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之《天下乡亲》的二度创作 |
范文 | 童燕燕 【摘要】《西柏坡组歌》是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之后,历时三年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本文以该组歌中的一个选段《天下乡亲》为例,从音乐创作中的两个维度出发,对该作品的词曲家的一度创作以及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柏坡组歌》;《天下乡亲》;红色音乐经典;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天下乡亲》的一度创作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外在的生成背景,音乐艺术的创作亦是如此。如果说词曲家作的词和曲属于一度创作,那么,词曲的创作背景就是促进词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外在动力。交代创作背景,利于学习者把握乐曲的思想内涵。 (一)《天下乡亲》的创作背景 《西柏坡组歌》是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集体创作的结晶,汇集了军队文艺界诸多词家、曲家及歌唱家。《天下乡亲》是第三乐章《清风》中的一个唱段,由我国著名军旅词作家王晓岭先生带队作词,军旅作曲家臧云飞先生谱曲,两团队协同完成。“西柏坡”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转折点,以此为题材,具有寻根和追梦的现实意义。为此,主创人员先后二十余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区进行调研和采风,词曲历经几十余次的修改,最终敲定为四个乐章的19首歌曲。首演后,获第十届全军文艺會演优秀剧目奖第一名,被总政首长表彰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产生的重点优秀作品。 (二)《天下乡亲》的歌词创作 《天下乡亲》的歌词是由我国著名的军旅作词家王晓岭先生执笔,与李劲、王杨、刘海涛一起合作完成。通读全词,颇具特点:其一,充满故事情节。如“小山村、百年老屋、挂新泥、粗茶饭”等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词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指老百姓,虽然简短,但将之串起来,便能酝酿出良好的情感。第二,借鉴了传统《诗经》中“赋比兴”的文学手法。 (三)《天下父亲》的乐曲创作 调性方面。该曲两个降号,无其他变化音,是bB 自然大调,由于民族风味浓厚,且结束在bB音。从调性上讲,亦是bB宫七声调式。旋律线条波澜起伏,以级进为主。 速度术语。该曲的速度有多次变化。开头是伴唱,速度 =55,相对较慢。领唱时,速度为tempo rubato,自由速度;第22小节,乐曲速度为=128,小快板;第55小节,速度是meno mosso,要慢点。演唱速度的变化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紧密相关。 二、《天下乡亲》的二度创作——歌者的表演 在音乐艺术中,一般将词曲创作视为一度创作,将乐人的演绎视为二度创作。有鉴于此,歌者俨然成为重要的载体。该作品不同于其他合唱与领唱之间的链接,民族风味浓厚,领唱与伴唱要密切配合。 第一部分,由伴唱唱出四个“最后”,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伴唱的乐音多在中音区,声音要有控制,情感要随着音乐的走向逐渐达到高潮,从而引出领唱。 领唱的第一句就是“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乐句第一个音是g2,g2音是全曲的第二个高音,开头位置,演唱这个高音时,声音不可虚,要富有张力和弹性。尽管开头是自由速度,但“风”字的时值不宜延长,句中两个描绘心理活动的词“牵挂”和“惦记”要适当延长。这样处理,更能让歌者演绎曲家的一度创作,即音乐中暗含对“西柏坡”乡亲们的牵挂和惦记之情。 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前面“牵挂”和“惦记”的内容。歌者在演唱这些内容时,要注意谱面标记的速度,小快板的速度蕴含内心一种迫切想要知道“乡亲们的老屋有没有挂新泥,粗茶饭是否碾成了细米”的情绪。歌者要演唱出这种急切的心理,将之传递并进一步感染听众。紧随其后,是众人合唱,烘托“乡亲们倾其所有,但是这份恩情如此之高深,使人无以回报”,这既是领唱者的心声,亦是众人的心声,此处的合唱就是衬托这种心声。57至83小节都是以合唱和伴唱的形式循环着“四个最后”,充分歌颂“西柏坡”乡亲们的大爱无私精神。 第三部分,结尾从84小节至92小节,是对乡亲们的大爱无私精神的回应。歌者在唱到此处时,内心和声音都应该是坚定的,正如歌词所言“天下乡亲,亲如爹娘,养育之恩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这份恩情如高天、如厚土,永远不能忘记。 三、结语 《天下乡亲》作为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中的经典唱段之一,具有较强的经典魅力,深深吸引诸多爱者去学唱。笔者从音乐创作中的两个维度出发,对该曲做了较全面研究和分析,提炼出歌者在学习该选段时需要注意的细枝末节,让更多的声乐爱好者更好地弘扬我国红色经典歌曲。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