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锣鼓艺术微信传播研究 |
范文 | 【摘要】采用“微小宝公共平台分析系统”、“搜狗微信搜索”对目前锣鼓艺术微信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锣鼓艺术借助于微信平台传播具有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力、有利于锣鼓艺术的商业推广、有利于锣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等优势。现有锣鼓微信公共平台存在微信公共号数量不足、平台内容缺乏规范、内容更新不及时等不足。今后锣鼓艺术爱好者和传承人应重视锣鼓艺术微信平台的建立和推广,以利于信息化时代锣鼓艺术等民间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民间传统音乐;微信;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 【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锣鼓艺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演出场面壮观,节奏激昂鲜明,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威武热烈见长,主要在各种民间吉庆、典礼场合演奏。它分布广泛,在河南、山西、河北、天津、上海、湖北、陕西等地民间都广泛流传。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锣鼓演奏的有34个项目,其中来源于河南省的有开封盘鼓、中州大鼓、大铜器(西平、郏县、遂平县)5项。 一、“互联网+”背景下锣鼓艺术微信传播特征 (一)锣鼓艺术微信传播概况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目前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根据微信公布的 《2018年度微信用户报告》,截止到2018年9月,微信有10.83亿的用户为在线活跃用户,而其中55岁以上的用户就多达6300人。近年来,各地锣鼓艺术爱好者和锣鼓演出机构纷纷建设微信平台进行锣鼓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为了解微信平台下锣鼓艺术传播整体情况,利用“搜狗微信搜索”“微小宝公共平台分析系统”等常用微信数据分析工具对目前微信平台锣鼓艺术传播情况进行分析。截止2019年10月1日,微信平台下以锣鼓艺术为标题的文章共有5,145篇,文章内容多为各地锣鼓演奏视频分享、锣鼓演出推广、各地锣鼓艺术介绍的新闻报道等。以宣传介绍锣鼓艺术为主的公共号44个,锣鼓视频片段5512条。 (二)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平台概况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在微信基础上于2012年08月推出的自媒体开发平台,用户申请公共平台后,可以利用其进行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等活动,目前微信公共平台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为了解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平台发展现状,采用“微小宝微信公共平台分析”系统对锣鼓艺术公共号进行检索,共检索到锣鼓艺术有关公共平台44个。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平台地域来源于湖北、山西、河南、广东、天津、陕西等省份,其公共号来源地基本和锣鼓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相一致,说明在锣鼓艺术较流行的地区,锣鼓艺术爱好者已经开始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进行锣鼓艺术的传播。44个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创建者以个人和公司用户居多,按照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内容来分,大致分为三类:最多的是企、事业单位或大学锣鼓演奏团体创办,如太钢威风锣鼓艺术团、石河子大学威风锣鼓队、广东科技大学威风锣鼓队等,此类微信公共平台内容多为锣鼓演奏团队介绍、演奏活动预报、锣鼓演奏展示;第二类多为锣鼓艺术爱好者或者相关广告公司建立,如锣鼓、荆山锣鼓、保康锣鼓、山西锣鼓等公共号,此类微信公共平台内容多为各地锣鼓演奏活动展示,锣鼓演奏活动承接等;第三类为锣鼓艺术协会(或学会)和政府部门文化部门创建,此类微信公共号最少,目前仅检索到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创建的山西省锣鼓艺术家一个微信公共号。 (三)目前网络影响力较大的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概况 为了评价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的影响力,选用“微小宝微信公共号分析平台”中微小宝指数对锣鼓艺术有关公共号进行分析、排序。微小宝指数根据海量数据挖掘分析、用户深度反馈及专业人员建议等综合评定,用于衡量一篇公众号文章的传播能力,反映了公众号文章的热度。截止2019年9月30日,44个锣鼓艺术相关微信公共号,传播影响力前5名的依次是:锣鼓、荆山锣鼓、保康锣鼓、锣鼓视频、山西锣鼓。 锣鼓微信公共号由桃江县快乐桃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14日注册创建。粉丝数有6264人,目前基本每天都有文章更新,文章内容主要为社会热点、锣鼓演奏视频展示、30天头条平均阅读数894次,非頭条平均阅读数198次。近30天发文151篇,其中视频内容128篇,占比84.77%,图文信息23篇,占比15.23%。其文章热词主要是“道场、锣鼓队、哭灵、宁乡、红白喜事 、吹打”等。 荆山锣鼓、保康锣鼓、锣鼓视频三个微信公共号均是湖北省锣鼓艺术爱好者创建的个人微信公共号。荆山锣鼓微信号内容主要是鄂西地区(房县、神农架、保康、兴山)等地孝歌、花鼓子、民间小调收集、交流、欣赏、发布。保康锣鼓主要介绍湖北保康锣鼓相关表演视频。荆山锣鼓、保康锣鼓目前粉丝数500人左右,这两个微信公共号文章更新时间没有规律,公共号文章内容除了锣鼓艺术表演的视频分享外,社会热点,健康养生广告之类文章也比较多。锣鼓视频微信公共号是以锣鼓艺术表演为主的民间传统音乐视频分享平台,目前订阅用户200人左右,该公共号文章内容多为锣鼓、花鼓戏、唢呐等传统民间音乐的表演视频。山西锣鼓微信公共号是山西省金鼓乐文化传播公司创建的企业公共号,文章内容多为山西威风锣鼓演奏视频分享、锣鼓培训班招生信息和锣鼓演奏服装销售等。 