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花腰傣族舞蹈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探析 |
范文 | 赵瑞新 李江雨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如今,各民族实现大团结,其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花腰傣族的舞蹈音乐极具民族特性,是傣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而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对花腰傣族舞蹈音乐的民族性特征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花腰傣族;舞蹈音乐;民族性特征 傣族文化是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形成并逐渐发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由于花腰傣民日常习惯于穿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十分引人注目,因此得名。花腰傣完整了保留着傣族先祖对自然与灵魂的崇拜和民族的文化信仰,如今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花腰傣民能歌善舞,其舞蹈音乐也极富民族性特征。 一、花腰傣的历史发展及文化传统 (一)历史发展背景 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相传为古滇国王族的后裔,传说中古代傣族人民在迁徙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傣民没有跟上迁徙的队伍,被遗留在了哀牢山腹地,开创了我国傣族的一个重要分支。花腰傣以其色彩绚丽的服饰得名。目前现有7.2万人,有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等自称,其中80%的花腰傣民居住在我国新平县内,其余的散居与元江县等。 (二)文化传统 花腰傣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花街节”。每年农历一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花腰傣年轻女子便会穿着镶有银包的传统服饰,戴着银质首饰,背着“秧箩饭”,走上街头跳民族舞,对山歌,并在寨中最有名望的女人的带领下,与早已在街上等待的花腰傣年轻男子相亲。所以“花街节”也是花腰傣民的大型相亲集会。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男子便会拉着年轻女子跑入树林深处,一起吃“秧箩饭”,并互赠礼物,倾吐爱情。所以,花腰傣民的“花街節”也被称为“东方情人节”。 花腰傣民表演民族舞蹈、唱诵民族音乐时在头饰、服饰、穿戴上都十分讲究。已婚妇女会用一条两寸宽的青布层层包住头发,扎成高耸的发型,并在发型上包扎一条红条花布,在红条花布外还配合有红缨的青花布条。她们一般上身穿着具有银泡装饰衣领的无袖短褂,脖子上也会戴着成排的银泡;腰间佩戴镶满银饰的花腰带,身后还会围一条三角形的花布,花布上也满是银饰和红缨;下身穿五色花边筒裙,筒裙会叠穿数条,外层筒裙比内层短,以露出内层的花边;腿上还有青色布绑腿。未婚少女穿着更加艳丽,她们会将头发在脑后系成一条大辫子,戴上一串串银泡;上衣一般穿两层,内衣为右襟无领无袖短褂,左前方镶满银泡。外衣为无袖无领衣,用红、绿、紫色绸缎制成;下身穿黑色筒裙,裙边会镶饰各种图案。腰间系有一条五色花布带,并在小腿上系一条白色布带。这种特有的服饰也帮助其塑造舞蹈音乐的舞台形象。 没有受到南传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花腰傣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穿着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民族服饰,表演或热烈或柔美的民族舞蹈音乐,是花腰傣文化中最神奇、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异彩纷呈,风情奇异,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使花腰傣文化充满令人着迷的色彩;花腰傣,臣服于水,膜拜于水,追随于水,从而形成了水的优姿和澄怀,显示着水的品格和生态[1]。 二、民族舞蹈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舞蹈音乐是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民族舞蹈音乐都充分展示着该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特性。民族音乐中旋律、节奏和音色是最能体现民族性特征的。民族音乐中的旋律是文化的积淀,也是民族发展的主旋律,符合民族特有的审美标准,反映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色具有创造性、抒情性以及叙事性。 从创造性角度看,民族音乐普遍喜欢将音乐调式与歌词中的语调进行有机结合,在声乐的概念中,旋律决定了音乐的调式,富含民族性特征的旋律体现在民族音乐中具有特色的小片段,这种片段具有发展的主题性或者主导型,因此,它也被称为主题音调,而这种主题音调与节奏和语音音色相结合,便形成了声乐语调。