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综述
范文

    雍凌凌

    

    

    [摘 要]皖南事变之后,盐阜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在陈毅、刘少奇等同志的领导下,形成一手抓军事、一手抓文化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抗战歌曲成为最普及的文艺形式。本文以具有盐阜地区工作经历的何士德、章枚、贺绿汀、孟波、沈亚威等音樂家为线索,回顾在盐阜区创作或流传的代表性新四军抗战歌曲。

    [关键词]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80-02

    一、历史情境与创作背景

    回顾历史,音乐总是与战争相随、与革命相伴,哪里有强大的军队,哪里就有伟大的音乐。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调节民众情感,激发军民战斗精神。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阜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民主根据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领导下,陈毅和刘少奇同志发起了苏北新文化运动,号召“为开展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运动而斗争”[1]。新四军内部本身聚集了众多文艺骨干,加之国统区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突破重重封锁来到根据地;与此同时,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办学校、组织成立文化教育机构,如华中抗大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创办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抗大文工团、军部鲁工团、师部鲁工团、各县文工团及各县、区、学校歌咏协会等文艺团体和协会[2],从而,盐阜根据地的文艺建设蓬勃发展、气象万千。

    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战事的频繁,抗战时期在盐阜区创作或流传的音乐作品以歌曲类作品居多,将抗战思想以最简洁明确的艺术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成为抗战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象征。因而,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根据地军民的积极配合下,宣传抗日、弘扬民族正气、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歌咏活动轰轰烈烈地在盐阜大地展开,这些歌曲都成为抗战中不可多得的有力武器。本文以抗战时期有盐阜区工作经历的何士德、章枚、贺绿汀、孟波、沈亚威等音乐家为线索,回顾新四军抗战歌曲在盐阜区的创作与流传活动。

    二、代表作品的诠释与分析

    (一)何士德的代表作品

    何士德是人民军队中最成功的音乐家之一,他于1940年底到达盐阜地区。歌曲《当兵把仇报》和《新四军万岁》创作于盐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当兵把仇报》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根据地人民参军抗日的史实,开篇就以音节匀称的“人心有血,黄海有潮,潮涨浪涛高,血涨志气豪”等对偶乐句歌颂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志气。《新四军万岁》为四声部混声合唱曲,以进行曲风格和有力的节奏展现了新四军钢铁般的意志,皖南事变不仅没有让新四军灭亡,反而越打越坚强,在华中壮大起来,成为“华中的栋梁”,并“永远照耀在祖国的大地上”!

    集体作词、陈毅军长执笔,由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词曲珠联璧合,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叙述了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诞生、壮大与奋战的历程。该曲以稳健有力的4/4拍节奏、气吞山河之势的曲调,唱出铁军的“成长”——“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唱出铁军的“奋战”——“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聘,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更唱出铁军“一往无前”的抗战精神——“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军歌是战士们力量的源泉,每一位新四军战士在作战间隙、休整开会之际必唱《新四军军歌》,雄壮的战歌声响彻大江南北,也流传于盐阜大地。

    此外,《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繁昌之歌》《父子岭上》《渡长江》《优待抗属歌》等由何士德创作的优秀作品均曾流行于苏北盐阜地区,直至旧黄河两岸。

    (二)章枚的代表作品

    章枚是为人民军队服务时间最长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抗战歌曲,他的作品将革命英雄主义和抗战现实相结合。他所创作的《伟大的七月》《怒吼吧!长江》《黄桥烧饼歌》《勇敢队》《中国青年节歌》《斗争与学习》《打胜仗》等作品在盐阜大地广为流传。《怒吼吧!长江》是一首由男声、女声交替领唱的合唱曲。领唱和合唱相互映衬,将滚滚长江水比喻成抗日革命的骇浪,描绘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革命壮观景象;在歌曲的最后“黑夜就要过去,天边露出曙光,迎接我们的将是一轮红日,涌现在东方!”,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淋漓展现。

