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树影霞光重叠深
范文

    

    

    

    【摘要】《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到中国人文画的影响所创作。作曲家用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绘了一幅光影渐变的色彩。笔者将从多个角度简析周文中先生在作品当中的色彩变化与音乐表达。

    【关键词】周文中;《霞光》;作曲技法

    【中圖分类号】J605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03-02

    【本文著录格式】杨佳祺树影霞光重叠深——周文中《霞光》色彩的处理与表达[J].北方音乐,2020,06(12):103-104.

    概述

    《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库塞维茨斯基基金委约为木管和弦乐创作的二重三重奏。作品包括:I:一丝光线;II:黎明的颜色;III:薄雾;IV:山峰显现以及code:它们的轮廓既不平行也不相背。作品从多个角度细致刻画了在不同情景中光的明暗变化,云层与云层的流动,穿越云层的微弱光亮,光影交错间,一幅中国水墨画从我们眼前油然浮现。

    一、《霞光》的色彩处理

    (一)织体的渐变

    织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在作品的层次处理上凸显了光与影的渐变,赋予音响色彩上从薄薄的一层逐渐到丰满的过渡。

    在《一丝光线》中,动机在各个乐器间波浪式的进行,音区集中在中低音区,加上交替变化的节拍,在色彩上更具有渐变的层次。感觉隐隐的亮光在周围不停地游荡,马上就要出现但还没有出现的感觉。刻画了光与云的交错,丰富了光的明亮和云的暗淡之间的渐变对比。

    如图,动机呈阶梯式上行,逐渐蓄力,达到长笛的高音区,音区从大提琴的低音区不断上行级进进行,从低—中—高—极高的过渡,音色也由暗转亮。如果说上一个织体的渐变只是隐隐地环绕,那么到这里,那一丝微弱的光亮已经在逐渐积蓄力量,只为了在一瞬之间突破云层的重重阻挡,长笛的最后一个音g3就寓意着看到了光亮。

    在《黎明的颜色》中,分别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中提琴在织体上先上后下,大提琴在织体上先下后上,音色的渐变上也会出现从低到高、从高到低流动的感觉。从视觉上来看像一个圆形,作曲家的追求也许就是音色上一个圆形的流动感。

    织体在该片段的层次渐变主要对应了日出在升起之前光影变化的过程,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和琶音可能都预示了黎明的来临、日出的升起。

    在《薄雾》的引子部分,弦乐组连续上行五度平行进行加上颤弓有种缥缈之感,三个声部逐渐上行更是有种一层层雾不断重叠的虚无之感。力度记号层层推进,每一个音开头的力度从ppp-pp-p-mp逐渐增强,每个音强收的位置从p-mp-mf-f也是逐渐增强,有种雾团层层涌动并且不断加深雾的深度的感觉。

    (二)音区音色的明暗

    乐器音区的变化都会带来音色变化,音色的交替又会给我们很直观的明暗的感觉,作曲家在叙述某一色彩时集中运用了乐器的中低音区,着重烘托想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作曲家也运用了许多在极限音区上的特殊处理。

    在《一丝光亮》的引子部分,运用了低音单簧管的极限低音区,无限延长后作弱处理,可能是自由且随意地去渲染意境,最后二分符点所对应的那一拍的弦乐组采用了高叠和弦的形式。

    高叠和弦音区集中出现在中低音区,和弦的最高音#g2,属于小提琴的中音区。极限低音营造了压抑沉重、乌云密布的感觉,为全曲的氛围作了铺垫,也为一丝光线的来临埋下了伏笔。

    在《黎明的颜色》中,小提琴的极高音区尖锐且极具穿透性,作曲家可能是想要突变的一种明亮色彩来对比已经持续了很久的暗淡。笔者认为作曲家有可能将小提琴极高音区的音预示为黎明已经到来,太阳已经在经历黑暗和云层以及到黎明来时种种变化的豁然显现,挣扎很久的束缚感终于被冲破。

    (三)配器的交替

    配器的交替是色彩变化的灵魂。作曲家在乐器间的色彩变化,成为了铺垫氛围和刻画事物的具体写意,将形象的具象描写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山峰显现》中,同一动机在三组不同的木管与弦乐之间音色交替,大提琴与低音单簧管,中提琴与长笛,小提琴与双簧管,木管生硬,弦乐柔和,这两种音色交替进行,每一组的音区几乎相差一个八度,这样音色的起伏就给人很舒适的感觉。弦乐组与木管的这种搭配,既有了山峰的雄伟壮观,又体现了山峰在雾层之间忽闪忽见的感觉,从意象中使人形成了山峰连绵起、重峦叠峰之感。

    在尾声《它们的轮廓既不平行也不相背》中,主题从低音单簧管开始,之后长笛演奏,二者形成复对位,首音以F和G的二度关系开始;随后同一主题由双簧管演奏并变化重复,两次首音B和C同样形成二度关系,木管从低音区到高音乐器的低音区以及中音乐器的低音区之间互相变化音响色彩。作曲家在主题走向上的布局与标题形成视觉上的统一,刚开始低音单簧管和长笛互为平行状态,但是中间双簧管的加入又使它们融合,到了倒数第二小节的时候又相互分流,无论是从音响、视觉或是作品的结构上都做到了既不平行也不相背。

    二、总结

    通过对周文中先生的作品《霞光》进行分析受益颇深,笔者在织体、音色音区、配器等多个角度来感受到色彩丰富的变化,也许还会有和声、节奏等方面同样能看到周文中老先生对色彩更多的处理。仅仅是一个角度便使我感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最令我受益的还是在音乐形象与作品织体的处理上,每一个形象的刻画和氛围的烘托都做到了极致,再也想不到更适合的音乐形象,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种处理方式可以替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周文中老先生的作品更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深深积淀。

    参考文献

    [1]周文中.《霞光》总谱,Edition Peters出版社,2007.

    [2]梁雷主编.汇流:周文中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杨佳祺(1994—),女,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