声乐语调的创造性体现在舞蹈音乐的主题思想、题材特点以及结构特征等方面。利用语调来表达情感,声情语态并备的民族音乐具有充分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它往往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倾诉,又包含昂扬悠长的抒怀,其旋律和节奏的起伏都随着舞台音乐故事的变化而变化,使观众在不断变换的旋律和节奏中体验具有创新性的民族美感。 从抒情性角度看,所有音乐的旋律、节奏还有音色都具备抒情的功能。抒情,也是舞台音乐的底蕴,平铺直叙的演唱是不具备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只有将舞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融入旋律中并把控节奏,再通过适合的音色表达,情感才会涌现而出。而民族音乐不仅在旋律等基本因素上达到抒情的目的,它还乐于形成自己独有的抒情性风格。这种抒情风格的塑造往往借助于名族自豪感的抒发。民族音乐常是激情饱满的,无论是气势宏伟的语调还是磅礴的大调色彩,无不展示着表演者对于民族的热爱。 从叙事角度看,舞台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都要以表达歌词内容与情感内容,讲述民族故事为目的。民族舞台音乐习惯于在歌词内容上下功夫,一段歌词便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便是一个故事。随着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换,故事也不会是简单而平凡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一首首民族歌曲和民族音乐而传承下来的,而音乐中的故事既包含民族的发展历史、他们所信仰的民族神话,又包含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英雄人物到平民百姓都囊括其中,悉听民族音乐就好像是在通读民族的“史记”,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学者在研究民族文化时喜欢从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入手。如今,民族音乐作曲家在创作时一方面会保留传统叙事性,另一方面还会加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流行音乐元素,以促进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花腰傣舞蹈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花腰傣被人们所熟知是在2006年,新平县的本土电影《花腰恋歌》先后斩获两项国际大奖,一时间花腰傣的美名享誉世界。新平县也凭借着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极具民族性特征的风情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为了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宣扬花腰傣的民族文化特色,新平县于2012年5月推出了大型歌舞表演《花腰宴舞》。表演以花腰傣3000多年来的迁徙和发展为主体,融合了其服装、农耕、饮食、宗教等多项文化元素,使花腰傣的民族特性得到发扬光大。其歌舞表演中的音乐旋律和节奏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将花腰傣的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花腰宴舞》分为序幕、开场舞、《生产·劳作》《多情的花街》《婚俗》《祝福》《花腰霓裳》七个部分,以下从各个部分中旋律、节奏和音色三方面分析其舞蹈音乐凸显的民族性特征。 (一)花腰傣舞蹈音乐旋律中的民族性特征 花腰傣舞蹈音乐中的旋律是花腰傣族文化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独特的听辨力,使熟悉民族文化的人们一听到舞蹈音乐的旋律就仿佛置身在热情洋溢的花腰傣的传统节日氛围中。例如,《花腰宴舞》中,在引入《生产·劳作》一节时,首先是由男歌手演唱原生态的傣语歌曲,配以现代电子音乐背景,使观众在其独特而悠长的旋律中体会到原生态花腰傣歌曲的魅力,仿佛将观众拉入花腰傣民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一边劳作、一边唱着民歌,好不惬意快活。然后,表演者轻摇耕牛脖子上的铃铛,清脆的铃声引出背景音乐中鸡鸭牛羊的叫声、小河流淌的哗啦声以及飞禽走兽的鸣叫声,生产劳作的场景更加形象生动。轻快灵动的旋律在氛围营造上可谓恰到好处,在给人以生产劳作的忙碌感、花腰傣民的热情感的同时还给人民族风情的热烈感,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吟诵是花腰傣舞蹈音乐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每一小节的开场基本都会用吟诵的表达方式。《生产·劳作》一节中开场男声民歌结束后,便是婉转优美的女声吟诵。