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9中国电视器乐大赛失明琵琶女孩“盲弹”作品之我见 |
范文 | 魏冉冉 [摘 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首届中国电视器乐比赛于2019年3月举行。本次比赛是国内比赛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乐器覆盖面最全、涉及种类最多、曲目数量最丰富、评委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场音乐盛宴。对于传统中华器乐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收获,更是一次播种。中华器乐的厚重深沉,早已渗透在我们的精神、血脉里,所到之处,都可以用最传统的因素,做出最时尚的表达。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来自国内知名的音乐院校,选手的技术无懈可击,但是每每涉及到文化知识考核环节总会让人产生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电视器乐大赛;《渭水情》;《春雨》;现代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149-02 “不忘本來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讲话。本次大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时代特色、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艺术盛会。比赛内容涵盖拉弦、弹拨、吹奏、打击等多种器乐。比赛日程分为四个阶段:预赛、半决赛、决赛和决赛。 大赛进行如火如荼的时候,13岁失明女孩王雅祺“盲弹”琵琶的比赛视频播出,立刻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媒体和网友的关注。赛场上的她指法和技艺纯熟精湛,音色稳定,如果不是镜头拉近拍摄,恐怕现场的评委都无法发现她是一位先天性失明的孩子。雅祺面对主持人时说“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音乐更能让我了解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比赛中小雅祺出色的演奏水平让网友纷纷为她的坚强和坚守点赞。决赛中她演奏的一首高难度的《春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雅祺的表现非常优秀,但是比赛现场高手云集,她最终与总决赛擦肩而过,但她的拼搏精神和坚守梦想的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 通过此次13岁女孩王雅祺对几首琵琶作品的演奏,让我对琵琶曲《渭水情》和《春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 先从《渭水情》这部作品开始说起。《渭水情》是琵琶界平湖派传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任鸿翔于1984年所作,这部作品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旋律优美,广为流传。整首乐曲以秦腔《永寿庵》为素材,在文化、地域,以及时代背景上极具特色。秦腔始于西周成熟于秦,是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形成,在西北和西藏等地区广泛流传[1]。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欢音”和“苦音”的使用,“欢音”即表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苦音”即“哭音”表现一种怀念、忧伤、凄凉的情绪。在“欢音”的调式音阶中,主音以3和6为主,“苦音”作为一种特殊的七声徵调式,4则比调式中该音稍微偏高,7则比调式中该音稍微偏低,因为这两个特殊音的存在,便将陕西的声和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演奏该部作品时对左手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也可以说左手的表现直接决定作品韵味的体现。 《渭水情》在保持了平湖派线性旋律之外,为了适应现代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对点的力度加以强调,在技法上完成了创新。在整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任鸿翔先生在继承平湖派含蓄隐秀、清远流畅的艺术表现力的特点之外,也吸收了陕西秦土民间音乐中的细腻缠绵,两种表现力的交融,使这部作品成为当代琵琶经典曲目。 早在两千年前,《乐记》中就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西方的历史中,德国的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渭水情》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创作者将自身对故乡的深深感情与作品紧密融合,不禁唤起了具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对秦土的眷恋,创作者曾说“我要感谢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是它赐予我灵魂,赋予我音乐的成长”。在很多的文化产物中,中心思想与核心价值是其固有的支撑,情感与情绪的把握与作品的融合,使得对作品的了解更加彻底。对于《渭水情》这部本来就具有较高难度的作品来说,演奏者除了加强演奏技术的训练,同时加强音乐、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外,更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将自身的情感与作品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性,将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渭水情》与《春雨》是两部不同风格的琵琶作品,前者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陕北,旋律节奏具有浓郁的关中风味,整首作品充满了作者对三秦故土深沉的眷恋之情,弥漫了浓郁的乡愁,集中表现了平湖派的艺术特色。对于后者来说,作品以新颖的视觉来描绘春天的景象,歌颂春雨的生命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故前者重在抒情,后者重在写景,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琵琶独奏曲《春雨》作于20世纪80年代,由朱毅和文博所作。此曲清新流畅的旋律,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雨后,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景象。乐曲以江南评弹的音乐素材为基础,一幅水乡画卷被刻画得淋漓尽致[2]。 此曲相比其他琵琶作品,创作的突出之处在于大胆将江南的评弹引用其中,借用了西洋乐器的一些演奏方法,大量使用变奏手法。乐曲由引子、四段和尾声构成,引子由四小节组成,都使用泛音演奏,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大自然环境,四小节之后进入主题,开始采用评弹素材,短小简洁,该主题贯穿作品始终。第二段主题未变,但是做了进一步的模进和变奏,情绪开始活跃起来。第三段加强了调式的变化,旋律从主题到属再到重属,调式的变化增加了旋律的色彩变化。在该段落中,作者借鉴了传统武曲的技法,并结合现代的变奏织体,让音乐主题由虚转实,使之对大自然的描述更加饱满,人们的心灵仿佛得到了大地春雨的洗礼。在最后一部分,平静的旋律由人工泛音再现演奏出来,悠远自在,回味久远。文博先生在作品中融入了古典吉他的技巧,旋律的进行以分解和弦为主,增强了琵琶的表现力。对古典吉他中轮指技法的借鉴打开了琵琶演奏中中西结合的一条崭新道路,同时分解和弦的使用促进了乐曲中和声效果的完美进行,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提高了琵琶在演奏中固有的表现力。琵琶曲《春雨》的创作视觉颇具眼光,是长期积淀的表现。春雨是春天的景象,它预示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创作者是从大自然的规律出发,运用美妙的艺术思考,将春雨的景象做了更深层次的动态描绘。春雨的播洒是一种自然现象,《春雨》这首作品,表现了播洒的过程,描绘了人与自然两者融合的形态,并盛赞其间的遒劲生机和活力以及和谐之美。 音乐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的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虽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但是文化对音乐的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就音乐的创作角度来说,在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文化形式与大众审美不断地变化,导致各类音乐良莠不齐,庸俗低级的风气呈现病毒式蔓延的态势。就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现代音乐与优秀文化的融合,是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3]。在各种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从QQ到微信再到直播,每个过程都潜在地告诉我们,传统文化随着时代脚步正对自身进行不断创新。对于学习传统乐器的人来说,如何让自己的乐器或者演奏风格能够不断符合大众的审美,走进大众人群的生活,这是一个值得常年习琴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有人说“我演奏的曲子我喜欢就行”,但是如果人人如此,我们的传统音乐又该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又岂能革新。 近年来很多音乐创作者在音乐体裁和编曲上大量借用古诗词和传统故事传说,但文化内涵缺失成为普遍的现象。现代音乐在技法和语言上日渐成熟,一些所谓的传统音乐就是直白地加入传统文化因素,对于这种加了修饰的“传统音乐”的理解也只能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掌握其中的精神与价值。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使固有的音乐形态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这种融合对于提升音乐的影响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我们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形式内容上面仍然要不断探索,使本民族的音乐艺术焕发更强大的艺术魅力。 注释: [1]孙 雷.渭水“琴”怀——琵琶曲《渭水情》创作及演奏技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5—6. [2]陈晓岚.浅析琵琶曲《春雨》的艺术创作特点[J].参花,2018(08):121. [3]王 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弘扬[J].当代音乐,2018(04):63—64.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