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指挥视角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
范文 |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作品,包括其重要作品9部交响曲、5首钢琴协奏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交响乐之王”“乐圣”,以表达对其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发展和创新的贡献的肯定。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他的九部交响曲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二阶段:第三至第八交響曲;第三阶段:第九交响曲。其中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欢与热爱。本文将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配器做浅析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视角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97-02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简介]刘小龙(1987— ),男,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00) 一、第五交响曲创作背景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5 in C minor,Op.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把这四个音解释为“命运之神在叩门”。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第一乐章,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作是情感的发展,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是表达了最终胜利与喜悦。全曲的最高潮是最末乐章,相比较第一乐章不论是篇幅还是声音上都更长、更有力。 在1804年初期创作《c小调第五交响曲》时,他已经完全失聪并失去了治愈的希望,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他热恋的情人因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者当时正处于封建时期的德国政治气氛令人窒息。贝多芬也因这种种的遭遇备受打击,但对于这样一位坚强的“音乐圣人”并不想就此罢休,更不想去屈服这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向世人、向命运来传递一种信息,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到了,也可以创作令人难忘且传世的音乐精品。 贝多芬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来创作他的第五交响曲,时间跨度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他又同时创作了另一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曾一度暂停。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 乐队编制: 木管组:长笛2 双簧管2 降B单簧管2 大管2 铜管组:降E圆号2 C小号2 打击乐:定音鼓C-G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 从乐队编制可以看出,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中只有在第四乐章加入了长号,而之前的三个乐章并没有加入。尽管如此,在前三乐章中并没有因为没有使用长号而显现出音响上的缺失,反而第四乐章长号的加入,烘托出完结章节的雄壮,丰满的音响效果。 二、作品具体分析 (一)呈示部(1-124) 主部1(1-5)c小调,由单簧管与整个弦乐组奏出。整个乐章的材料都是由此三短一长的动机材料发展而来,需要注意的是四个音力度要完全一致,在第二个延长记号需要两弓,快换弓。 主部2(6-21)c小调,材料来自于主部1,四小节一句,主题材料在一提、二提、中提中交替奏出,由大管与大提琴做踏板音,14小节一提与二提中提对峙,18小节乐队tutii,由弱渐强,而不是sf,三个柱式和声之后结束在属和弦上,且在一提上做延长。 连接部(22-59),c小调,四小节一句,连接部开头与引子结构相同,25小节材料仍由引子材料变化而来,25-33材料在一提、二提、中提、大提中依次出现,32小节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加入,连接部开始力度一直为p,无cresc.,直到34小节才开始cresc.。38小节的6个小节旋律模进需要在cresc.中做sf,最终到44小节f的力度,乐队tutii,管乐除了小号外演奏主和弦长音,一提演奏分解和弦的主题材料,48小节二提加入主题演奏,和声变为属七和弦。52小节乐队tutii,ff力度,向DVII级离调,58小节解决到DVII,同时与降E大调的属和弦为共同和弦,为进入副部做属准备。 副部(60-94)降E大调,四小节一句,由圆号a2演奏主题动机引入,且在G音上做减弱,副部主题依次在一提、单簧管、长笛声部上出现,副部主题材料要形成无损于这段音乐piano特点的柔和的渐强,在每一句的句尾都有主题材料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上出现,75小节副部主题改写,开始离调模进, 83小节副部主题材料变为在一提、二提、大提上演奏,主部主题材料在中提与低音提琴上演奏,同时双簧管出现了一个新的下行音阶材料。