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河南省林县四股弦唱腔的艺术特征 |
范文 | 申紫维 [摘要] 四股弦是起源于河北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和河北省。它以其主要的伴奏乐器四胡而闻名,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地方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虽然四股弦的诞生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现代艺术的迅速发展和审美观念的转移,使得它很难发展。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音乐分析法,对四股弦 产生的人文语境、音乐特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吸引更多学者和民间艺人关注四股弦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林县;四股弦;唱腔;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74-03 四股弦是我国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研究价值。但经过文献检索发现,研究林县四股弦音乐的工作却很少,尤其是研究它的艺术特征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研究林县四股弦的艺术特征,为挖掘和保护民族音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河南省林县四股弦概述 (一)林县简介 林县,现在改称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部,也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0多万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二)林县四股弦产生的人文语境 林县位于淇水之畔,《诗经》中采自淇水的诗篇就高达44首。如《诗经·氓》中曾三次写到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其则有案,隰则有泮”。这里人才辈出,如贤相傅说、二十四孝中的郭巨、东汉名臣杜乔、北宋理学家、数学家邵雍等。[1] 林县有很多文化遗产,如地方剧种的落子、豫剧、曲剧、越调以及民间舞蹈的战鼓舞、花棍舞、秧歌、快板,民歌如《推车歌》《定叫山河换新装》等都极大地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2] (三)林县四股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四股弦,[3]又叫五腔调,是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地区和河南省北部一带的地方小剧种,该剧种的历史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起源于河北省南部的魏县。相传当地有个姓吴的穷艺人,以唱“莲花落”乞讨为生,他吸取了河北梆子、大落子、河南越调、京剧、蛤蟆嗡五种戏曲唱腔的特点,创立了“五腔调”。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用四根弦做成的,所以又称“四股弦”。还有一种说法是该剧种来源于河北省武强县,名为武强调,也有的说它属于北方丝弦一类,因其吸收了落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和乱弹等剧种的音调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故称为五腔调。 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四股弦艺人张平欣(艺名画眉)带领自己的戏班由河北进入豫北城乡巡演,凭其唱腔优美、通俗易懂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至此四股弦开始风靡豫北地区。 1930年安阳县艺人吴大宝等人曾多次到林县巡演,1935年林县东岗镇杨家寨村韩福金、韩福银兄弟二人到安阳拜师,后学成归来,成立林县剧团,在林县开始演出。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封建的口号,四股弦受到了很大影响,使这个刚在林县地区露出头的戏曲被遗弃,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四股弦得到了短暂的苏醒,各个村镇成立了很多剧团。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改变,加之五大剧种之一的豫剧流行于整个豫北地区,很多原来唱四股弦的艺人改唱豫剧,使四股弦在林县的发展变得岌岌可危。直到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这个停演了近20年的剧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四股弦被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新艺四股弦剧团,改唱多年豫剧的艺人重新唱起了四股弦。[4] 二、林县四股弦唱腔的音乐特点 (一)音乐特点 1.唱词的结构 四股弦使用当地方言演唱,主要以巨鹿方言演唱,部分以林县话(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话),在唱词上有三三四的十字结构、二二三的七字结构和二二三与三三四混合使用的结构。 如:三三四 贺王嫂领侄儿骂上金殿, 她骂我赵光义行事太好。 ——选自《贺后骂殿》 如:二二三 我劝驸马免带气, 为妻把话对你提。 ——选自《打金枝》 2.唱腔的板式 四股弦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基本上为宫调式,少量使用徵调式,跳进较多,以五声调式为主,辅以少量的六声调式。 四股弦的板式较多,主要是慢板、流水板、散板。 慢板:是四股弦唱腔中的重要板式之一,曲调变化较多,节奏伸缩性较强,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可以是一个大段落的叙述或简短的描述,也能表现悲伤和愤怒的哭泣,还可以表达微妙的感情,或是表现激昂的情绪。 流水板:流水板式是在慢板上演变来的,速度稍快,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旋律优美。流水板既可以独立构成唱段,又可以转入其他的板式,如:流水转散板。 散板: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在戏曲中被称为紧打慢唱,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奏自由的散板,伴奏按照流水板节奏进行,形成声部交错。[5] (二)润腔特点 四股弦的表演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演唱时真声为主,假声为辅,讲究字正腔圆、字重腔轻,咬字要狠,行腔要稳,有“一唱遮百丑”的说法。男腔和女腔在演唱时并无太大差别,男腔比女腔略低,男腔的角色是生、净、丑,女腔是旦角。唱腔高亢激昂,擅长叙事抒情。 演唱者根据内容和风格的需要,运用各种装饰音和力度变化,及速度的变化,对唱腔进行修饰和润色。主要特征有上滑音(透音)、下滑音(擞音)、倚音、顿音、八度跳进。如: 上面谱例由念白开始,开头使用了上滑音,中间还用了倚音,并运用了真假声结合的哭腔。 (三)伴奏乐器 主要伴奏乐器是四弦,常用的文场伴奏乐器有:四弦、二胡、板胡、横笛、笙,有时也加入京胡、三弦、大提琴等乐器。武场伴奏乐器为板鼓、大锣、小锣、小镲、梆子。