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初探 |
范文 | 邹茜 [摘?要]《世宗实录》中的林宇《大成释奠乐谱》来源于我国元朝《至正条格》中祭祀内容,该内容中国散佚,现今从韩国《世宗实录》祭祀乐谱中可知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的乐章信息和旋律音高。对分析和复原我国元朝释奠雅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世宗实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71-03 [作者简介]邹?茜(1991—?),女,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00) 《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以下简称《世宗实录》)记载着世宗在位33年的史实,编写礼乐等历史事件以编年体撰写,其中乐谱采用纪传体记事。《世宗实录》雅乐谱序记“国朝雅乐未备,世宗因中朝所赐钟、磬,又增造编钟、编磬,据《仪礼诗乐》《林宇释奠乐谱》制为朝会、祭祀乐谱” 。[1]从文献可知《世宗实录》雅乐谱中的祭祀乐章出自我国元朝《至正条格》中林宇《大成释奠乐谱》。 一、林宇《大成释奠乐谱》史料来源 有关《至正条格》的内容文史研究学者陈高华在《〈至正条格·条格〉初探》一文中对《至正条格》的产生及其现状做出了梳理,本人简要阐明:1.《至正条格》为我国元朝记载典章制度的文书,该书是从元仁宗所颁布的《大元通制》中经过了元顺帝官撰删修之后,又取“至正”年号于至正五年(1355)修成,次年颁布于天下。《至正条格》体例与《大元通制》相同,由“制诏”“条格”“断例”三部分组成。元朝灭亡后,《至正条格》失传。2.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至正条格》收入。3.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本中收录《至正条格》二十三卷,但该本已为残卷,只存“条格”,《四库全书》将它列入“存目”,此本没有保存下来。4.2002年韩国庆州发掘出这套元朝法典残本25卷,2007年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出版社出版《至正条格》残本影印本、点校本,无存祭祀部分。迄今为止中国未发现全本,今存《通制条格》残本为19卷,缺“祭祀”等八篇。[2] 《世宗实录》和《元史》中对林宇是何身份暂未见有关说明,笔者在辽博藏《曹娥诔辞卷》的卷末中得出元代诸家题跋的部分信息:1.天历元年(1328)正月十日……本之弟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褧、侍仪舍人蜀郡林宇同观,集题。2.天历二年(1329)春正月九日……侍仪舍人林宇、太常太祝赵期颐同观于兴瑞院都事柯九思家。3.授经郎揭傒斯掾林宇甘立集三记。该文字记述元时天历年间当朝官宦林宇等人去是柯九思(1290—1343)家观《曹娥碑墨迹》一事,得知林宇是位掌管礼仪之事的侍仪舍人。 二、《大成釋奠乐谱》乐谱解译 《世宗实录》“雅乐谱”中的祭祀乐章出自我国元朝《至正条格》中林宇《大成释奠乐谱》,该乐谱位于《世宗实录》第136卷至第137卷中,为雅乐类型的乐谱,位于第137卷末。该两卷顺序依次为:雅乐谱序;雅乐十二宫七声用二十八声图;十二宫七声用十六声图;乐谱目录(朝会、祭祀);雅乐谱(朝会、祭祀)、《仪礼经传通解》诗乐(小雅、周南国风)、元朝林宇《大成乐谱》。 “雅乐谱”的祭祀部分 《黄钟宫一》,小字书写“该谱出自林宇《大成乐谱》”,此乐谱是宫调旋律的器乐谱,无词;宫商字谱为主要位置并与律吕字谱合谱。在旋宫演奏方面,以《黄钟宫一》为例:从黄钟宫开始音阶不变依次向上升高半音,进行十二次旋宫的循环演奏。《世宗实录》记载于《释奠乐谱》纯用七声十二宫演一百四十四宫,以备祭祀之乐。[3]主要体现祭祀乐章的篇数、宫调、旋律等信息。雅乐谱卷未记《元朝林宇大成乐谱》,小字抄写“《至正条格》所载无清声又有以宫为变宫,以变宫为宫”的信息。据雅乐谱序中载祭祀乐章来源出自我国元朝《至正条格》中林宇《大成释奠乐谱》。如《迎神》奏《凝安之曲》,呈现歌词内容、旋律、宫调、歌词为主要位置,保留着律吕字谱、工尺谱合谱的形式,是声乐、器乐合谱。 该谱依据篇目次序,有十一个仪式种类,八个乐章旋律,共十六段歌词。依次为迎神奏《凝安之曲》【九变】(黄钟宫三成、大吕为角二奏、大簇为徵二奏,应钟为羽);盥洗奏《同安之曲》姑洗宫;升殿奏《同安之曲》南吕宫;奠币奏《明安之曲》南吕宫【五成】;捧爼奏《豊安之曲》;初献奏《成安之曲》南吕宫正位(初献《兖国公》、初献《郕国公》、初献《沂国公》、初献《邹国公》);亚献奏《文安之曲》姑洗宫;终献奏《文安之曲》姑洗宫;彻豆奏《娱安之曲》南吕宫;送神奏《宁安之曲》黄钟宫;望瘗《同安之曲》姑洗宫。该乐谱具有以下特征:工尺谱依次出现“合、工、尺、一、四、凡、勾、六、五、亿”的十个工尺谱字,在十二律吕字谱的记谱法中还出现“氵?太”“氵?夹”“氵?大”高一律的记谱形式;黄钟对应“合”字,以“合”字为调首,黄钟音高和的“合”字都非固定音高,假设定黄钟=C=1,乐谱皆为右旋“之”调式;乐曲均为中国古代宫廷雅乐起调毕曲结构,唯迎神奏《凝安之曲》之“应钟为羽”,用阴律起调毕曲,其他的曲目都以阳律。 译谱以黄钟(合)为宫,为调首,即黄钟均。音阶如下所示: 通过对Robert C.Provine的译谱分析,该学者根据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所对应的音高译谱后,若按上述译谱以一个升号记谱,显然容易认为《凝安之曲》黄钟宫一曲为“G宫清乐”的直观感受。笔者认为该乐谱实为雅乐谱的性质,应符合雅乐调式特征:即宫音与变徵为增四度的音程关系,两种译谱尽管旋律听觉效果上没有区别,但从旋律音阶分析上会产生误解。经过研究对比本人以送神《凝安之曲》“黄钟宫”“大吕为角”进行译谱: 三、《元史·礼乐志》之“宣圣乐章”与林宇《大成释奠乐谱》比较 元世祖在位期间,逐渐对社稷、先农、先圣等制定新的祭祀仪礼。成宗大德十年,钦定“大成”之乐,命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乐器,以宋旧乐工。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先令翰林新撰乐章,命乐工习之,复古编纂祭孔乐章。十一年,以元代乐号“大成”二字以对应元的乐号,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礼乐志》中的“宣圣乐章”有以下内容:有降、迎神曰《凝安之曲》,初献、盥洗降殿、望瘗皆同《同安之曲》,奠币曰《明安之曲》,奉俎曰《豊安之曲》,酌献曰《成安之曲》,亚、终献曰《文安之曲》,徹豆曰《娱安之曲》,[5]上述乐章与林宇《大成释奠乐谱》在仪式内容、章数、章名、歌词、宫调等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唯有一章只在“宣圣乐章”有存,记“饮福受胙,与盥洗同,惟国学释奠亲自用之,摄事则不同,外路州县,并皆用之”[6]。《元史》中的宣圣乐章,无旋律只记歌词和林宇《大成释奠乐谱》形成互补,可以体现的是在朝鲜世宗时期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运用于祭祀雅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