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No.1的演奏技巧
范文

    

    

    

    [摘 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与音乐家。他的创作作品开创了19世纪钢琴音乐新体裁。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部叙事曲。肖邦在这四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形式与内容,完全超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固定的曲式。肖邦将奏鸣曲式发挥了极大创造力的改变。这四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创作的第一部叙事曲,也是音乐中第一个采用这个取名的器乐作品。本文将从《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这个角度出发,用最具代表性的《第一叙事曲》为例,其结构庞大,技术艰难,内容深刻,是一出悲壮的戏剧。

    [关键词]肖邦;演奏技巧;第一叙事曲

    一、《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No.1》创作背景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因为从小受到父亲母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创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并且会演奏小提琴等乐器,所以他非常深爱波兰民族音乐并创造出以波兰舞曲为基础的众多歌曲。肖邦在波兰音乐史中有极大的影响力,他这一生把所有的热爱都给了钢琴和创作,其中“叙事曲”这个体裁在其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他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是他流亡到巴黎受到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革命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影响下所创作的。这首诗是有着强大爱国主义精神的史诗,其内容叙述了14世纪时日耳曼武士团对立陶宛人民的进攻,立陶宛人民对其的反抗的斗争。而当时肖邦听闻波兰华沙起义的失败,浓郁的悲伤之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波兰人民的热爱促使了这首曲子的形成,也使得这首曲子整体散发出浓厚的悲壮感以及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叙事曲在当时的欧洲以及波兰都产生了极致深远的影响。

    (三)《g小调第一叙事曲》体裁特点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总体的结构比照奏鸣曲式构想,并且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回旋式创作以及变奏曲式的融合。“Ballade”是法语中叙事曲的意思,在传统的奏鸣曲式中增加了肖邦大胆的创新性,这些大胆的创新性包括对休止符、长乐句、炫技型的华彩句以及最后半爵士乐句的创新。使得这首叙事曲极富感染力并且把肖邦的浪漫主义显示的淋漓尽致,带给了这首乐曲的饱满度以及丰富的演奏技巧。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曲式分析

    (一)曲子结构布局

    曲子结构布局 各部起止小节数 乐章分类 调式调性

    引子 1-7小节 引子 g小调

    呈式部分 8-93小节 第一乐章 g小调、降E大调

    展开部分 94-165小节 第二乐章 a小调、A大调、降E大调

    再现部分 166-207小节 第三、四乐章 降E大调

    尾声 208-264小节 尾声 a小调、g小调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曲式分析

    肖邦的作品通常以西方传统的调式调性为基础,但叙事曲这种新型的音乐体裁,将奏鸣曲式、变奏与回旋曲式高度的融合。这首叙事曲主调为g小调,4/4拍,广板。

    这首乐曲的引子共7小节,其中分为了两个乐句,由g小调开始,把全曲带到了悲伤的氛围中去,上行分解和弦后又直接降到了二级六和弦。后面进入到第二乐句,沉重过后进入到了柔和抒情的阶段,巧妙地将引子与主部联系起来。进入呈示部,呈示部分为第一主题(8-35小节)与第二主题(9-93小节)以及连接部构成。第一主题由弱起开始,速度逐渐加快,调性逐渐凸显出来。直到21小节的时候,调性由原本的g小调转成了a小调,到这部分结束时又转回g小调。后面一连串的琶音则是由g小调转换成了降E大调,使得乐曲旋律性增强,完美体现出了肖邦“钢琴诗人”的称号,为接下来展开部做了铺垫。

    展开部为(94-165小节),是整首乐曲高潮部分与正中心位置,是由一个插部和两个主题组合成的。其中第一主题(94-105小节)为a小调,这是重复主部主题的调式调性,与之相呼应,继续把我们带入悲伤的情绪中。第二主题(106-125小节)转为A大调,此时右手增加了八度的弹法,更加突出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插部(126-165小节),此时转为降E大调,乐曲要一口气弹完,要注意的是手指的颗粒性与旋律性,这个地方很像传统的奏鸣曲连接部到再现部进行的特征。

