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 |
范文 | 李琛 [摘 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多为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歌剧。k448是他为数不多的双钢琴奏鸣曲中最出彩的一首。人们熟知的“莫扎特效应”就与该曲有关,据我国科学家证实,莫扎特这首双钢琴奏鸣曲确实能提高人类的空间推理和记忆的能力,所以本文在简要从曲式结构和演奏方面简要分析该作品为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的同时,也给推广莫扎特音乐所带来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双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莫扎特效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一、莫扎特作品K448简介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并跟随父亲和姐姐到各地进行演出,在14~17岁时已经开始写歌剧、交响乐了。作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留下来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奏鸣曲有《土耳其进行曲》《A大调第十一号奏鸣曲》,交响曲有《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协奏曲有《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他一生共有600多首作品,题材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宗教合唱曲、艺术歌曲等都有涉及。他的钢琴作品大多纯净、温暖,充满生机,使人听完之后感到轻松愉快。 这首双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81年(莫扎特25岁左右),是莫扎特为他朋友的私人音乐会创作的[1]。当时莫扎特毅然向大主教辞职,开始追求自己的自由,在此之后的十年中他创作的作品也更加深邃。这首作品正好创作于他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初期。从这首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单纯轻松的风格,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自由的向往。 二、双钢琴奏鸣曲K448演奏分析 演奏双钢琴作品的第一点就是要双方都明确作品的乐段、句法、呼吸以及如何处理。 (一)曲式结构 乐曲K448第一乐章是D大调四四拍,精神饱满的小快板,奏鸣曲式。第1-4小节是乐曲的序奏,乐曲一进入使人感到气势蓬勃,有种进行曲的力量感,四手齐奏强劲有力之后引出生动活泼的呈示部第一主题5-33小节,主题进入之后P1的左手一直进行着低音主持续,给活泼俏皮的旋律带来一丝紧张感,这时无论P1还是P2左手都是半分解和弦,要演奏得十分轻巧,从17小节开始旋律由P1和P2相互交替演奏同时二度的十六分音符给旋律带来了更多的动力感。25小节由P1的装饰音的微型旋律开始接替到P2的左手的三个八分或双十六双八这一段为主要旋律。第二主题从34小节开始,动机中出现了升sol将调性转移到A大调,在P2演奏主题时P1时不时用装饰音来补充旋律,听起来抒情中带有天真烂漫。到42小节,动机开始有所变化,同时左手开始呼应,51小节再次出现小二度十六分音型,将旋律推向高潮,P1与P2和谐切分式的旋律,激烈欢腾。到81~82小节主和弦波音呈示部结束。呈示部完整反复之后,进入展开段83~110调性,依然是A大调。主题旋律由P2引出到90小节发展成向下纯五度的相同旋律。这时P1与P2完全相同力度,也达到了FF。95小节之后开始P1与P2如同相互竞争一般,不断演奏出主题动机并加以变形到110的二分音符结束。再現部与呈示部类似,从111~190小节调性回到D大调,第一主题112~136小节第二主题137~174小节,之后出现结束部175~190小节。 曲式分析可以给我们演奏者一个大致的框架感,同时能够清楚乐曲的高潮部分为演奏的处理提供一个依据。作为一首双钢琴乐曲,少不了搭档默契的配合,以下是双方配合方面的演奏分析。 (二)声部的处理 主奏声部与伴奏声部并不是一直固定,而是要从乐曲中分析得来。Piano1与Piano2要时刻清楚什么时候由谁在演奏主题旋律谁来伴奏,同时如都是旋律时该处理之间的平衡。如序奏1-4小节Piano1与Piano2是相同节奏,旋律 、力度,这时两位演奏者不仅要演奏统一,同时发挥各声部不同的特质,低音则需要演奏的厚重扎实,为高声部提供支撑,高声部也不能被低声部压住,要将不同层次的音响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立体的效果。因此需要两人对声部共同的控制和把握,使整体的和声效果更加完美。 (三)音色的处理 在清楚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和声部之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明白双方的音色应该何时统一何时对比。如第13小节旋律先由Piano1右手演奏完到la的同时Piano2接着将旋律演奏完,接下来的几句都是如此,这需要双方共同的音色处理,如果一个弹得圆润活泼,而另一个弹得声音太抒情轻柔,或力度很大很激动,都不太合适。而对于像42~49小节这样的一唱一和式的旋律,就需要两种不同的音色,可以想象成男士与女士的对话一样,一个声音低沉有磁性,一个声音悦耳灵巧。如第95~110小节先由Piano2演奏旋律接着Piano1升高纯四度继续演奏该旋律,Piano2又将旋律变奏继续进行,Piano1又高纯四度模仿,往后一呼一应将乐曲推向展开部的结束,可以看出莫扎特写作得十分精巧,令人赞叹不已。