须注意副部主题开始一直没有渐强,在84小节才开始渐强,94小节回到降E大调的属七。 结束部(94-124)降E大调,管乐做柱式和声,98小节定音鼓小号加入,一提二提演奏八分音符织体,106小节中提加入,110小节主题织体重新出现,木管与圆号先后进入,与弦乐对峙,117小节与119小节相同和声但119加入木管与圆号演奏相同三短一长织体。须注意123、124两小节虽然空拍但是需要在节奏中。 (二)展开部(125-248) 引入(125-128)降E-f属准备,仍旧采用主题动机,但是材料紧缩,由之前的2+3变为1+3,首先由单簧管与圆号演奏,后由弦乐组在上演奏,两个声部构成了f小调省略三音的属七和弦,为进入展开部中心做准备。 中心Ⅰ(129-174),f-c-g。开头四小节一句,由呈示部主部改写而来,但配器由之前的中提演奏变为了单簧管演奏,且加入了大提琴与中提琴在每句的句尾下二度做出回应,143小节加入新材料,中提大提做上行音阶,146转入c小调。151小节变为一二提。154小节转入g小调。158小节弦乐管乐相互模仿,加剧紧张度,但开始并无cresc.,直到166小节才使用cresc.从p.渐强到f的力度。经过5小节piu f的连接进入中心Ⅱ。 中心Ⅱ(180-248)g-C-f-G(屬)-C(导7),开头由一二提奏出主题的变形,ff力度,后由中提大提低音提琴与小号,木管组分别奏出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g小调属七分解和弦织体,187小节在C大调上重复一遍,195小节f小调,管乐与弦乐相呼应,演奏同样织体,后由两小节一次变为一小节一次,209小节开始模进,3+3,6小节后再次互相模仿,221为G大调的属和弦,结构变为7+5,管乐变为四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后和声变为c小调的导七,重复一遍,此处的渐弱需要管乐与弦乐相互配合,每一个管乐器的和弦要比前一个弦乐器的和弦力度上轻,而轮到下一个弦乐器的和弦又要比管乐器的和弦再轻些,这样交替进行下去,就能获得一个完全统一循序渐进的减弱,一直渐弱到真正的pp为止。240小节主题材料再次出现,将音乐推向再现部,248小节和声变为属七,回到c小调。 (三)再现部(249-374) 主部(249-268)c小调,音乐的紧张度较之前有所舒缓,采用三声部对位手法,主题动机由之前的三个声部演奏变为了一提二提演奏,中大低音提琴pizz.,双簧管声部出现了新的旋律线,大管声部与其在句尾呼应,与呈示部相同的是开始一直没有cresc.,直到266小节开始渐强,但要十分有节制,小号和定音鼓267小节的c音仍为p的力度。268小节出现了adagio速度下双簧管solo的新材料。 连接部(269-302)c小调,与呈示部不同的是274小节变为全体弦乐tutii并开始渐强,278小节圆号由之前的长音和弦渐强变为了三短一长短的织体,大管也加入进来,280小节单簧管加入。 副部(303-346)C大-F-G-C属准备,调性回归,进入副部的小连接变为了大管演奏,此处贝多芬不想用降E调圆号的人工音来吹奏这一段既无其他乐器陪伴又要激发巨大音势的乐句。他腾不出让圆号改调的时间,又不愿意为了这几小节多用一对圆号。所以除用大管解决困难之外别无其他办法。但是与呈示部相比,用大管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大管在这里的发音甚至有些喜剧成分。两只圆号又在306小节闯了进来,用他们的自然音吹奏sf,这种突然的声音比前三个音符响得离奇,因而加重了这种拙劣的效果。所以有指挥要求在此处使用圆号代替大管。 副部主题由呈示部的三次呈现变为四次,配器上改为一提和长笛交替呈现。句尾的三短一长音型变为低音提琴与定音鼓交替呈现,323小节向F离调,325小节长笛单簧管加入与一提共同演奏,327向G离调,331小节渐强段较呈示部结构有所扩大,342小节加入了圆号演奏后半拍,加剧紧张度,在结尾回到C大调的属七和弦。 结束部(346-374)C大调,362小节开始这一短圆号由之前的比木管晚一小节进入变为与弦乐同时进入,并在365小节加入了小号与定音鼓,369小节乐队tutii演奏三短一长织体。 (四)尾声(375-502) Ⅰ(375-397)C大调,管乐与弦乐模仿对峙,圆号a2吹奏单音。380乐队tutii,ff力度,385小节突弱,单簧管大管与圆号演奏一组动机,后又有一小节空拍后再次乐队tutii,ff力度,戏剧性强烈,结尾回到c小调。 Ⅱ(398-469)c小调,开头由三组配器构成,中提大提大管演奏三短一长织体,小号定音鼓低音提琴在四分音符做强调,一二提演奏八分音符织体,木管圆号演奏柱式和声,两遍之后进入新的织体,一二提分弓演奏八分音符,其他声部依次进入演奏四分音符,424小节一二中提长短分明,两小节一组,其他声部两小节一个柱式和声,定音鼓滚奏,433小节所有声部变为短的四分音符,440小节开始管乐与弦乐对峙模仿,470小节进入连接仍由主题动机改写而来。 Ⅲ(479-502),开头与引子相同,但乐队tutii,483小节大管单簧管双簧管依次进入构成一条新的旋律线,一二提与再现部主部相同,大提奏长音。491小节乐队tutii,ff力度,演奏三短一长织体,496开始柱式和弦织体,全曲结束。 结 语 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配器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当时背景情况下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同时对更好地指挥此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也希望对同人指挥、分析此作品能够予以借鉴与帮助。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王倩楠: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以鲍元恺《炎黄风情》为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