女声吟诵以五声宫调式为基础,配合商调式、羽调式,使青涩的女声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更显柔美和多情,而反复吟唱的方式也使得主旋律的时值得到进一步拉伸,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表现力[2]。 总体来看,花腰傣舞蹈音乐的旋律具有音域窄但层层递进,挑音较少,饰音较多,给人以轻柔舒缓的美感。而“嗯撒啰”等鼻腔共鸣吟词的运用也使得舞蹈音乐更加调皮,既融合了各种调式,又凸显出五声宫调式的民族性特征。 (二)花腰傣舞蹈音乐节奏中的民族性特征 与现代流行音乐和其他民族特色音乐不同,花腰傣舞蹈音乐的节奏也极具民族性特征。例如,在宴舞开场舞中,随着一声虎啸,鼓点节奏渐起,伴随舞者变化的舞姿,给人强烈的节奏感,但这种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给人喧闹嘈杂的感觉,或许是这种节奏与观众的心跳实现共鸣,紧扣心弦。不断变化的舞姿又从视觉方面给观众强烈的刺激,充分调动起观众热烈的情感。花腰傣舞蹈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很强,与章节的表达相呼应,这种节奏不乏让人想起祭祀的场面。而事实也是如此,花腰傣民没有宗教信仰,他们信奉自然,崇拜原始图腾,现代舞蹈音乐的节奏多是古代祭祀活动中流传下来并加以改动,使得这种节奏古朴、自然,充满生态的气息。除了紧张快速的节奏,在《多情的花街》一节中还融入了舒缓的节奏。这段以叙事抒情为主,讲述年轻花腰傣民谈情说爱的过程,在悠长柔美的音乐旋律下,轻佻的节奏表现出年轻傣族男女在相处过程中的从容和自然,这种从容和自然也正是花腰傣民生活态度的体现。 节奏是舞蹈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因素,它可以超越民族意识,唤起人类共同的审美体验。舞蹈音乐中节奏的变化,或平稳或急促,无不令觀众体会到花腰傣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花腰傣舞蹈音乐音色中的民族性特征 花腰傣舞蹈音乐的音色以人声和器乐声为主,配合现代电子音乐的融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人声 人声的表现主要在于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花腰傣民在民歌演唱时善于使用后鼻音归韵法,对唱中加入了大量倾诉似的声调,且花腰傣民歌的歌词十分讲究押韵,歌曲结构明显而紧凑,一字押一音,下段副歌反复演唱,加以滑音和颤音等变化,速度平稳,体现出花腰傣民温柔的性格。大量人声演唱的加入使得花腰傣舞蹈音乐更富生态特性。由于花腰傣的民族发展过程,是经过自然、文化、社会和音乐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习俗、认知和价值观给音乐生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花腰傣的音乐形态本体内容中原生态的因素得以流传下来。 2.器乐声 葫芦丝是花腰傣舞蹈音乐中最常用的器乐。葫芦丝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传统乐器,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花腰傣民中流传着不少与葫芦丝有关的美好传说,传说它是花腰傣先祖男女的定情信物。葫芦丝柔美悠长的音色仿佛花腰傣少女缠绵悱恻的歌声,诉说着温婉的爱情。除了葫芦丝,现代花腰傣舞蹈音乐中还融入了鼓锣镲等传统祭祀时常用的打击乐器,表现出花腰傣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一方面在表现男女交往的场景时运用葫芦丝和缓慢鼓点的搭配,凸显情意绵长,另一方面在表现节日以及生产劳动时运用锣镲打击出密集的节奏层层推进,更显勤劳热烈[3]。 总? 结 综上所述,花腰傣舞蹈音乐在旋律、节奏和音色方面都极具民族性特征,女声似水柔情、男声坚强勇敢。打击乐和声乐的完美融合形成了风格迥异但又不失和谐美感的特点。花腰傣民是热爱生活并向往生活的,这一点在其舞蹈音乐中有着很强的体现,而不断融入现代电子音乐也使得传统的花腰傣舞蹈音乐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向着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注释: [1]陈? 峰.衣以“花腰”为表征——云南花腰傣与花腰彝服饰装饰艺术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9. [2]张怡芳,文定艳.云南花腰傣的传统生态观探析——以新平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2):115—116. [3] 岳? 春.浅析花腰傣族大型歌舞《花腰宴舞》舞蹈音乐的民族性特征[J].北方音乐,2019(13):37. [收稿日期]2020-05-27 [作者简介]赵瑞新(1992—?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李江雨(1999—?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开封? 475001) (责任编辑:刘露心) 邮寄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东路047号,吴卫亮收 电话:18603274616? ? ? ? ? ? 张震代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