    进入到了再现部,这部分是对副部主题以及主部主题的再现。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再现部是由两个主题组合而成,首先演奏副部主题,继而转换成主部主题。这样的写作,与传统的音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其中第二主题为(166-193小节),第一主题为(194-207小节)。首先,第二主题为降E大调,它与前面呈示部的乐曲高潮相呼应。而先演奏副部主题目的是与第一主题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可以烘托乐曲又一次达到了高潮。结束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呼应,先是温柔抒情的演奏,随后爆发出暴风雨式的演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曲式结构与传统奏鸣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连接部分的功能不再仅仅为桥梁作用,还能体现主题的功能。再现部一开始是对副部主题的再现,这一點符合普通奏鸣曲式原则中的倒装再现原则[1]。先副部主题再主部主题,十分有特色。

    三、《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

    (一)力度与速度

    《g小调第一叙事曲》不论是从结构到主题以及旋律都体现了极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曲子由弱起小节开始,从强拍一直到最高音而又慢慢变成弱拍,双手一起弹奏,运用手指指腹触键盘的方式,将第一个音的厚重感演奏出来,增加情绪的表达。运用手指指腹贴着钢琴键盘的演奏,手指保持力度的均匀,这样演奏出来的音符会更加的饱满、细腻并且温柔的演奏出长线条连续不断的音程,以达到表现情绪主线的效果,这首第一叙事曲的引子部分就宛如一个老人坐在壁炉旁,准备娓娓道来的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例如谱例1中非常具有特点的乐段,在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的中间有八分的休止符,第五小节与第六小节中也有三拍子的休止,在演奏的过程中,时刻应该注意休止符在此处的演奏运用,要做到手指虽然在休止符处不演奏但是乐句的音符却好似延绵不断的效果。乐句结束第七小节与第八小节之间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控制的干净利落,承上启下,为下个乐句的开始做好准备。

    在这首曲子中,第一个音的爆发性与后边长乐句的连贯性与悲伤的情绪相结合,可以把演奏者一下子带入到肖邦经历的那个悲伤的年代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对后边这首曲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随后的演奏当中,曲子进入到了呈示部,第一主题由弱拍起开始演奏,悲伤又沉重的主题旋律,好像老人在讲述故事时那声声的叹息。演奏第一部分时,每一个旋律顶音的连线要非常的连贯,旋律声部的连贯可以更加有力地表现音乐的起伏变化,旋律音符后面的两个和弦,左手与右手都要相应的变弱,当这段叙事达到顶点的时候,旋律音也应该逐渐地弱下来,左手伴奏的旋律逐渐的饱满起来,但右手的旋律部分继续保持,通过左手伴奏跳音断奏的逐渐渐强,手指下键的均匀的力度以及干净声音,到达这首乐曲第一个炫技演奏的华彩小节。

    进入精彩的华彩小节,力度与速度的要求也尤为突出,华彩句是肖邦创作旋律经常用的手法。华彩句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要如何保证音与音之间的清晰与颗粒感又不丢失一整句的情感表达[2]。左手伴奏保持均匀的力度,右手的旋律部分应该做到连贯的同时保持颗粒感并且不拖沓,手指指腹触键时,要保证整个臂力的放松,才能达到清晰干净行云如水般的流畅感。

    紧接着进入到了连接部分,由g小调开始,弱起的演奏出每一个小连线乐句的旋律并在最后一组的音程开始了渐强。接下来开始,右手使用了分解琶音,急速的在琴键上大跨度的跑动,此时右手应该保持连贯的同时又不失颗粒感,音程要保持干净,不拖音、不延音。左手的伴奏运用分解和弦,相同的音程逐渐由强(f)慢慢做渐强直到极强(fff),使得这两段模进的进行,声音更加饱满。仿佛战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黑暗。在分解琶音的最后,由渐弱到渐强再到渐弱,逐渐恢复平静,将调性转到了E大调的上面。进入到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清晰又温和,好似战争过后迎来的短暂平静。这个主题把肖邦被赞扬为“钢琴诗人”的称号表达得很彻底。右手旋律的歌唱性搭配左手伴奏简单的分解和弦,最后运用的琶音,音符逐渐低沉,又把人们带入悲伤的故事中。

