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军旅歌曲中的生死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范文

    岳春梅 李丹

    【摘要】军旅歌曲是人类战争沃土及军旅生涯上绽放出的灿烂精神花朵,表现了军人的生命存在和军旅生涯的独特体验。军旅歌曲具有一种悲壮美与崇高美,展现了军人在面对生死时的悲壮情怀,深刻揭示了军人生命的最高价值和意义,即为和平而征战,为自然与美而献身。

    【关键词】军旅歌曲;生死主题;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0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236-03

    【本文著录格式】岳春梅,李丹.论军旅歌曲中的生死主题及其审美价值[J].北方音乐,2020,05(10):236-238.

    和所有军事艺术美一样,真正优秀的军旅歌曲,总是人类战争沃土之上绽放出的灿烂精神花朵,勾勒出军人生死线上的人类军事生命的色彩和心灵的绚烂。中国近现代的军旅歌曲,一直与祖国命运、民族情感紧紧相依,成为军事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园地,而许多优秀的军旅歌曲,早已走出军营,为大众所接受,成为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一、悲壮美:生死线上的悲壮之歌

    “军人,是这样一种职业:在选择它的第一天,即以宣誓的形式,公开承诺将生命权‘预付给一份至高的责任和义务,随时准备接受一种心甘情愿的‘终极剥夺。因此,生死问题这一常人生活中的极端课题,成了军人生活中的日常课题;也因为这种非比寻常,军人的生死问题也成为最重大的军人伦理范畴。”也就是说,军人的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国家和民族的,军人之死,既是军人个体及其家庭之事,也是国家和民族之事,这也是为何我们要尊崇英烈的原因。军人的牺牲本身就已被赋予了无尚的崇高荣誉。

    军旅歌曲作为军人生命存在的诗意歌唱,作为军人心灵与情感的绚烂表现,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军人以直面死亡的态度礼赞生命的悲壮和尊严。生,对他们是一往无前的豪迈;死,对他们是一种最悲壮、最完美的军人生命塑造。作为一种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军事艺术门类,军旅歌曲以其刚劲的节奏、雄健的旋律和对军事活动的诗意提炼,形成了其独特的军事艺术美,其中最为鲜明和有特色的审美特征就是军事悲壮美。所谓军事悲壮美,“是指军事活动中表现出的悲剧意韵和雄壮之美。它基于军事活动的暴力本性和对抗特征。”军旅歌曲是每个时代军人情感、心灵的表现,军人的家国情怀、大我情怀,都在面对生死一线的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大多数军旅歌曲都是军人在生死线上的悲壮之歌!

    其实在古代军旅诗词中,尤其是盛唐边塞诗中,就已经对军人在生死线上的悲壮与豪迈之情做了慷慨激昂的表现。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曲军人临战之前的壮歌与悲歌,荒凉的边关疆场上,排排战马肃穆而立,在激昂而悲怆的琵琶声中,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们,一杯接一杯地痛饮,哪怕下一刻便战死沙场,留给世人最后的也是一个豪迈的背影。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这是盛唐边塞诗对军人生死主题的慷慨表现,更是军人人生的豪迈之情。

    同军旅诗歌一样,军旅歌曲也在对军人生命的礼赞歌唱中极力渲染了这种悲壮崇高之美。尤其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军旅歌曲将军人面临生死考验時的悲壮演绎成了整个民族的悲壮。《保卫国土》(任钧、张曙词曲):“同胞们,起来,起来!保卫国土,为民族作敢死的先锋!你看,全国军队已在肉搏;你听,抗敌的狂涛正汹汹!退让就是死亡,要生存只有抗争!”这是一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拼死反抗,没有退让,只有义无反顾的抗争,何等壮烈!《抗敌歌》(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文化疆土被焚焦,须奋起大众合力将国保!血正沸,气正豪!仇不报,恨不消!群策 群力团结牢!拼将头颅为国抛!拼将头颅为国抛!”《旗正飘飘》(韦瀚章作词, 黄自作曲):“国亡家破,祸在眉梢,要生存,须把头颅抛!戴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这两首歌都讲到了抛头颅、洒热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卫卢沟桥》(冼星海作曲):“兵士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这与《在太行山上》(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中的悲壮演绎如出一辙:“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悲怆的情感中却又深藏了满腔的愤懑之情,誓死杀敌的抗争精神。母亲送子、妻子送郎,即使战士、丈夫都战死了,还有百姓、妻子上前抵抗,这已经不仅仅是军人的壮怀激烈,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壮烈!

