进使用较多,风格委婉豪迈,特色突出。歌曲运用了土族婚礼歌中常见的三拍子,构成了轻盈跳荡的音乐风格。节奏自由舒展,节拍变化频繁,旋律以二三度迂回级进促进乐思的发展,乐曲中也反复使用小三度和大二度结合的三度核心音调,如re、 fa、 sol在乐谱中反复使用,便于演唱多段歌词,是音乐性格更加鲜明,结构形态更趋于完整。还有在终止或半终止前都是用导音进行过度到主音,体现了土族的婚礼歌专有的独特音乐风格。 土族的婚礼仿佛是一部辉煌的歌舞剧,歌声始终都是最主要的内容,优美的“安召”舞姿又贯穿始终。它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反映着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审美特点和文化艺术。每支优美动人的歌曲背后都讲述着民俗活动:音乐曲调中直接体现着土族人的喜、怒、哀、乐,唱词则反映民俗内容。所以看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实际上也看到了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反映该民族的民俗特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参考文献: [1]苏娟.青海土族婚礼曲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刘姝,郭晓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研究,2010,(01). [3]郭晓莺.土族传统婚礼歌及其音乐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03). 摘要: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民俗音乐文化。 关键词:婚礼曲 宴席曲 舞蹈曲 五声羽调式 宫商调式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与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交错杂居,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丰富、满溢着风味的民族文化艺术。其音乐文化元素也与多种文化不断交流和渗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 它的婚礼歌即是其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和这个民族一样,以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魅力发展传承下来。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 且内容广泛, 结构明快, 音乐悠扬, 特色鲜明。一般是根据婚礼的仪式、程序,将许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但是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婚礼曲连接而成。在艺术风格上是以原生态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它们纯朴而又自然,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的财富。挖掘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使我们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土族婚礼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音乐形象、思想内涵和更好的理解民俗音乐文化。 一、土族婚礼歌概述 土族的民歌很丰富,按照其民族的传统风俗以及他们的传唱的现状来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家曲”和“野曲”两种。而土族的婚礼歌大部分都是“家曲”,只有少数的“野曲”。“家曲”有很多种但在土族婚礼仪式上涉及的主要有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目安召三种。而“野曲”在土族的婚礼歌中则只有在送亲的途中有演唱,这里从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安召说开去。 婚礼曲是在婚礼举行的仪式上演唱的曲子,是由在婚礼举办过程中上的程序诸如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一系列歌曲组合而成,他们看起来彼此相对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联系。 宴席曲是指用土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表演歌唱、表达土族人喜庆之时,村民以及亲友前往庆贺,在宴席上宾主之间表达相互间祝福和赞颂感情的歌曲。一般可分为问答歌和赞歌两种,分类的依据是歌曲的内容和曲调。按演唱次序是先唱赞歌(即宾主们先相互赞颂),赞歌风格深沉朴实,唱词多用夸张的比喻、词汇优美、曲调平缓,赞美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则转入问答歌的演唱,问答歌知识性强,唱词内容积极向上,充分表现了土族人民热情淳朴、热爱生活、好客的美德。他们涉及的内容很多,结构紧凑、旋律平稳、曲调委婉也不失豪迈,特色突出。歌手在演出实践中可以任意选用其中的一曲调,使用多种歌词进行演唱;也有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将较长的唱词。总之赞歌和问答歌词曲常常交错演唱,自由结合。 安召则是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进行的、由土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无乐器伴奏一种集体形式的歌舞。