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传承问题探究
范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结晶,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湖北恩施农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地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加强对恩施农村民间歌舞传承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传承

    【中图分类号】 J722.2?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境况堪忧。为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新的世纪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顺利实现制定与实施。由此,民间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廣泛关注和重视。

    湖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域之一,拥有荆楚文化、江城文化以及清江文化等绚烂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恩施人民多彩生活的呈现,更是恩施人民艺术文化创造的鲜活历史,它的独特地域性和文化价值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一、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中,主要以土家族文化艺术的形式表现和传播,是恩施区域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结晶的整体反映,是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成果的外现,通过歌舞、肉连响、号子等形式,向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展现其特有的文化实质。

    (二)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

    随着时代变迁,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到现在,主要还是通过民间歌舞为代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彰显人民的智慧,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以及幸福美满的渴望,这是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所在。恩施的民间歌舞是反映恩施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山地性

    恩施属于山地地形,整个恩施州的地理特征呈现三山环绕的特征,北部的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的武陵山脉,西部的齐悦山脉,这三大山脉构成了恩施州地形垂直落差较大,气候差异性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山地性的特征,其歌舞内容中,大多反映了山区人民对于自由、对于山水的敬畏和热爱。

    2.宗教性

    寺庙是恩施当地独特的景观,在恩施曾先后出现了多个寺庙,号称“四十八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武圣宫、关帝庙、石观庙,这三座寺庙均是在不同时期为纪念关羽所建。和宗教相关寺庙的还有马神庙、火神庙、龙神庙等。寺庙文化也构成了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恩施民间歌舞的演艺中多夹杂宗教的气息和内容,表现出其独特的宗教性。

    3.兼容性

    考察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其中民间歌舞具有很强的文化兼容性。恩施这一地域中,蕴含着多种文化,民间歌舞就是相互碰撞的产物。巴文化、蜀文化、汉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能够包容这三种文化的新型文化形式——恩施文化。而且,从其宗教文化而言,恩施文化中含有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甚至还有巫术文化,这几种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无法融合的文化,在恩施这一地区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兼容。恩施文化的兼容性自然就浸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构成了恩施民间歌舞的重要特点。

    4.表演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其不同的历史底蕴,也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或者偏内向;或者偏外向。恩施民间歌舞则属于后者,多采用张扬、高调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与其天然具备的山地性有直接的关系。恩施人民以奔放、豁达的态度展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自身内在的情感。因此,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表演性是其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

    5.综合性

    与其兼容性不同,恩施民间歌舞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能用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多层次的内容,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与之相对的是表现同一种态度和想法可以通过音乐、歌舞或仪式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综合性体现在:它不仅仅是唱与跳的结合,也是各类艺术元素的综合,更是多种文化形式的集中表现。

    二、恩施农村民间歌舞传承的基本情况

    (一)摆手舞

    根据清同治版本的《来凤县志》推测,摆手舞大约起源于五代时期。最初,摆手舞主要存在于祭祀活动中,到了清代加入了娱乐性。土家族摆手舞有多种类型,一种是“大摆手”,规模十分的庞大,耗时也非常长,人数众多,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野外;还有一种就是“小摆手”,规模相对较小,耗时也非常短,参与的人相对不多,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摆手堂。

    经查阅大量的文献记录,结果显示,恩施州8个县市中,恩施歌舞比赛以及表演的情况反映恩施州摆手舞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摆手舞参与各种比赛或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其次,摆手舞的参与者性别失衡,以女性居多;然后,摆手舞活动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固定的演绎场所;最后,摆手舞缺乏有效的传承途径,进行相关舞蹈学习与练习的机会较少。

    (二)肉连响

    “肉连响”是在利川县的一些乡镇中出现的一些“泥神道”,通过表演来乞讨,配合锣鼓引子,手掌在身体上拍打出节奏。因其表演动作迅捷、精练、有感染力,人们将其称为“肉连响”。

    “肉连响”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表现形式较为独特,最初是通过乞丐舞较为低俗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化而来,在当今社会中会存在相应的误解。如何摒弃这种误解,摆脱世俗的眼光,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时代特色接轨,赋予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以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表演队伍中来,是目前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面临的巨大考验。

    (三)号子

    號子是在劳动中由船工头领唱,帮助船工集中精神及力量、统一节奏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到如今号子逐渐退出了劳动舞台而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发挥作用。因此,发掘号子在音乐以及表演上的价值,研究其丰富多样的旋律曲调则是在传承和保护中可以借鉴的方向。

    三、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传承存在的困境

    (一)传承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大多数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够给自身的生活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或者改变当地的生活,因此便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其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是其他的活动远远不能相比的。同时,许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定位不准,从根本上来讲,对它的保护就是对文化的传承。

    (二)传承保护地区不均衡

    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往往会较为顺利地进行;相对文化历史较短的地域,还不具备对于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对于文化的认同,其本身需要漫长的历史沉淀,这是形成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从恩施实际来看,受制于财力等因素,当地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还不够,没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三)传承保护人才匮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保护人才的短缺,很容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要是找不到一批愿意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奋斗的人,在一定时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将被破坏殆尽。因此,对传承保护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一定要重视。

    四、传承和保护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主导,营造全民保护意识

    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唤起恩施当地人民对民间歌舞的足够重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以及传承力度,使得民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实际的保护开发工作中,必须强化全民参与意识。而且只有通过政府,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价值,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保护与发展。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保护措施

    恩施是交通不大方便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时有效地占据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是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社会多方面参与,才能不断丰富保护措施,真正实现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传承能力

    文艺工作者的“青黄不接”会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断层。针对恩施民间歌舞的发展,应当建立专业的文化传承队伍,不断提升文化传承队伍的基本素质。在笔者的调研中,摆手舞和肉连响目前的活跃分子都表示,要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传播的工作队,不断吸纳新的成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发展工作中来。

    五、结语

    恩施地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传承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文化人才流失、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细化相关部门的权责,全面发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发展和保护,彰显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对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地区因自然、历史以及人文等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具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化和遗产。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洁.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商, 2015(10).

    [2]马振.旅游对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恩施女儿会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5(01).

    [3]杨正文,金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亚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5]杨晓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16.

    [6]段涵.湖北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对策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06).

    [7]谭红莲,严思宇.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研究——以恩施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J].视听,2017(09).

    [8]秦萌,胡潆月.张力分析模型中的恩施市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31).

    作者简介: 周沁(1984—),女,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初级),研究方向:艺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