    这种生死线上的悲壮与豪迈,在建国后一首歌颂英雄的军旅歌曲中得到了更为深刻而动人的表达,这就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赞歌》(公木作词,刘炽作曲)。歌曲用抒情而激昂的旋律,优美而凝练的文字,对军人生命做了十分壮烈而诗意的描写。

    《英雄赞歌》为我们描绘了英勇人物奋勇杀敌的三幅画面,而且对于“死亡”这个主题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第一段描绘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的战士们奋勇杀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战士们的集体塑造,而第二段则由群体描绘转向了个体刻画:“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第三段描绘出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天地变色的壮烈之举:“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如果这首英雄赞歌到此为止,那也只是对于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壮烈之举作了一个慷慨激昂的描述,激昂有余却深度不足。而这首歌之所以流传甚广,深刻隽永,更在于其副歌部分的反复渲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死亡”与“重生”的主题,在这首歌曲里面做了非常深刻的阐释,人民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了这片大地的美丽,而他们的生命,也在春暖花开里获得了重生!军事悲壮美,在这首英雄的赞歌里被赋予了更为深刻而独特的意蕴。

    由此,就引发我们一个新的思考:军旅歌曲在表现生死主题时之所以感人至深,除了描绘出军人生死线上的悲壮与豪迈之情外,是否还蕴藏着什么独特而深刻的审美意蕴?

    二、崇高美:为和平与美而献身

    如果说军旅歌曲的悲壮之美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那军旅歌曲中还有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抚慰着战士们在战火中受创的心灵。这就在于军旅歌曲对军人生命进行了诗意的歌唱,通过表达死亡与重生的主题,赋予了军人牺牲更为深刻隽永而美好的意义。这就是军旅歌曲的崇高之美。

    另一首歌唱英雄的歌曲《血染的风采》(陈哲作词,苏越作曲),对军人的生死主题进行了重新演绎,却与《英雄赞歌》里的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歌曲一开场便将这种“死亡”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军人生命的毁灭,给人们带来伤痛,但这种生命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却不是悲哀,而是凝成了一股令人奋发的力量:“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这里与《英雄赞歌》中对战旗的表达如出一辙,战旗、国旗的鲜艳与美丽,那是英雄们的鲜血染成的风采,这是一种何等悲壮而炫目的美!不仅如此,歌曲还进一步表达了军人生命毁灭的价值:“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脉?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倒下的战士化作了山脉,默默守护着祖国大地,这是何等深情的对白和付出!这与《英雄赞歌》中“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的表达何其相似!军人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却在和平年代的美丽中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两首歌曲不约而同地以悲壮雄浑的曲调和诗句,深刻揭示了军人生命的最高价值和意义:为和平而征战,为自然与美而献身,这是军人生命的崇高,灵魂的崇高。

    军人们为了保卫家园、捍卫主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守护那片美丽的家园。并非他们不爱惜生命,恰恰是更强烈地珍惜生命、保家卫国、热爱大自然。《洪湖赤卫队》里有一首插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其中有几句歌词写得很好:“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常听那洪湖的浪,常见家乡红太阳。”而南斯拉夫名曲《啊,朋友再见》中有著同样的表达:“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这是战地血火中摇曳着的生命之花,是追求太阳与和平的生命之花,军人生命的崇高之美与自然的优美合而为一,这是军旅歌曲最深刻的美学意义,烘托、渲染出军人最高精神境界和心灵境界。而能表现这样深刻内涵的军旅歌曲,往往都是充满了悲壮而慷慨的情怀。

    新时期有一首军旅歌曲将这种崇高之美、这种军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表现得很好,那就是阿科演唱的《如果我有一天死在战场》(潘世科词曲),歌曲旋律有着新时期军旅歌曲共有的抒情韵味,却也有着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歌词的表现更为独特,直接将“死”字唱进了歌曲:“如果我有一天死在战场,请把我埋在死去的地方,让我时刻在这里守望,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如果我有一天死在战场,战友啊不要为我悲伤,请在我坟前种一颗白杨,永永远远守护着边疆。”和平年代的军人同样不畏死亡,敢于直面死亡,即使死去,也要如坟前的白杨一样永远守护边疆,这与《血染的风采》里军人们倒下后化作祖国山脉默默守护这片土壤一样,同样传达着军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生死,他们都永远守护和平与美丽。

