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天台山佛道音乐比较研究
范文

    

    

    [摘 要]本文从天台山国清寺佛教音乐与天台山桐柏宫道教南宗洞经音乐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轨迹,教义仪轨与功能作用,音乐形态与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在历史文化、教义仪轨、音乐形态、传播发展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音乐;道教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56-03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台州市社科规划地方特色文化专项课题项目(19GHWH07)。

    [作者简介]张学旗(1976— ),男,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台州 318000)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的祖庭、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唐诗之路的终点站……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教合一,本土原生性宗教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对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对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天台山佛道音乐,对于发掘天台山文化的内涵,探究台州地方音乐的文化底蕴,扩大天台山文化的影响,推动台州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天台山国清寺佛教音乐与天台山桐柏宫道教南宗洞经音乐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轨迹,教义仪轨与功能作用,音乐形态与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兩者在历史文化、教义仪轨、音乐形态、传播发展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一、历史渊源与演变轨迹

    天台山成为佛教、道教的双修之地,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天台山地处东南海隅,远离政治中心,又是一个山水神秀、钟灵毓秀的地方,是理想的释道双修栖隐之地。早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北僧的南迁,带来了南北佛教的交融。隋代,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智顗538—597),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并取“南三北七”之精髓,形成天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1]天台山从此成为融“南义北禅”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创立分三个阶段,形成于南北朝,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天台宗创立以来,其影响遍及海内外,智者大师创立的以“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为核心的天台宗佛教体系,在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地广为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台州道教以天台桐柏观为中心,上清派高道辈出,至宋代,金丹派南宗始祖张伯端(983—1082),其所著《悟真篇》,在会通三教、道禅相融的基础上,开创了道教发展史上重要的金丹派南宗传法体系,即道教南宗。宋末元初,全真道龙门派开始在天台山和委羽山等地传播。道教十大洞天台州居其三,七十二福地台州居其七。而天台山作为南岳衡山之佐理,桐柏宫成为道教南宗的祖庭。

    历史上,我国很多名山,或偏于佛,或偏于道,或佛、道兼之,唯独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兼容[2],成为历代高僧、名道、儒师和文人学士的隐居和云游之地,这也促进

    了天台山文化的发展和佛道音乐的交融。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桐柏宫作为道教南宗的祖庭,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梵音不绝,天台山佛道音乐是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二、教义仪轨与功能作用

    佛教借由仪轨来表现佛门教义,通俗地说,仪轨就是佛教的仪式规范。“仪”在佛法中表示威仪、仪典。“轨”意为规矩、规范、轨道,就是说出家人要遵守清规戒律,专心修行才能功德圆满。因此,把“仪”与“轨”结合起来,就是通过人的身体、言语、意念,即“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咒语、心作观想佛尊,三者相应,即身成佛”。[3]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教义依据,宣称世界万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即所谓“一念三千”。天台宗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世界物质性的同时,却充分肯定了超现实的“真如”的绝对存在和永恒性。[3]佛教仪轨就是用一套严格的仪礼规范和音声供养来宣扬佛教义理,即通过经、咒、赞、偈来念佛礼佛,参佛悟佛,传播教义,从而达到超凡脱俗、修心养性、普度众生之目的。

    道教做道场法事的仪式称为科仪。道教科仪不外乎两大类,即用于阳事的清醮和用于阴事的幽醮,清醮祈福,幽醮度亡。两者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最根本的斋醮祭礼。供斋醮神,设坛祭祷,是道教特有的仪式。举行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案、摆置供品、诵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程序来完成。

    斋,就是祭祀前要沐浴洁身,清心寡欲,戒慎行为,表示对神灵的敬畏。醮,是指陈设果脯酒物用以酬神谢恩。道士打斋建醮,既是祭祀天神星宿,为人乞恩消灾、益寿延年,也是修身养性、自我修炼的过程。