    展开部分开始,运用到上一个部分的演奏技巧,并且是对上一个部分的升华演奏,旋律的节奏没有做出改变。短暂的平静之后又进入到悲伤的情感中。弱起小节,右手旋律音保持连贯,顶点旋律音的连接突出旋律,在乐曲高潮来临之前,右手的旋律与左手的伴奏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状态。随后进入到了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由弱弱(pp)的状态直达强强(ff)的一个转变。

    插入部分由弱起开始,右手旋律为递进的音程,左手伴奏则是两个简单的分解八度,要突出左手伴奏重音音符,以及休止符不要延长,干净的休止。随着右手由弱一直到渐强。这个部分要着重注意右手在钢琴琴键上跑动时,下键要干净、利落,不可以拖泥带水。插部的第二部分,这里运用了圆舞曲的模式,旋律活泼、明亮,一直到这个部分的结束,右手始终保持轻盈的手感,不连音、不少音,右手旋律的顶点音符要适量突出,150-153小节,左手伴奏的八度音要凸显旋律,保持够时值,不弹断。并且越来越快的一气呵成演奏完此段乐句,注意颗粒性与连贯性。演奏这一部分时,左手伴奏为有规律的分解和弦琶音,右手则出现五连音的情况,五连音时,左手伴奏要平均、不抢拍、不拖拍,要保持非常的连贯并与右手旋律配合。八度和弦不要漏音,做到干净的起落。同小节三个音相同,应该在弹奏时做到渐强,把曲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激昂的衬托出即将演奏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整体的节奏感很强烈,踏板与右手旋律保持一致,第二主题的最后,运用手指指腹贴合着钢琴键盘演奏,使得演奏的均匀而流畅,作曲家通过渐弱、渐慢,将曲子带回到了g小调,此时进入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由弱起小节开始,右手的旋律音要突出,柱式和弦不能喧宾夺主,左手伴奏以及右手低音部分的和声又开始低沉,好似暴风雨前的宁静,而在第一主題的最后,渐强的出现使整首曲子达到了最后部分的高潮。

    曲子的最后是这首乐曲中技术难度最大、要求双手弹奏的准确性最高的一部分。这段技术性要求十分的高并且需要演奏者的内心要有极其夸张的情感,和弦的交叉变奏,以及最后的琶音技巧。由于前面高强度的演奏,手指高强度的跑动,使得双手手指的灵敏度会大大下降,手腕各方面会非常的疲劳,手臂也会有很强烈的酸胀感。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必须突出重音来达到情感。

    如谱例3中,已经到达了这首曲子的结尾,而在结尾之前,需要将所有的情感一并的迸发出来,这时就需要重音来达到效果。长时间的演奏,手指各方面都非常的疲惫,突出重音,使得重音连成一条旋律线,保持情绪的高度饱满以及旋律的激情性。连接重音,可以在最后手指疲惫的状态下依旧迸发出高昂的情绪。可以使得演奏者完美地展现出最后的急板,浓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油然而生。

    (二)踏板的运用

    踏板作为钢琴的灵魂,古今中外钢琴教育者、钢琴家与演奏家都对踏板有着极高的评价。踏板在钢琴演奏时居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无法改变。曲子一开始沉重的低音把我们带回那个忧伤的岁月,演奏第一个音符时,手指的下键与右踏板延音踏板一同进行,在演奏完这个音符的同时,脚下的踏板也要同时起来,从而让这个音符更好的表达出爆发性,丰富了音符的音色与饱满度。而在这里,如果将踏板连在一起,会分不清音符与音符之间的颗粒感。要严格按照谱子所给的踏板标记来演奏。到了曲子中间的华彩小节,延音踏板与旋律音符同时起落,增强旋律性,后面的和弦不再使用踏板,保证踏板之间的干净,不拖沓。丰富了音符的音色,进而将曲子达到第一个小的高潮。

