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
范文 | 王业平 周萍 【摘要】经过多代音乐人的不断努力,中国民族声乐从无到有,其演唱方式以及美学原则更加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以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异同为切入点,就戏曲理论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旨在提高戏曲理论运用水平,促进国内民族声乐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现手法;中国戏曲;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声乐历史较为悠久,且文化传统底蕴较为深厚,能够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艺术特点以及欣赏习惯等内容进行直观体现。中国戏曲和民族声乐都属于民族声乐文化范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关联极为紧密。研究戏曲理论对民族声乐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应对戏曲与声乐两者间的异同进行了解,以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一、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异同 (一)表现手法方面 事实上,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都属于声乐领域,在演唱过程中对演唱声音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要求演唱人员不仅要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同时还要充满感情,要将情绪通过声音传达给受众,以确保受众能够与之产生共鸣。[1]同时就演唱风格而言,两者都属于民族风格,音色较为优美且音质明亮,能够流露出较为自然、质朴的情感。 虽然两者都属于舞台表演的形式,但民族声乐更加注重演唱技巧,会在演唱中加入大量民族情趣,能够更好地对民族风格进行表达;而戏曲则对唱、念、做、打四门基本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其会按照文学剧本以及相应题材进行人物情感表演,是为剧情服务的,能够准确地对人物情节以及思想进行表达。 (二)类别方面 中国传统戏曲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经过多年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以及评剧等多个风格类型的剧种,每种角色行当在技术、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京剧主要分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而这五行还能再进行精细划分,每一行都有着较为突出的戏曲表演形式特征,可以切实增加京剧表演丰富程度。[2] 民族声乐会按照演唱者生理条件以及个人声音音域,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以及中音、低音等类别,这些类别也可以继续进行细化。各种类别所演绎的角色、社会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等元素并不相同,差异相对较大,能够展现出他们特有的魅力。 (三)表演风格方面 声乐与戏曲都会因为地域以及民族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中,以语言差异最为突出,表演者会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与戏曲表演。[3]声乐表演会更加突出民族风格特征,表演服装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服饰色彩,演唱语言主要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普通话两种类别,较容易理解;而戏曲表演更加突出地域性特点,多以地方方言为主,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二、戏曲声乐理论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咬字方面的影响 传统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要求极为严谨,强调每句、每字都要轻重缓急适度且抑扬顿挫合理,对语言的表情语调、声韵以及节奏都有优美、准确以及鲜明的要求,通过此种方式对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性格特征进行表现。[4]由于民族声乐属于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语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因此,业界人士开始尝试按照戏曲理论,运用戏曲咬字表达方式对民族声乐语言表达模式进行强化,要求演唱者通过不断研究与训练,达到语言表达准确、清晰且带有感情的目标,要不断地对戏曲语言发音规律进行研究,切实提高自身演唱时发声咬字的准确率,这对演唱者今后演唱表演而言,助益极大。 (二)表演手法方面的影响 传统戏曲极为注重对韵的表达,提倡通过合理使用语调收放以及呼吸吞吐等技巧,对戏曲韵律之美进行体现。在声乐之中也有诸多较为相似之处,演唱者同样需要对行腔、呼吸以及发声等进行把控,并通过对作品的深度研究得到相应感悟。戏曲表演在形体动作表演以及情绪刻画方面技高一筹,其在表演方面有着固定的程序与技术标准,这些都是民族声乐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内容,会有效带动民族声乐的发展。 (三)肢体语言方面的影响 形体表演与戏曲唱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戏曲表演中拥有诸多成套的动作表现方式,这些动作有着夸张以及固定的特点,这些都说明了戏曲演员极为重视通过借助表演手段进行真实情感表达的表演方式;在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同样需要对声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其可借助戏曲表演方式,利用适当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述,以保证情感表现的生动性与准确性,进而保障声乐演出的感染力。所以,声乐表演者要不断对戏曲表演进行总结与分析,从中提炼出更多表演精华为自己所用。 (四)发展基础方面的影响 戏曲理论能够对民族声乐咬字以及表演方式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其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与关键。通过对早期国内歌剧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新改编的民族歌剧作品都有较为浓郁的传统戏曲元素,且对传统戏曲固有东西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突破,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许多代表作品以及代表唱段更是流传至今,如《白毛女》等。尤其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大量经典戏曲理论得到了升华与传承,诞生了大量经典声乐剧目,这些优美旋律大多是通过对戏曲音乐进行借鉴所得到的。所以说,现代民族声乐实现了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弘扬,而传统戏曲理论也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五)共鸣和呼吸方面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艺术之中,共鸣、呼吸以及发声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体,其中,呼吸更是被认定为是演唱技巧中的重中之重。演唱者需要通过对呼吸的控制与调节,嗓音并产生共鸣,以便更好地完成表演。 传统戏曲表演强调,表演时保证气沉丹田,极为注重气息饱满感与持久度,而民族声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对演唱者的呼吸也极为关注,认为呼吸是唱歌的主要动力与支持力。所以,民族声乐可以向传统戏曲学习与借鉴,加大对演唱者呼吸习惯的调整与强化,让演唱者借鉴戏曲气沉丹田的呼吸方式,吸气时把所有气息深深吸入到小腹之中,并保证横膈膜能够向下,以达到对肺部容量进行扩张的目的,进而保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呼吸稳定程度。 声乐表演还可以借鉴戏曲“脑后摘筋”的共鸣方式,通过体会头腔共鸣的方式,掌握更加理想的演唱共鸣技巧,确保可以通过合理的头像共鸣,保证声音质量,保证高音发声的穿透力与明亮程度。事实上,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专业人士将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如果头声声音浑浊,就会对演唱产生直接阻碍,不仅会变得更加吃力,而且也会对声音传送高频率造成影响,其与戏曲共鸣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民族声乐要按照扬长避短原则,取戏曲共鸣之精华,以促进声乐共鸣方式发展水平。 三、结语 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文化价值,两者都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所以,有关学者以及专业人士要加大对两者的研究力度,要明确传统戏曲理论对民族声乐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对民族声乐的咬字以及表演形式等内容进行改进与完善,以达到成功带动民族声乐发展的目标,促进民族声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谢文娟.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青春岁月,2017(12). 作者简介:王业平(1977—),男,安徽太湖人,硕士,讲师,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周萍(1980—),女,浙江江山人,硕士,讲师,计算机与电子商务教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