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
范文 | 李俊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小学音乐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32年版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程标准。至今时隔80余年,小学音乐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但对当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仍有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13-02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 1932年民国时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真正意义上“音乐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民国时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导方针,更深刻认知小学音乐课程教育的历史变化,有助于我们对当下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该版课程标准曾载于1933年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一书中,相对于今天2011版的课程标准(3万多字),内容显得极为简单,载于《小学音乐教学法》的最后仅8页的篇幅,不足3000字。但是为我们呈现了当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小学音乐教学法》一书为缪天瑞、金世惠合著,缪天瑞在民国时期是影响力极大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小学音乐教学法》可谓是该课程标准实践的理论总结。他还出版过《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万叶书店,1947年)等音乐教育的教材及著作。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乐章》,这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校教育的相关文件。但是音乐课未被列入其中。1907年清朝政府又颁发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的文件,第一次把音乐课纳入为初等和高等小学的随意课程。1909年清政府将音乐课变成小学课程中的正式课程。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本着重视美育的教育方针,特别将音乐课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规定为学校的必修课。1923年出现了中国较为完善的第一份音乐课程纲要。這一时期的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还有一定区别。1932年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经历了多年不断发展变革,其间推出了一系列各个时期版本的课程标准,直到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2001及201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其中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一直使用至今。 二、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分析与解读 1932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20世纪30年代的背景下颁布,有着其开创性意义。尽管标准的内容较为简洁,但为其后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当时称之为目标、学业类别、各学年作业要项、教学要点四个项别。这也为其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以小学生的天性发展为前提,重在其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音乐的兴趣:其次是对小学生的相关音乐表现技能进行训练的目标,如视唱练耳、歌唱等;最后是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业类别将感受、练习与表现融合在一起。具体则称之为欣赏、练习与研究。该标准中提到的欣赏的范围与现在比较,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中国及外国的声乐作品的欣赏;中国及外国的器乐欣赏等。而现在的义务教育的标准则增加了诸如戏曲、曲艺、歌剧、舞剧等体裁作品的欣赏,范围大为拓宽。在首版的课程标准中较为强调声乐演唱以及器乐演奏等方面的练习。这恰恰是现在的新课标所关注不够的地方,值得借鉴。对于乐谱的识读从首版课程标准开始就受到了重视,此外还较为重视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音乐的能力,如演唱、演奏方法的探索,对乐器构造的探索,等等。这也是值得现在课程标准借鉴的地方。 各学年作业要项其实就是对欣赏、演习、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细致具体的要求。对小学六年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目标与要求的制定。对课时也做了相应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欣赏要求方面,较为重视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不仅注重音乐形式的欣赏,更注重音乐内容的欣赏,还较为重视体验式欣赏。这些特点为其后的欣赏要求与目标的制定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模式。随着各个学段的不同,欣赏的难度逐渐增加。在演习与研究等方面同样具有与欣赏一样相似的特点。 教学要点是整个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篇幅最大,共列举了25条。涉及到了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一,视唱练耳及乐谱识读的教学要求。如“固定唱名法”的运用,五线谱的运用,等等。更多地让学生去听音乐,感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来学习视唱练耳及乐谱识读。通过对歌曲中歌词的内容分析,进行情感性体验等,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将音乐置于社会之中。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去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如各种场合、节日、功能性用乐等。其三,注重音乐的民族性学习。尽量挖掘本民族的优秀的音乐及音乐素材。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这在现在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此外,重视从正面情绪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尽量避免~些消极、负面情绪的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既要有趣地学习音乐,又要科学地学习音乐。其四,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仪表仪态成为要求的重点。教师的音乐基本功及基本素养也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范唱、范奏能力。其五,注重学生在创新中学习音乐。将音乐创作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通过音乐创作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现在的新课标并未对音乐创作提高到如此高度。其六,对音乐学习硬件的重视。这一点也是值得现在课程标准借鉴的。明确指出音乐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场所,以及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乐器。 三、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及启示 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版)认为,首先是释放儿童的天性,培养音乐的兴趣。顺应儿童快乐活泼的天性,以发展其欣赏音乐,应用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使儿童听音和发声的能力得到训练:最后是培养儿童和善、友爱、勇敢等情绪情感,培养其团结、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与现在2011年版的目标上大体一致,但略有差异。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二是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三个大的方面,两版基本一致,但2011年版明显细化了许多,要求更细致。而且对每个方面还予以了非常详细具体的阐释。 在教学内容上,1932年版主要包括欣赏、练习和研究三方面。2011年版有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尽管1932版标准内容压缩为三方面,但实际内容已经涉及到了四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乐谱的抄写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练声时,注重借鉴与学习大自然的声音,将这些声音运用到声乐的学习之中。自己创编趣味性的歌词,运用趣味性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将音乐教学日常生活相结合。注重时令节日与歌曲的结合,注重不同场合与歌曲的结合,注重不同行业与歌曲的结合,注重不同功能与歌曲的结合。充分利用唱机来听音乐,要经常去听音乐会。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音唱不准的学生,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必须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加以训练,而不是将他们隔离,更不是将他们抛弃不管,而是在进行特殊方法训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怀,这样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会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这些方面的实践是2011年版所较少关注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当然,其中1932年版极为强调“固定唱名法”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从实践来看,首调唱名法有利于小学生对旋律的感知与掌握,柯达伊教学体系就非常重视首调唱名法。 在实施建议上.1932年版只针对教学建议这一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而且极为详细,较2011版显得更为细致,可操作性更强。但在其他几方面显得有些不足。尤其对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还涉及不够或尚未涉及。教材的编写是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理论运用,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实施的程度;教学评价则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的检验与反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更大限度地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使得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大纲性文件,尤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音乐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仅从教学理念上,而且在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该表现出新的面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