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
范文

    【摘要】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音乐来源完全是“道情”的曲调,全国各地的“道情”音乐风格始于同根生,即从唐代的“道情”演唱形式、演唱音乐延续下来的,可谓是中华民族之非遗遗产类。乐陵“渔鼓腔”代表着山东鲁北一带的道情渔鼓腔的风格特色,虽然与其他“道情渔鼓”是同根生,但是在某些环节特色上因受当地文化、方言语調等因素限制,在具体的演唱风格上有所不同。

    【关键词】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44-01

    【本文著录格式】李静.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再研价值[J].北方音乐,2020,03(06):4,87.

    引言

    德州民歌“渔鼓腔”是乐陵市民歌。由于“渔鼓腔”的旋律婉转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女声演唱,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渔鼓腔”虽然是古老曲种流传至今的民歌,但它独特的风格美、不俗的曲调美至今也被人们欣赏和喜爱。“渔鼓腔”的来历是这样的:根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期间的道士们在抒发情怀时就打渔鼓、唱道歌;“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唱的,几经发展流变,“道情”演变进化为民间艺人说唱的形式,在节日、庙会等热闹场合演绎,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有着宗教内容的“道情”流传到民间后,其浓重的宗教内容逐渐淡化,形成新的民间说唱形式。流传至今的乐陵民歌“渔鼓腔”就是“道情”“渔鼓”曲调,词是自编的,描述旧社会小脚女子的悠闲惬意情景。“渔鼓腔”属于“渔鼓戏”系列,“渔鼓戏”的形成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

    一、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历史渊源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是来源于“渔鼓”的曲调,渔鼓,亦称“道情”,“道情”是以“清、贤、高、载”四字为教义。“道情”源于唐代,是传道者在道观内唱的经韵歌,为诗赞体,称之为“道歌”,也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道情”音乐是“渔鼓”调的前身。其因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亦称作“道情渔鼓”。进入宋代后,“渔鼓”音乐又有了创新发展,并借鉴词牌、曲牌的内容,进而发展成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故称为“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说唱类似。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间,“道情”流传面逐渐扩大,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我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道情艺术。山东的渔鼓风格各异,流行于临沂、济宁一带的多为寒腔渔鼓,胶东一带的渔鼓据史料记载已有五个朝代之久,但至今已失传。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虽流传的范围有局限,但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男女对唱,女生齐唱等形式。“渔鼓腔”的旋律极其优美,表演者边歌边舞,唱到结束句时,以叠罗汉(旧时由多层盘腿而坐的罗汉组成造型,故名“叠罗汉”,以后逐渐发展演变为多种技巧造型)造型亮相,场合非常热闹,是德州乐陵一带的代表性曲目。“渔鼓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化,有渔鼓、简板伴奏即可,唱腔道白自由化,演唱语言基本使用方言语调,通俗易懂。腔调适合于述说,接近于吟诵。传统书目除与道教有关的《湘子上寿》《三渡林英》等唱段外,尚有反映历史故事、民间生活的唱腔50余个,其中有中长篇《三红传》《月唐演义》等20余部。“道情”的唱腔为联曲体,用诸宫调部分与之有关联的曲调相互连缀起来,组成大型的有层次唱段。每部套曲设计又有“正、反、平、苦、抢、紧”等有不同特点的的曲调,唱腔是根据“正反”的两个需求素材来组合演唱的。唱腔用“正”是表示用正调演唱,用正调演唱的曲调基本为“商”字调;唱腔用“反”是表示用反调演唱,用反调演唱的曲调基本为“徵”字调;唱腔用“平”是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唱腔用“苦”是表示哀愁、凄凉、悲伤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唱腔用“紧”是表示唱腔结构紧凑,唱腔用“抢”是表示唱腔结构轻快、音乐旋律欢悦喜庆、类似“抢”一般的速度。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道情”演唱形式是云游道人手拿简板、渔鼓演唱,流传于民间后则形成为二人、三人、四人等众人演唱形式。“道情渔鼓腔”是历史演变进化的果实,这种有故事情节的剧目“渔鼓戏”是德州乐陵民歌中的精品,我们的先人能够在朝代的不断迁徙、各种文化的发展进化中把珍贵的“渔鼓腔”传承到今天,值得德州人庆幸。

    二、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题材分析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特色鲜明,旋律婉转,而且词曲结构严谨,语言通俗,人物形象生活化。与此同时,伴奏乐器在渔鼓、简板的基础上加入了月琴、云板,使之音乐唱腔更加纯朴、优美,加之与地方方言音调紧密结合,达到了唱腔圆润、声情并茂的效果。乐陵渔鼓腔以竹筒蒙猪或羊的护心皮,打击伴奏,奏时左臂竖抱渔鼓,右手击筒底,常与筒板合用。一人唱,一人击筒伴奏(来源:齐鲁晚报.民俗乐陵鼓子秧歌:始于明代,2015年02月13日)。

    (一)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音乐结构

    乐陵民歌“渔鼓腔”的音乐结构是六声G徵调式,属于“道情”联体中的“反”调演唱。Re音开头,乐句结束时落音是主音do或者是属音sol,终止音落do,结构完整,是规整的四句头音乐结构。

    (二)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音乐特色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音乐来源完全是“道情”的曲调,全国各地的“道情”音乐风格即始于同根生,都是从唐代的“道情”演唱形式、演唱音乐延续下来的,可谓是中华民族之非遗遗产类。乐陵“渔鼓腔”代表着山东鲁北一带的道情渔鼓腔的风格特色,虽然与其他“道情渔鼓”是同根生,但是在某些环节特色上因受当地文化、方言语调等因素限制,在具体的演唱风格上有所不同。特别是小字一组la__小字二组sol之间的高七度演唱,其旋律极具华丽优美,也是这首民歌的特色之处。这首乐陵民歌“渔鼓腔”的歌词是描述旧时期三寸金莲的小女子闲暇游玩的情景。

    三、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传承价值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的传承价值在于它承载着千百年道情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含义。

    (1)乐陵民歌“鼓渔腔”也可称之为“道歌”板式,其演唱风格别具一格,值得我们对其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对进一步考研传统民歌、民间戏曲、宗教音乐的嬗变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渔鼓戏”的腔调是三句一番:引腔、腹腔、锁腔,唱词句式结构规范,与规整的传统民歌曲体结构基本一致,再有“渔鼓腔”的平、起、仄、落的韵脚有独特的风格,对考证“渔鼓腔”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3)“渔鼓腔”唱腔、表演、伴唱、锣经点有独到之处,它的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能为民间戏曲的再度革新和发展为之借鉴和所用。

    (4)“渔鼓戏”的表演剧目,始终秉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宗旨,传颂着民间的“真、善、美”。当今再研“渔鼓腔”,是对先人的尊重,是把“渔鼓腔”音乐进行再度利用,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此用来丰富现代剧种的实际行动。保护非遗、弘扬民族文化,现代人责任不可推卸。

    四、结语

    德州乐陵民歌《渔鼓腔》虽然来源于“渔鼓戏”中的某个曲调,但是它是独立存在的一个题材形式,就像京剧与京歌的关系。乐陵《渔鼓腔》能够传承保护到今天,是万幸中的大幸,为我们探研历史文化、研究民间戏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非遗资料。

    参考文献

    [1]季金凤.山东滨州渔鼓戏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5.

    [2]王贝.山东省沾化县民间渔鼓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3.

    [3]姜辉.渔鼓《打板桥》的价值判断.[J].戏剧丛刊(人文天下),2012.

    作者简介:李静(1961—),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州地方民歌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