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
范文

    王萦

    

    [摘?要]本文从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出发,根据笔者在本科期间的声乐学习,浅谈了笔者在舞台实践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心得。本文先是阐明了声乐表演的概念和舞台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引出对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过程分析,并提出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最后以《阳关三叠》为例,在结合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作品概述、舞台表演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以启发。

    [关键词]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99-02

    [作者简介]王?萦(1986—?),女,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自贡?643000)

    一、声乐表演的概述

    声乐表演是指以人声为主的音乐表演形式,是有别于器乐的音乐表演形式。声乐表演需要表演者将脑力与体力并用,服务于观众的审美标准。与舞蹈表演和器乐表演不同,声乐表演是以人的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声乐表演也是视觉的艺术,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同时还要配合以相应的肢体表演,满足观众视觉审美的需求,没有肢体表演的声乐表演是僵硬的表演,是失败的表演。

    二、声乐表演舞台实践过程分析

    (一)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基本要素

    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基本要素一直备受学者关注,一般概括为“手势、眼法和神情”。[1]

    表演者在舞台表演时离不开手势,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让表演者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也可以辅助观众理解作品。百戏归于眼,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用眼神可以塑造景物的高低远近,用眼神可以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用眼神可以向观众传递内心感受,只有灵活的眼神才能生动塑造形象。只有传情的表演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表演者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把神情传递给了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者的表演,可以感受出表演者想表达的内容。

    将“手势、眼法和神情”三大要素有效而生动地结合运用,能使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能力大幅提高。

    (二)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

    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是:恰当的手势原则、灵动的眼神原则、合理的步伐原则、科学的呼吸原则、无限的方位原则和强烈的风格原则。恰当的手势原则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可以透露出表演者对作品的把握程度,表演者在表演前应充分分析作品,在表演时应用手势把作品乐句填满,每个作品的出势和收势要设计得恰到好处,过早或过晚的出势和收势都会造成作品表演的不完整。观众会随着表演者的手势来揣测表演者想塑造的情景,恰当的手势有利于表演者塑造人物形象。

    灵动的眼神原则在声乐舞台表演实践中可以让表演者抓住观众的心。这需要表演者有自己清晰的路线图,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向什么地方看,要提前做好准备,设计好眼神的走位,从什么地方为起点,到什么地方是终点,该如何回到起点,怎样呈现出具体的舞台视像。

    合理的步伐原则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可以让表演者更具有韵感。表演者在设计步伐时不应处处四平八稳,应有疾风前行的步伐,也应有徐徐而来的步调。既有忽快忽慢又有渐强渐弱。带有节奏感的步伐有利于表演者展现作品的韵律感。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有助于表演者分析作品,有助于表演者理解作品,有助于表演者展现作品,更有助于表演者彰显自我特点。

    三、《阳关三叠》的舞台表演技巧分析

    (一)《阳关三叠》的概述

    《阳关三叠》为一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为词谱进行创作的乐曲。歌曲的前面四句为《送元二使安西》的原句,后面则是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主要以长短词句为形式。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阳关” “渭城”皆为唐代地名[2]。在历史上,《阳关三叠》随着时代的不同、朝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演唱版本。在《诗林广记》中记载:东坡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盖通一首言之,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詩》云:‘相逢且莫推辞酒,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一句不叠审矣。”[3]由此可以看出,直到宋朝时,歌曲中“三叠”的唱法为首句不叠,叠余下三句。因此能从多个版本以及演唱方式的差异看出《阳关三叠》的艺术价值。

    (二)《阳关三叠》的舞台表演基本要求

    在演唱时表演者应该体现出《阳关三叠》中对于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于人要离去的悲伤,突出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风格,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再现具体的情景,每一句眼前要有画面感。《阳关三叠》是以叠唱的形式来表演,对于相同词句的演唱,要注重不同感情的递进。有递进就意味着有差别,因此在演唱最初时,应该将情感进行收敛,以纯粹的友人送别之情进行演唱,随着三个叠唱的重复,感情由最初的送别,进而到离别,最后到伤感。

