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 |
范文 |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歌唱形式,但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者互通互联,形成了相融的一部分。在文章的阐述中首先分析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历史渊源,通过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对比研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在声乐教学中两者的融合策略。一方面希望借助两者的融合有效的促进多种类型的艺术鉴赏,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创新声乐课程教学的形式,为当前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3?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227-02 【本文著录格式】雷貞.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J].北方音乐,2020,03(05):227-228.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唱法,两者的发源地不同,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从音乐领域上进行后分析被定义为两种不同的唱法形式。民族唱法是在我国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方式,美声唱法则是起源于西方国家,在传入我国之后因极具魅力的歌唱方式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在当前阶段的声乐领域中民族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基础同不断的吸取美声唱法中的优势,有效的实现了民族唱法的提升。当前部分的歌唱家在演唱中会将两者巧妙地结合通过美声唱法来弥补民族唱法中存在的不足,将两者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在历史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非凡魅力的歌唱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改进和完善,在当前声乐领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广为流传。相对于民族唱法来说,美声唱法在歌唱的时候更加具有科学性,关注的是音域上的统一和和谐。意大利的歌唱表演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之前意大利就将诗歌和音乐进行结合,比如说史诗的歌唱,为意大利的歌唱形式增加了绚丽的一笔。在古罗马年代,由于征战的原因很多非常优秀的歌唱家从殖民地区被带回到意大利,不仅如此还将具有一定价值的音乐文化典籍带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些音乐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大利音乐的发展。 阉人歌唱家在最初的时候也是利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的,由于从小就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因此在后期演唱的过程中有非常高的技巧,在发音的过程中也更加灵活多变,针对高难度的唱法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比如说装饰音、颤音等等。源于阉人歌唱家有非常高的演唱水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也将美声唱法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提到意大利,不得不说的是他的歌剧,在音乐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歌剧的出现将意大利人民的智慧呈现在了国际社会面前,尤其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更成为歌剧的起源地,也为美声唱法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美声唱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歌剧发展的过程中,美声唱法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演唱方式,有效地助推了声乐领域的发展。 (二)民族唱法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因素的影响,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唱法和民族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个民族的人们通过民俗风情、婚丧嫁娶、耕种劳作等等习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歌唱方式,是人们智慧的积淀[1]。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教会人们通过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为今天的民族唱法。因此在当前阶段民族唱法能够将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审美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时候和美声唱法不同,更为活泼和质朴,这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能够将自我的情感和曲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歌唱者的真实情感。在最初的时候民族唱法都是真声歌唱的方式,但是在歌唱的时候因为对呼吸缺乏把握导致气息不足的现象发生,呈现出来的效果也相对比较直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民族唱法在不断发展,当前,民族唱法演唱的过程中在保留自身发音方式的基础上将美声唱法中的优势进行借鉴,比如说在对假音处理的时候通过美声唱法的借鉴能够让歌唱出的歌声更加圆润和动听,呈现出较好的艺术魅力和效果[2]。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借鉴融合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对民族唱法和唱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的唱法特点充分地掌握。在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有很多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清楚两者之间如何取长补短,在融合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首先是实现声乐教学范围的拓展,不断促进声乐教学内容的丰富,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多元化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课堂的构建,将现代化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作能力;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教学有本质上的差别,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声乐教学活动。 (二)呼吸方面的融合 在我国民族唱法应用的过程中对呼吸的控制非常重视,但是在歌唱的时候仍然是比较紧绷的状态导致了对歌词发音的重视,忽略了对声音的把控,过分重视喉咙和声带的振动,就会导致最终气息不稳,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单调。美声唱法在歌唱的时候注重的是腔体的畅通,更加注重的是对声音的把控,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在歌唱的时候要在气息的基础上发出声音,这样在歌唱的时候也会因为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因此在当前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呼吸方面的融合,民族唱法在保留自身发声方式的基础上针对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控制技巧进行学习和掌握,这样能够保持吐字和呼吸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过去歌唱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让声音在歌唱的时候更加通透和丰富。 (三)技巧方面的融合 民族唱法在歌唱的时候会加强语言练习,借助语言练习实现发声训练,因此在歌唱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歌词的表达,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和观众的观赏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降低艺术观赏效果,尤其是在高音的演唱过程中民族唱法还是存在很多技巧性的问题。但是当前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融合,有效弥补民族唱法在技巧上存在的差距,借助美声唱法对声音的处理技巧,通过科学的呼吸方式对真假音进行有效处理,这样能够弥补民族唱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源于美声唱法形式中更加强调相对自由放松的状态,和民族唱法对比,美声唱法能够减少器官的负担[3]。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让民族唱法的发音更加轻松和自由,在歌唱的时候效果也更加轻快,有效促进了欣赏价值的提升。在民族唱法呈现的过程中还保留了传统的歌唱特色和特点,相对于之前来说,表现力和艺术呈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咬字方面的融合 民族唱法更加重視的是情感和声音表达,旨在通过两者的结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带给观众美的感受。尤其是对吐字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做到每一个字都清晰地发出来,这样的要求导致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借助口腔前部发音的方式。确保每一个字都能够从口腔中准确地发出来,这也是我国中国语言的发音特色。但是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在发音的时候声音缺乏一定的穿透力,也就是说在民族唱法整体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够厚重。对意大利的发音特点进行分析,就发现他们对发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因此在美声唱法呈现的过程中对演唱者的吐字没有高的要求和标准,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利用后槽牙吐字,这样的方法使大牙关节张开,确保了发音相对圆润。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民族唱法能够在美声唱法中得到灵感,借鉴这种吐字发音的方式,在保持民族唱法具有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将横向吐字的方式改为横竖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弥补民族唱法在吐字发音上的不足。 (五)作品借鉴融入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也比较多,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4]。 比如说号子,通过美声唱法中呼吸和共鸣的借鉴将民族唱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摒弃,呈现出相对完美的效果,带给公众美的听觉感受。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歌,主要是以吆喝和呐喊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声音的宽度和力度的时候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联合呼吸的方式,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利用美声的气息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将作品呈现出来,这样声音不仅具有穿透力,并且具有弹性和力量。 山歌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山间劳作的时候演唱的曲子,主要的特征是节奏相对比较自由,在山歌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美声唱法中真假音的混合使高中低三个音的位置达到统一,将民族音乐的特色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5]。 美声唱法中融合民族风格。民族唱法起源于民间,是民族思想的呈现,文化底蕴非常的浓厚,在美声唱法中融入民族风格,让作品本身更加具有动感,可以借鉴融入民族唱法中的波音和滑音,丰富唱腔的美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低喉位,确保声音的连贯性。 总结 自上世纪美声唱法传入到中国之后,对我国的声乐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弥补了民族唱法存在的不足,整体的演唱效果更加圆润,促进了我国声乐领域的进步。在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中,使音乐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使呈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婧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途径[J].大众文艺,2019(15):162-163. [2]罗国玲.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艺术评鉴,2019(9):101-102. [3]刘霞.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3):205,246. [4]刘铮.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1-22. [5]温淑萍.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和借鉴[J].电视指南,2018(13):241. 作者简介:雷贞(1976—),女,汉族,陕西西安,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