土族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喜庆的节日抑或婚礼的仪式中,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庭院中放歌、舞蹈。歌舞形式有点类似彝族的火把节歌舞:大家拉一个圆圈,由一至两个人领舞兼领唱。众人在后面和,领唱者首先唱出上乐句,众人则齐声合唱下乐句,气氛热烈异常。往往有一呼百应,群情激昂的效果。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音色上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对比。 二、土族婚礼仪式及仪式中所出现的婚礼歌曲 土族的婚礼热烈而又盛大,婚礼歌依照婚礼程序形成一套形式系统固定而且完整的大型歌舞,整个婚礼进行过程几乎是一部不断上演的歌舞剧。婚礼歌形式多样,有问答歌、赞歌、戏谑歌、诙谐歌等,歌曲中反映涉及了宗教、生活习礼、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知识、历史传奇等,内容广泛丰富。土族的婚礼歌伴随着土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是研究土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土族婚礼歌的音乐特点 土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内部不同的聚居地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很多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婚礼歌也是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婚礼歌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差异,由于其婚礼歌曲目众多,内容不一。下面就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为例对土族的婚礼歌做以简单分析。 谱例1 此乐段为的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结构明显。其终止或半终止时大多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在旋律中有少量的装饰音,装饰并丰富了曲调。也有的地区不做装饰音的修饰。土族婚礼歌主要以三拍子为主,据统计三拍子占婚礼歌的七成以上,但是也有节奏强弱分明、较为规整的两拍子,这首曲子在调式上是B五声羽调式,突出强调徵音对主音的倾向支持作用。谱例中有两处主音到徵音再到主音的旋律,都出现在乐句的终止或半终止处,这是土族的主要旋法特点,谱例中上行的旋律多用级进,在高音处突然反向大跳,旋律棱角分明,下行多用带附点的节奏型,具有灵巧跳动的作用,这也是土族民歌中主要的旋法特征,加上衬词如“呀”“洛拉隆洛呀”之类的,在乐曲中比较普遍使用。 谱例2 《纳信斯果》是阿姑们嘲笑纳信和新郎时的歌曲,歌词幽默风趣,善用夸张的比喻,这种歌有三种唱法,第一此乐段运用了婚礼歌中最常见的三拍子。土族婚礼歌的调式一般都采用五声调式,用得最多也最常见的是五声羽调式(如例一)或徵调式(如例二),其次为宫,商调式,角调式极少使用。此谱例为五声以G为主音的徵调式,另外每首婚礼歌都有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三度核心音调,个性突出。它的音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如此曲旋律中的两处重复,mi sol la/la do re。这种类型的民歌风格特别浓厚,音调保留了较多的土族固有的古朴特征,是形成土族独特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类是纯四度与大二度的结合,如mi 、la 、sol,强调角—羽—徵三个音,有时候也强调角—羽—商,句式之间多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此曲中体现的是第一种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旋律形态偏重于在级进中体现三度核心音调,而韵律线以向上弯曲的弧线为主。 谱例3 《唐德格玛》是一首问答歌,问答歌曲式结构大多为单乐句,或者是在此单乐句结构基础上而进行的扩充与发展,旋律平稳起伏较小,级进使用较多,风格委婉豪迈,特色突出。歌曲运用了土族婚礼歌中常见的三拍子,构成了轻盈跳荡的音乐风格。节奏自由舒展,节拍变化频繁,旋律以二三度迂回级进促进乐思的发展,乐曲中也反复使用小三度和大二度结合的三度核心音调,如re、 fa、 sol在乐谱中反复使用,便于演唱多段歌词,是音乐性格更加鲜明,结构形态更趋于完整。还有在终止或半终止前都是用导音进行过度到主音,体现了土族的婚礼歌专有的独特音乐风格。 土族的婚礼仿佛是一部辉煌的歌舞剧,歌声始终都是最主要的内容,优美的“安召”舞姿又贯穿始终。它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反映着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审美特点和文化艺术。每支优美动人的歌曲背后都讲述着民俗活动:音乐曲调中直接体现着土族人的喜、怒、哀、乐,唱词则反映民俗内容。所以看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实际上也看到了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反映该民族的民俗特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参考文献: [1]苏娟.青海土族婚礼曲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刘姝,郭晓莺.土族婚礼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青海民族研究,2010,(01). [3]郭晓莺.土族传统婚礼歌及其音乐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