    “军人、生命、自然与美,是军事艺术美的‘主题。”前苏联有不少军旅歌曲,把自然,如黄鹂、夜莺、伏尔加河、莫斯科郊外,都写得很美。把这些自然写得越美,越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生命的可贵,自然的优美与军人的崇高之美在军旅歌曲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与表达。很多优秀的军旅歌曲,如《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打靶归来》等等,都把自然描写得非常美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同样营造出了一副如桃花源般美丽的家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军人的职责正是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哪怕为之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的祖国》(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更是将祖国的山河描绘得特别美丽动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越是美丽的大好河山,越是激励着我们去守护她,也正因此,每当我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曲时,内心才会澎湃着对祖国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其实不独在军旅歌曲中有这样的动人表达,在军旅文学、军旅影视作品中同样如此。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里有一封小乔写给周瑜的信,其中有一段文字写得特别好:“长江水清,山色常绿,有飞鸟栖息,有渔舟唱晚。这是我们的家,我们美丽的乡土。大家都不顾生死地去保卫她,我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小乔留给周瑜的这封信,但导演和编剧们的这番创作,却借一个女人之口道出了军人的使命与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为正义而战,为捍卫和平的生活、自然的美而战,这是军人神圣的职责,也是军人生命崇高之所在。因为这片美丽,军人的牺牲才有了意义!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将战争作为大背景,塑造了一个非常憨厚、纯真却又善良的小通讯员形象,最终通讯员为了救更多的人而扑向手榴弹壮烈牺牲,而那位新媳妇儿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铺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为小战士“送行”。这床寓意着美好纯真的百合花被子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而小战士枪筒上插着的那朵小野花,也一直摇曳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滚滚硝烟中让人倍感慰藉的美好象征。战争与和平,在“枪筒”与“野花”的意象中有了新的诠释与演绎。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结尾处,重获新生的小男孩那劫后余生的纯真笑脸与两耳边摇曳着的小野花交相辉映,这部让人倍感压抑与痛苦的影片,最终定格在了这幅画面上,所要传达的也正是,生命何其脆弱,生活何其美好,而战争是多么地残酷,和平又是多么地珍贵。军人的牺牲与付出,正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岁月静好,幸福安宁。

    有人说,既然军人是一种以牺牲为特征和主题的职业,那么军人之道就是一种犧牲美学——落花之美。这个说法不由让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军人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和平与安宁,也换来了大地的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而我们的军旅艺术作品,将这种悲壮与崇高之美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悲哀和痛苦,而是面对死亡、迎接胜利、以生命换来和平的乐观与豪迈。正如军旅作曲家印青所说,“牺牲与艰苦不仅仅为军人所有,奉献也不仅仅是战士的情怀,这种精神应属于整个民族。”军旅歌曲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表达,对于牺牲奉献精神的审美歌唱,正是整个民族都需要的严肃精神内涵。

    注释:

    ①晨枫.多元化抒情的新拓展 新时期军旅歌词纵览,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2);张虹.《漫话中国近现代军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3);王晓玲:军旅歌曲创作漫谈——兼谈提高歌词创作的质量,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等等.

    ②何俊美.中国军歌的产生与发展探析,美与时代(下),2012(9).

    ③徐帆.中国近现代军旅歌曲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末民初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歌,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4).

    ④武丽娜.奏响胜利的凯歌——抗日战争时期军旅音乐的宣传动员功能研究,电影评介,2007(1);孙一波.当代军旅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时代价值探微,音乐创作,2018(2);等等.

    ⑤岳春梅.军旅歌曲精神内涵及其流行原因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该文对军旅歌曲在大众中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具有的精神内涵做了详尽分析.

    ⑥李鹤飞.探寻军旅歌曲与战斗精神间的微妙关系,四川戏剧,2013(6),该文部分内容分析了军旅歌曲的审美特征;陈煜斓.百年军旅歌词的审美向度及其嬗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岳春梅.军旅歌曲的军事艺术审美特征,四川戏剧,2014(9),该文对军旅歌曲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流行歌曲的军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

    ⑦余戈.《集结号》军事文化解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1).

    ⑧李学明.军事美学原理,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113.

    ⑨李学明.军事美学原理,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320.

    ⑩军旅歌曲的新收获 新走向新突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4).

    参考文献

    [1]李学明.军事美学原理[M].长征出版社,2007.

    [2]李学明.军事美学(典藏版)[M].人民出版社,2016.

    [3]岳春梅.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D].西南大学,2006.

    [4]王晓岭.烽火中的音符军营里的旋律——军旅歌曲概述[N].中国艺术报,2007-08-03.

    [5]余戈.《集结号》军事文化解码[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1).

    [6]陈煜斓.百年军旅歌词的审美向度及其嬗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何俊美.中国军歌的产生与发展探析[J].美与时代(下), 2012(9).

    [8]李鹤飞.探寻军旅歌曲与战斗精神间的微妙关系[J].四川戏剧,2013(6).

    [9]岳春梅.军旅歌曲精神内涵及其流行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10]岳春梅.军旅歌曲的军事艺术审美特征[J].四川戏剧,2014(9).

    [11]王晓玲.军旅歌曲创作漫谈——兼谈提高歌词创作的质量[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

    [12]孙一波.当代军旅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时代价值探微[J].音乐创作,2018(2).

    作者简介:岳春梅(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化研究;李丹(1974—),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化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