    无论是佛教的经咒赞偈,还是道教的斋醮科仪,无论是人声的梵呗念诵,还是器声的晨钟暮鼓,在本质上都是以“音声供养”获得人神沟通。

    三、音乐形态与艺术特征

    佛教仪式活动,主要有“二时课诵”“拜忏追荐”和“佛诞祝仪”三类。所谓“二时课诵”,即“朝时课诵”和“暮时课诵”两种,是僧众每日早、晚的必修课,“祈功德于念诵仪轨之中”,是僧众进行自身修持的重要形式。“拜忏追荐”形式很多,如水陆道场、梁皇忏、放焰口、盂兰盆会等等。通过法事忏悔罪业、祈福于生者、超度于亡灵,普济四生六道及一切鬼魂。“佛诞祝仪”是在诸佛菩萨诞辰日举行的祝礼仪式。佛教举行祝仪的佛诞日是固定的,有正月初一弥勒佛圣诞、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等共23个。以上各类宗教仪式,长期以来各自形成了固定的法事程式,各种法事程式都有相应的经卷可循。[4]经卷中的文字体裁,大致有经、咒、文、赞和偈等几种。经多为散文体;咒是梵文的译音,又叫真言;文多为韵文;赞多为长短句的词格;偈多为由四言、五言或七言组成四句的短诗体。其中经和咒,是用吟诵的形式,佛门内叫作诵经和持咒。赞和偈则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梵呗演唱的。我国南方寺院中所唱各种梵呗的曲调,基本都是相同的,佛教梵呗的曲调,大都属于五声音阶体系,旋法大多以级进迂回下行为主,曲调中装饰性音符较多。节拍多为4/4拍子,每小节唱一个字,句逗处延长至两小节以上,字少腔长。速度缓慢,情绪庄严肃穆,虔敬至诚。

    天台山佛教音乐可唱诵的经文约95篇,其中朝时课诵14篇,暮时课诵25篇,水陆法会16篇,瑜伽焰口9篇,忏9篇,赞偈22篇。

    天台山佛教音乐可唱诵经文一览表:

    佛教音乐中所用的打击乐器(法器),主要有磬、引磬、宝钟、木鱼、铛子、铃、钹、堂鼓、扁鼓等。法器在佛教音乐中,不单单起到为梵呗伴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无论是在诵经、持咒或唱赞偈中,都起着令起止、协音律、醒神思的作用,故有“磬是令、鱼是命”的说法。不少梵呗在开唱前,有着大段的磬、引磬以及鼓的演奏段落,清音悠长,宁静致远,不得不令人荡秽涤虑,肃然起敬,凡念为之一空。

    道教音乐,就是斋醮科仪活动时所用的音乐。天台山桐柏宫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可诵经文约有76篇。其中用于颂赞神仙的6篇;用于祈福禳灾的24篇;用于超度亡靈的42篇;用于修持养炼的4篇。它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其音乐按照内容和用途有“阳韵”和“阴韵”之分。曲调与经文和谐统一,以道教南宗的经文词意,赋于其轻重缓急、高低不同的音韵腔调,韵味悠长,幽深典雅、含蓄平和。在唱诵过程中,除了鼓、钟、大磬、铛子、钹、铃、木鱼等法器外,还配有二胡、三弦、琵琶、箫、笛子、笙等乐器伴奏。体现了道教南宗提倡内丹炼养、道禅合流的思想,着重内修,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可诵经文一览表:

    结 语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也是第一个将音乐系统规范地运用于一系列佛教仪轨之中的佛教宗派,佛教音乐对其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台宗佛教音乐所经历的从“自修”到“化他”的历史演变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5]

    天台山桐柏宫道教南宗洞经音乐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全真龙门派传人至今已传至第28代。流传全国的道教音乐“十方韵”源于天台山桐柏宫,据考证,今北京白云观道乐就是由桐柏宫经黄岩大有宫辗转传去的。道教音乐与佛教音乐相比,民间气息更加浓郁,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全真龙门派和正一派道教科仪音乐也有相互交融的现象,两者都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

    天台山佛道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如今,天台山佛道音乐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在弘扬天台山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昔日只在寺庙道观中由僧侣道士们口耳相传的佛道音乐,现在登上了音乐厅、大剧院的舞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欣赏佛道音乐的受众,也从教徒信众,扩展到社会各阶层群众。人们在悦耳的音乐中领略来自佛宗道源的天籁之声,受到心灵的洗礼,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注释:

    [1]李 一,周 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70.

    [2]赵平安.台州和合文化概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58.

    [3]顾建华.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32,135.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19.

    [5]刘 勇.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13(03):55—60.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郑 艺 钱今帼:精深·精湛·精良——歌曲《永远在一起》的三维之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