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高考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范文

    【摘要】声乐课大多是以心理引导为主进行授课,本文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主,结合本人专业知识提出针对高考生的几点心理问题以及高考生如何选择歌曲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以期能为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声乐教师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考;声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声乐老师,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对声乐课堂的把控能力。尤其是针对高考生而言,这类学生处于学龄晚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趋于成人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没有了刚步入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考虑问题也尽可能全面化,智力接近成熟,但毕竟阅历尚浅,面对声乐学习中的诸多专业术语,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集解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种综合学科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在声乐课堂上,要想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发声技巧是依靠心理因素的调节而实现技能上的改变。那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就处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界年龄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是很复杂的,比如,对声乐学习是否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复读生和应届生的心理差别?有基础和零基础的心理差别?

    根据笔者的经验,从艺考生选择原因上分为内驱力为主的学生和外驱力为主两大类。内驱力为主的学生,由于环境的影响或个人对歌唱方面拥有极高天赋,对声乐学习有极大的兴趣,甚至把歌唱当作自己的理想。这一类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声乐,面对声乐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对声乐课有很强的期待感。这一类学生,教师相对轻松些,只需要根据其自身发声特点进行声音规范的调整即可。

    而以外驱力为主的学生,一部分是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希望通过艺考能够上一所好的大学。之所以为孩子选择声乐,是声乐较钢琴、二胡等器乐来说,它不需要“童子功”,它学习时间短,几乎是在高考前突击3个月就可以速成的一门学科,省时、省力。学生自己对歌唱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单单为了自己能有个好前途选择了以声乐为主专业。这一类学生是外在动力使自己踏入声乐学习的课堂,他们会面临内心的纠结,由一开始的无感到排斥再到逐渐接受现状,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因为而在短暂的学习时间中较之第一类学生,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削弱。这类学生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对其做心理疏导,为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下功夫,从专业上或者人格影响上令其逐渐对声乐课堂感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声乐学习中。

    面对有不同程度的考生,教師更应该做好心里有谱。在众多考生中,大多数是应届生,这类考生零基础的较多,在声乐学习上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对声乐这门学科是未知的,发声习惯上也没有过多的问题,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按部就班进行声乐启蒙即可。还有一类学生是复读生,这类学生有了一定的声乐基础,在声音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先对其的程度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因材施教。相比应届生,复读生压力更大,因为经历过一次高考,所以对专业的提高速度更在意,面对每个月一次的专业考试,复读生总是害怕自己成绩下滑,从而打击自信心,陷入死循环。教师应对这类学生适时鼓励,既不能令其骄傲,也不能对其过分严格,平衡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进入声乐学习。

    学生们在面对声乐学习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焦燥不安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青年初期,他们的思维接近成熟,情感占主要地位,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发生冲突,自我肯定与否定互相矛盾,加之声乐学习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步过程。因此,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月进步了,下个月又止步不前或退步的情况。这种错觉会让学生觉得声乐很难掌握,从而丧失对声乐课堂的兴趣。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进行疏导。

    进入学习发声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充分发挥,除专业知识过硬之外,对课堂的要求也要明确,一般性我的声乐课堂经常强调3个词,即脑子、耳朵、嗓子。

    兰佩尔蒂指出:“声音的共鸣与发展,主要是靠歌手的心理和意志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这充分证明了歌唱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因素。试想一个头脑不清醒,上课思绪乱飞的学生来上声乐课,他能对老师的讲解有更深刻的理解吗?“思想走在声音前”也是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不仅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多地结合声音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充分调动自身歌唱机能全身心投入声乐课堂。因此,带脑子上课是至关重要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歌唱最终是使听众得到美得享受。作为要做一个“艺术人”的学生而言,对“美”的认识太重要了,教师要告诉学生“挤,卡,浅”的声音是怎样的?“通,实,圆”的声音是怎样的,通过美丑的声音示范逐步引导学生什么样的声音是我们声乐课所需要的,而这种对声音审美的树立需要“耳朵”的把关。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从事教学工作,自己也不应该唱……”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力和分辨能力,学生对教师的声音示范,必须能够通过听觉分辨出来声音的虚实、强弱、音色明亮和晦暗。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带着“耳朵”去上课……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声音没有能力分辨出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就无从下手。

    有了“脑子”“耳朵”的把关还不够,最重要的声乐课还需要带“枪”。也就是我们的嗓子。一个健康的声带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果前两者都有了唯独嗓子哑了,就像上战场没带枪,声乐课依然进行不下去。

    对于高考生而言,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尽最大可能挖掘自身声乐方面的潜力从而应付统考。对于这点,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到。既然是时间有限,教师在解决学生声音问题时就应该有一个主次之分,在学生的作品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学生音域和气质的歌曲。

    学生初学声乐,歌唱通道、喉头的位置很难稳定,嗓子条件好的学生很容易追求大的声音,认为歌唱声音越大越好,而有的教师也认为,学生高考将至,先让学生把声音唱出来,后再解决其他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专家评委看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个个唱的有多好,声音有多大。如果学生都追求大声音、大作品,唱出来的声音有失美感,也许毁掉了一个歌唱的好苗子。因此,在最初的声音训练上,更多的要求通道的稳定,只有歌唱通道稳定之后,声音才能逐步得到开发,而不能一味追求大音量而忽视了根本的问题。在学生作品的选择上也要牢牢把握学生“贪大”的心理,不能由着学生来定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和歌唱气质来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

    声乐从技能、技巧上来定义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它要求演唱者有正确的发声习惯,从而为不同风格的作品表情达意。处于高考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时间短,任务重,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要明确现阶段的任务,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干扰其成长的心理问题。本文仅是从个人教学中总结出的一部分教学经验,希望能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声乐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李倩倩(199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大学研二在读,戏剧表演专业,研究方向:民族歌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