    表演者在表演《阳关三叠》时要从开场到结束都有丰富的感情和相应的动作。结合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基本要素和六项基本原则,叠唱部分与尾声演唱时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体现在表演当中,对于手势、眼神、步伐、呼吸、方位以及风格的把握拿捏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在第一叠部分,前两句用以描绘送别时候的情景,将天气、环境进行了介绍,架构了一个朦胧的送别之景,后两句开始点题,通过类似对话的语气,透露出送别之意。

    在舞台表现的过程中,第一叠更注重于对送别情景的描述上。因此演唱者能够通过眼神的延伸以及方向的变化,将送别之景进行描绘,在其他的肢体动作上可以简单处理,以免鸠占鹊巢,将后面的表达空间进行压缩。

    在第一叠歌的副歌部分,通过谱例能够看出其旋律动机主要沿用了第一叠歌的元素。在这个部分,开始侧重于描绘离别之情,开始谆谆嘱咐,告诉友人路途辛苦,自己保重。

    在舞台表现的过程中,这个部分,随着开头的附点音符引入,八度的跳进演唱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友人出行的高度关切,因此在表演第一句时的神情上也要捎带紧张。随着中弱记号的出现,开始感慨友人的路途不易,为友人叹息,这时的表现可以将手势内收,仿佛自身在经历路途的辛苦。在最后一句上,可以将自身殷殷的期盼转而投向远方,希望能够帮助到友人。

    第二叠词相比第一叠词的音区更高一些,因此情绪的递进开始出现,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开始弱化前两句对于送别之景的描述,而开始对后面劝酒、送别的强调。在舞台表现过程中,应该面朝观众,仿佛将远方观众当作友人,开始将离别不舍之情表达出来,通过眺望远望、扶手扼腕等动作表达出恋恋不舍的情感态度。在最后一句时,歌曲的节拍从四四拍变成为四三拍,节拍的变化也意味着速度的变化。从最后一句的前半句弱音记号能够看出是开始表达出叹息的感情,因此舞台表现上可以低头叹息,同时侧身面对观众。

    在第二叠词的副歌部分,随着八度跳进的再次出现以及歌词的变化,能够看出演唱者需要将思念之情直抒胸臆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够配合歌词进行情感的表述。在舞台表现过程中,可以继续沿用第二叠词部分的动作以及情感基调。

    在最后的部分,延音记号要求歌唱者对于自身万千思绪与恋恋不舍友人离去之情集于一声,也体会到了友人离去的必定结果,只能强忍接受,并将美好寄托在梦乡。此时舞台表现过程中,应该开始逐渐坦然,笑容渐展,开始寄希望于未来梦乡之中,可以眺望远方,并且通过双手举高的肢体动作来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

    对于声乐表演与舞台实践,表演者应培养舞台实践的能力,认识到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表演者应深入理解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基本要素,灵活运用声乐表演的六项基本原则,掌握设计作品的技巧,增强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驾驭能力。同时考虑到舞台、观众以及自身三方面因素,进一步将表演要求原则与实际作品当中的各项处理事项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做到形神合一。

    每个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表演的每一个作品,都需要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音乐知识做支撑。相同的作品,不同的人表演效果大相径庭,原因不仅在于表演者嗓音的先天条件,而且在于表演者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和专业知识的分析。表演者在声乐表演时应明白,自己不是在唱歌词,而是在唱悠久的历史,是在唱灿烂的文化,是在唱活生生的感情。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表演者必须重视培养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能力。

    注释:

    [1]焦小平.声乐演员舞台表演的基本要素[J].影剧新作,2015(04):159—160.

    [2]劉祖林.古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及其演唱研究[D].泉州师范学院,2019:3.

    [3]刘祖林.古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及其演唱研究[D].泉州师范学院,2019:4.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