乐曲中包含了大量旋律由两者配合表达,而不是简单的一个伴奏一个主奏,这些相互衔接的句子演奏者可以多多磨合重点练习。 (四)技术的处理 这首乐曲中包含有音阶琶音跑动、装饰音、隐伏旋律、阿尔贝蒂低音、柱式和弦等。和弦音阶等技术属于我们的基本练习,在此不多解释。乐曲第三小节出现了一拍半的颤音,要注意在演奏莫扎特时期的装饰音时候要十分平均和轻盈清晰,不要做渐强渐弱或由慢到快等过于自由的处理。乐曲第17小节Piano1左手出现了隐伏旋律,但同时右手的分解和弦的第一个音也需要突出一下,这句中还存在了一些复调因素。阿尔贝蒂低音是莫扎特钢琴曲中的特色之一,这种伴奏织体非常符合莫扎特奏鸣曲或协奏曲中清新自然的风格,这种分解和弦伴奏只需要弹奏颗粒清晰即可,对于这些技术的处理就要求演奏双方水平能力相当,不应相差太过悬殊。 (五)情感,风格以及节奏把握 K448这首奏鸣曲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风格清新活泼。演奏者要共同体会乐曲风格和情感,在乐曲情绪比较平稳时双方要保持好节奏;在乐句情绪波动较大时,演奏双方在配合好的情况下要突出各自特点推动乐曲高潮,协调统一乐曲情绪。如57小节之后Piano1和Piano2的右手都是一样的和弦旋律但节奏和音符时值不同,要演奏出各自的特点,营造出欢乐活跃的气氛。同时最主要的是把握住节奏速度,如果双方没有默契两个人卡不到一点的话,就会造成音响上的混乱。对于弹性节奏和旋律伸缩变化时,两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時仔细倾听对方的声音,既然作为一个整体就要相互磨合淡化自我。演奏时要互相聆听对方的声音,不能太过于太注重自己的情感释放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处理,双方都要融入乐曲的情感中,共同释放一样的情感。 三、K448的艺术价值及“莫扎特效应” 双钢琴这种表演形式的发展始于17世纪初,这种表演形式对两位演奏家的技术、乐感、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双方的默契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最早的双钢琴作品是法国作曲家托马斯克根据歌曲《无与伦比的美丽》改编而成[2]。门德尔松,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 等作曲家都有很多出众的双钢琴曲目,然而一提到双钢琴人们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一首依然是这首莫扎特的K448。这首曲子不仅拥有着流畅的主题,在结构方面也很工整,其中多次巧妙运用装饰音来美化旋律,整体听起来既不浮躁华丽,也无干瘪沉寂。一切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听完就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如此出众的乐曲确实对除了情绪的影响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如1993年美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叙述了通过播放K448所产生的“莫扎特效应”即“听莫扎特会让人更加聪明”。目前的研究表明,听莫扎特的确对认知记忆有一定影响,对治疗儿童癫病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聪明这个词其实是夸张的说法。虽然并没有“变聪明”这个巨大的效果,却仍然对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记忆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因此,音乐不仅仅是带给我们美好的听觉体验,还能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 结 论 本文从双钢琴演奏方面和曲式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给以后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因为目前很大一部分学习钢琴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和其他乐器配合演奏。在独奏中,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决定其演奏风格、速度、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主观意识较强,而双钢琴演奏则要求双方在对作品的表现上达成一致[3]。这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可以使得学习钢琴的学生不必一个人闷头苦练,不仅促进了钢琴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钢琴教育的普及,可以丰富我们的学琴生活。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首乐曲来传播古典音乐,促进我们的身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来喜欢古典音乐并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美好。 注释: [1]廖誉翀.钢琴二重奏经典作品——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赏析[J].大舞台,2015(01):139—140. [2]刘佳琦.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J].戏剧之家,2019(27):62,83. [3]肖丹丹.开展双钢琴教学的意义分析[J].大舞台,2015(06):222—223.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