    通常情况来说,右边踏板适合所有钢琴曲子的演奏,不论曲子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但是叙事曲却对踏板的要求极高。必要时需要搭配左踏板来起到音符弱音化的效果,以此来达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踏板会给整个曲子带来层次感,在谱例2中,踏板的运用可以使左手在相同音符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突出渐强的层次感。在曲子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很多的切分踏板,这是最早类似爵士音乐的部分,切分踏板要做到音符弹了以后踩下踏板,然后将手指移开再弹下一个音节,再起来踏板,随后又立刻踩下踏板。这要求演奏者有着极其严格的演奏能力,如果这部分切分踏板没有做到位,就会使和声听起来杂乱无章,所有的音符都“粘”在了一起,没有达到此处应该达到的轻盈效果。综上所述,应该记住踏板的位置以及灵活地运用,才可以使得乐曲达到该有的情感以及表现出肖邦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八度的演奏运用

    八度是钢琴演奏技巧中表现力较强以及难度较高的表达方式。八度的演奏可以烘托出音乐的情境,使得乐曲更加宏大地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情绪。

    例如谱例4中,首先,单音的演奏无法有较强的表现力,作者在此处变为了大量的八度演奏,增加了大量的和弦以及音程的运用,使得旋律更加的饱满。八度复杂化以后的乐谱,将会进一步提升乐曲的表现力。这一段演奏,以八度以及音程的音阶为主要演奏,左手伴奏为柱式和弦,保证其的连贯性,每一个音符都要演奏出强强(ff)的特点,右手旋律为八度的音阶,其中的音阶有半音程的递进以及全音程的递进,演奏时要注意和弦不遗漏任何一个音符,手指不要“粘”在一起,不要出现大面积音程和乐句的混乱现象,做到干净的起落。演奏的时候应该注意此时作曲家要表现的情绪,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此乐句表达得淋漓尽致。八度呈现出不规则的演奏,在此时,应该注意小拇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跨度,要做到随时的快速找到下一个和弦,时值保持够时间,应该多加练习。随后,连续三组的递进和弦将乐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三组的递进八度和弦,一组比一组渐强,强强(ff)的力度需要通过手腕的放松以及激进的情感表达来达到应有的效果,直到最后音程组的结束,一个极强(fff)完美的收尾。

    曲子最后的八度运用,也是一个点睛之笔,从第256小节开始,乐曲最后半音阶八度音,双手八度由远处到近处的跑动的反向行进,到中间处相遇,此时乐句要达到极强(fff)的琶音,动作猛烈,气势宏大,把演奏的旋律推到了最高点,达到能够营造出气势宏大的效果。音乐的结尾在非常有序的反向八度中落幕[3]。

    综合以上两处的分析,八度对于演奏者的手腕与手指还有手臂都有着极其高的要求,做到灵活又有力量,需要大量的练习以达到曲子最后的效果。

    总结

    《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是一首史无前例的钢琴创作,肖邦不仅开启了叙事曲的先河而且运用了极其高超的技巧完成了整首曲子的创作。这首曲子难度技巧大,运用了大量的演奏技巧,使得演奏者们能够体会到肖邦极大地爱国主义情怀。高超的演奏技巧,不仅能使演奏者的技术上升一个台阶,而且能体会到每个技术难点在这首曲子的运用。来展现肖邦的艺术创新力以及对国家的浓烈的爱。

    注释:

    [1]易先玲.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曲式特征研究[J].文教资料,2009(35):86—87.

    [2]柳嘉懿.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9(09):94,105.

    [3]白斌,杨嘉文.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No.1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145—146

    [收稿日期]2020-06-20

    [作者简介]崔佳萌(1997—),女,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本科学生。(新乡? 453000)

    (责任编辑:韩莹莹)

    邮寄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道清路金禧园1号楼2单元崔佳萌(2本)

    电话:18639093171邮箱:lcojvme@163.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