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的运用 |
范文 | 【摘要】在西方音乐中,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小型体裁作品形式。在不同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会体现出各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重心,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前奏曲也会表达出差异化的音乐形象,达到作品的独特性。本文探究的是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其塑造出了绽放在百花园中的小花形象,营造出独特音乐语言中所散发的浓郁的中国气息。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作品;民族和声;《前奏曲六首》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储望华先生在钢琴系学习时期,分别创作了《筝箫吟》《隔江相望》《摇篮曲》这三个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储望华不仅吸收了许多欧洲钢琴音乐作品的精华,更是在这之中深入探究作曲家的特色创作手法,以模仿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在此次探究的《前奏曲六首》中,《摇篮曲》便是以西方的“摇篮曲”为模仿蓝本而创作的,以精短的体裁、柔软的旋,夹带着摇篮晃动的伴奏律动。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的创作时期主要分为两个,是其个人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六首前奏曲中,储望华先生主要以调式和声的运用来组织音高,大篇幅插入四五度叠置和弦,展现乐曲中独具中国艺术魅力的和声效果,并且刻意突出和声的进行、调性的转换,从而夸大和声进行的鲜明色彩。还充分吸收了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以及多调性和声层对位等西方现代和声手法,在创作饱含中国韵味的乐曲之时,不忘创作风格的新意拓展。储望华先生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沿袭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新地将西方钢琴与之相融合,其中《筝萧吟》的创作特征十分明显。 二、民族和声关系 和弦的平行进行。在此次学习探究的这六首前奏曲中,和声进行不仅按照日常的强调声部关系,平稳的和声进行之外,储望华先生还创新地加入了和弦的平行进行。通过暧昧的调性勾勒出音乐中迷离梦幻的意境。储望华先生借鉴这种和弦平行进行的和声手法,以表达中国韵味浓郁的朦胧情境。 多调性的和声。多调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性中心纵向叠置,达到各种调性的层次感。然而,在储望华先生的前奏曲中,多调性的运用更多是为了突出不同调性中心的协调性,像五度关系的多调性叠置。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中的《隔江相望》便是构建在G调和D调两个纵向叠置的多调性和声基础上。二者为五度关系的调性,立足整体的纵向音高来看,融合构建了“九和弦”,以二者亲密的关系营造出和谐流畅的音响效果。 三、调式和声 在本文讲的六首前奏曲中,储望华先生主要以调式和声手法来突破大小调和声体系,以此来更好地搭配中国化音乐的表现风格。在《悼歌》A段主题的前8小节中,旋律上是G五声羽调式,搭配了G燕乐七声音阶的纵向音高为和声基础,丰富了和声色彩。燕乐音阶的特点是降低七级音,以灰暗的和声色彩来刻画自身悲痛的心境。可以将七声音阶和声与五声旋律的配合,理解为变声藏于内声部,达到和声色彩鲜明的效果。在和弦结构方面使用了主七和弦,并且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主和弦大多为三和弦性质并非七和弦性质。 第7小节在属和弦的运用上常出现六度音,并且燕乐音阶的属和弦以降低七级音为主,便是让减三和弦充分发挥,突出乐曲的悲情,这不仅是三和弦音响单一性的突破,更是调式和声的突出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储望华先生《六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弦的平行进行、多调性的和声等方面的详细学习及研究,我们认识到,《六首前奏曲》充分体现了音乐文化的时代特色,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及对西方现代钢琴创作理论的吸收借鉴,每首乐曲都是由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术、鲜明的民族风格所汇聚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储望华先生善于在创作中精准把握音乐形象需求,巧妙地利用钢琴和声性色彩及个性的思维将我国的传统音乐色彩化,并適宜地融入西方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相融合,使我国钢琴民族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充分展现了储望华先生立足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极释放民族特色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国红.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演奏释义[J].当代音乐,2016(02):48-51. 作者简介:张月月,女,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