二、锣鼓艺术借助微信平台传播的优势 (一)扩大锣鼓艺术的影响力 锣鼓艺术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非常盛兴的民间传统音乐,以往农村节假日、婚丧嫁娶等场合经常可以看到锣鼓表演,近年来由于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婚嫁习俗的改变、现代流行音乐的盛行、青少年观众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以锣鼓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断层,锣鼓艺术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微信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数已达到10亿人以上。通过创建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能够扩大锣鼓艺术的影响力。目前现有44个锣鼓类微信公共号中有近10个为大学生锣鼓社团创办,如石河子大学威风锣鼓队、广东科技大学威风锣鼓队、浙江海洋学院锣鼓队等,说明锣鼓艺术已经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流行,借助于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热爱锣鼓艺术,扩大锣鼓艺术的影响力和增大潜在观众。 (二)有利于锣鼓艺术的商业推广 长久以来,资金匮乏是困扰民间传统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往农村锣鼓演奏者可以通过参加婚丧嫁娶等活动获取经济收入。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婚丧嫁娶举办习俗的改变,传统的锣鼓演奏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微信数量巨大的用户数量,给锣鼓艺术的商业推广带来潜在市场。在现有锣鼓微信公共号中,临汾锣鼓文化产业园、新鼓源威风锣鼓等相当一部分为锣鼓演奏队,锣鼓培训机构创办,借助于微信平台自带的支付、微店功能,锣鼓演奏机构可以进行锣鼓演奏商业活动推广、锣鼓演奏乐器、服装的销售、锣鼓培训的销售等商业活动、解决传统民间音乐保护缺乏资金的困境。 (三)有利于锣鼓艺术影音的保存、传播 锣鼓艺术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乡土流传,以往民间传统音乐第一手影音资料的保存是困扰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的难题。随着智能手机、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为锣鼓演奏影音资料的保存、传播带来了便利。锣鼓艺术爱好者可以随时将演奏的内容摄像,借助微信公共号平台进行发布。现有的锣鼓微信号相当部分均是锣鼓爱好者自身演奏的展示。如影响力比较大的锣鼓视频、山西锣鼓等微信公共号,平台内容均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保康锣鼓、山西威风锣鼓原汁原味的演奏展示,借助于微信公共平台有助于锣鼓艺术的保护和传播。 三、现有锣鼓微信公共平台的不足 (一)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数量不足 锣鼓艺术在我国流传广泛,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锣鼓演奏的有34个项目。同锣鼓艺术广泛流传不相符的是,现有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较少,目前锣鼓艺术公共号仅有44个,创建者也多为大学锣鼓社团、个人和相关广告公司。而锣鼓艺术非遗传承人、各地市文化馆、群艺馆等未建立单独锣鼓艺术相关微信公共号,建议今后锣鼓艺术非遗传承人、锣鼓艺术非遗所在地文化管理部门应重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锣鼓艺术的推广,创建专门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收集、展示本地区锣鼓艺术演奏资料。今后锣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也可以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推广、普及作为一项指标,以利于锣鼓艺术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 (二)锣鼓微信公共平台内容需要规范 由于现有44个锣鼓微信平台由于多为锣鼓爱好者、广告公司建立。平台内容不仅仅是锣鼓艺术,各种有关时事、健康、养生等同锣鼓无关的文章也比较多。以目前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影响力排名第二名的荆山锣鼓微信号为例,该微信号在所属类别上为健康养生类。过去30天该平台发文72篇,其中每次推文头条内容多为健康养生、美食、时尚等相关内容。有关锣鼓艺术演奏转载分享仅占一小部分,其所发表文章热词为“健康、养生、中药、补肾”等同锣鼓艺术无关内容,其他影响力靠前的锣鼓微信公共号也有类似情景。建议今后锣鼓艺术微信公共号应规范平台内容,以便更好的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锣鼓艺术推廣、宣传。 (三)现有锣鼓微信公共平台更新不及时、类型单一 现有44个锣鼓类微信公共平台内容单一、原创不足。以目前微信影响力第一名的锣鼓微信公共号为例,近30天该平台共发布151篇文章,原创文章0篇,其余均为转载,151篇文章中128篇为锣鼓演奏视频转载,没有文字信息。现有44个锣鼓微信号中一半以上为大学锣鼓社团或者民间锣鼓演出队创立的微信公共号,此类微信公共号所发文章类型单一,多是本社团锣鼓演奏活动的展示,此类微信号发文频率普遍较低,由此导致微信号粉丝数较少,建议现有微信公共号增加推文的频率,发送文章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增加各地锣鼓艺术介绍,锣鼓演奏教学视频培训等内容,从而留住锣鼓艺术爱好者,增加微信公共号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靖.自媒体视域下西坪民歌保护初探 [J].黄河之声,2015(23):104. [2]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栾悦.雄安新区传统音乐类“非遗”在微信平台的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杨靖(1982—),女,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间音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