乐队在舞台上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在舞台的左侧,有它自己的规律,胡类乐器引领整个乐队。四股弦,也叫“四根弦”,是从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外形上与二胡差别不大,都是由琴杆、琴轴、琴筒、引杆、琴弦组成。只是比二胡多了两根弦,所以比二胡的音域要宽得多,它的定弦法通用的是2(外弦)5(里弦)和5(外弦)1(里弦)两种,指法简单,技巧多用于滑、打、揉。 在四股弦音乐中纯器乐的部分为曲牌体,主要分为弦笛曲牌和唢呐曲牌,四股弦的曲牌体主要是从别的剧种中移植来的,每个曲牌的作用都不一样,如在弦笛曲牌中的《小开门》中用于表现轻松的动作,如端茶、梳妆;在《花八板》中用于吊孝时点纸下拜;在《离别曲》用于表达悲叹、离别、愁苦的心情。在唢呐曲牌中的《小工调欠场》用来表现大将军或者元帅升帐;在《二迷子》用于召见和点兵的场景;在《半缸台》用于拜花堂及入洞房迎送的场合。 三、艺术价值 (一)音乐价值 四股弦这一剧种源于河北省,流行于河北省和河南省豫北地区,表演以刚健质朴、大方细腻为特点刻画人物的性格,动作活泼生动、粗犷泼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四股弦吸收了其他兄弟剧种的特点,但又有它独特的个性,林县地处晋、豫、冀三省交界处,人文风情深受三省影响,语言上更是吸收了晋、冀的特色,四股弦在林县的发展中与当地的方言、民歌和其他艺术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民间长期发展的产物,凝聚着人民的智慧,通过口头传唱进行衍变,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对于研究其他剧种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股弦吸收了落子、豫剧、曲剧、越调等戏曲的东西,不光是曲牌体上的移植,还有唱腔上的一些借鉴,演员基本都是豫剧和四股弦同时学习演唱,所以自然而然吸收了豫剧的唱腔特点。四股弦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艺术形态和地方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具有不可忽视的音乐价值,对于挖掘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民族历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6][BW(S(S,,)] (二)传承价值 林县四股弦在2007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活动中被记录,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四股弦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四股弦的传统剧目较少,更多的剧目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而来的,近年来发展也不够快,如今尚存的职业剧团几乎没有,只剩下一些半职业或者业余剧团支撑,再加上剧团改革制度,导致现在演员奇缺,演员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四股弦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有近200年的历史,剧本大多是生活小戏和历史故事,这些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用艺术的表演方式来展示悲、欢、离、恨,将剧本中的教化作用潜移默化地传递,既有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作用,也包含对不道德的批判,如在《忠保国》中定国公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忠义爱国为题材,如《打銮驾》以包拯铁面无私为题材等。这些剧本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加之以艺术的方式进行美化,使得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进入人心。传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傳承,更要把它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进行传承。 (三)社会功能 四股弦经常在喜庆节日中被用于庆祝,[7]如开业典礼、农村庙会、戏台开光等场合。人们在演出过程中内心得到熏陶,身心得以放松,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四股弦中蕴含着中国的传统美德,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如歌颂民族英雄、惩恶扬善、孝敬父母等,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四股弦有其独特的艺术美,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如演员的服饰和化妆造型都是造型美,一些表演动作还有舞蹈美,它还有一定的写意美,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息息相关,如在舞台上转一个圈就代表几天几夜,这与中国绘画的审美相通,言简意赅,传神写意。四股弦历经近200年的风雨,以它独特的魅力存在于中原大地,时代的发展,导致它生存的民俗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该剧种发展艰难,成为河南省16个濒危剧种之一,传承和保护四股弦迫在眉睫。[8] 结语 林县四股弦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河南省的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喜爱,所蕴含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发生转移,使得这一地方传统剧种举步维艰,很多剧目不完整,剧团演员短缺,演员老龄化,因此研究和传承四股弦势在必行。四股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四股弦的研究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注释: [1]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编.河南文化志[M].郑州:河南文物出版社,2002. [2]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林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郝磊.豫北四股弦戏曲音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康爱芳.安阳县四股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李为渠.冀南四股弦研究[D].河北大学,2008. [6]天地月报[J].政协天地,2010(10):40—43. [7]马洁.马戏之乡激情埇桥魅力宿州——记“宿州·埇桥第二届国际马戏艺术节”[J].杂技与魔术,2010(06):25—26,28. [8]刘晓燕.浅谈戏曲的教育之功[J].东方艺术,2012(24):124. [9]山西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转型发展见实效跨越发展谱新篇[J].中国集体经济,2011(17):83—87.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