    章枚的作品亦具有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伟大的七月》于1942年创作于盐阜区新四军三师政治部鲁艺工作团。全曲是对抗战胜利、民族解放的革命乐观主义展望,“伟大的七月,你是抗战胜利的曙光!……民族解放的旗帜,将要插遍祖国的大地上!”另一首经典之作《黄桥烧饼歌》(谱例1)创作于黄桥决战的战斗间隙,据新四军老兵李增援回忆[3],士兵们吃着黄桥烧饼,你一句我一句吟唱着“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会师东台反扫荡,咦呀嘿!……苏北换了新局面,同志们呀加油干,一打打到东海边!”。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与军民鱼水深情交相辉映,充满了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三)贺绿汀的代表作品

    贺绿汀于1941年带着一把小提琴,以音乐教师的身份赴延安的途中落脚盐城,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及新四军鲁艺工作团任教。《1942前奏曲》的诞生,标志着贺绿汀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首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组成的大型混声合唱。这首雄壮的合唱曲在部队演出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作品开篇就是震撼人心的长音“啊……”之后全曲高潮迭起,对法西斯恶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即将胜利的展望:“你听!到处飞扬着胜利的歌声,从炎热的沙漠,到冰冷的北极,从沸腾的海面到辽阔的天边,这歌声预示着人类的解放一定要实现……”

    贺绿汀为革命小将们创作的《满天星》和《我的爸爸》等作品,传遍盐阜大地。作品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如《我的爸爸》为一段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短小规整、易学易唱。

    (四)孟波的代表作品

    孟波,1940年3月参加了新四军,抗战时期曾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担任鲁艺实验剧团团长和新四军三师鲁艺工作团团长等职务。他创作的《中华民族好儿女》是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之一[4]。歌曲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首尾呼应,以抒情为主,咏唱出中华儿女在根据地坚持抗战的精神风貌,“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第二乐段以叙述为主,以进行曲风格再现了1941年苏北解放区新四军战士们在反扫荡战役中浴血奋战的历史情景,“进攻扫荡都不怕,我们在斗争中成长!”《反投降小调》是孟波的又一力作,流行于盐阜地区,不仅歌词通俗,而且旋律具有民间特色,运用了“鱼咬尾”的形式,极富歌唱性,“八路军、新四军,保国家救百姓”,“你出力、我出粮,大家来帮助抗日军”,平实的歌词,句句唱在根据地军民的心坎上。此外,孟波的《反扫荡》《文化战士歌》《我们的岗位在前哨》等战歌均曾流行于苏北盐阜大地。

    (五)沈亚威及晓河的代表作品

    沈亚威是一名在新四军的革命熔炉里锻炼并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于皖南参加新四军,在何士德创办的文化队中接受了全面的音乐训练。1940年,随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了盐阜根据地,他深入广大农村,走遍水乡渔港,创造出苏北风味的《四季风车歌》《别处哪儿有》《刺枪歌》《保卫我们的丰衣足食》等作品。《黄海渔民曲》(谱例2)是沈亚威创作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歌曲,该歌曲富含苏北江淮地方音乐特色,曲调跌宕起伏,又富动力感,将黄海之滨、盐阜人民的抗日豪情淋漓展现。“乘风破浪向前进!迎着漫天的曙光!……谁敢拦住我们的去路,管叫他狂涛中灭亡!”

    晓河是新四军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不仅运用民歌语汇,而且紧扣抗战现实,《革命家庭》《保卫新路东》《准备打大仗》等作品流行于盐阜根据地。

    结 语

    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新四军抗战歌曲,歌颂了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丰功伟绩,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根据地在政治、军事及文化方面欣欣向荣的景象,号召各阶层人民保家卫国、建设家乡。随着大量战歌的诞生,抗战时期的盐阜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县、区、各学校等歌咏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迎来了军队与群众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高潮!

    注释:

    [1]曹建林.苏北根据地抗战文艺研究[D].苏州大学,2012:14.

    [2]徐 成.盐阜区新四军文艺活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7:3.

    [3]顾耿中.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據地音乐戏剧活动概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106.

    [4]游驰飞.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92.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7: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