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
范文 | [摘 要]雷州半岛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雷州人民为保留这悠久的历史文化而积累的传统文化形态,其艺术价值不仅对本土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正能量影响,也推动着粤西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传承本土优秀音乐文化,使其文化艺术连绵不绝、永世流传,对于湛江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出地方应用型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是地方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民间音乐文化;雷州半岛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 近些年,随着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的不断改革,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任务已受到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地方院校的高度重视,依托于高校音乐教育学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现代化传承的研究,不仅可以充分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教育美育功能,而且还可以为个体的个性发展打好良好的精神底色,理性地构建地方文化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 2013年深秋,广州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发展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会议指出,秉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乃至世界各族民间音乐文化整体研究,学校作为音乐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资源传化为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后期梳理、整合和开发各区域的地方音乐文化,来推动并促进中小学乃至高职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无论从社会功能评定、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 时隔两年之后,2015年在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再次召开了“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要思想内容指出:地方性的高等院校的主要责任是将学术科研成果发展与广东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各区域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激活,达到对广东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目的,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若干问题得以解决。既要时刻关注世界前沿的社会科学发展,也要关注我们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2] 一、高校关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分析 笔者查阅文献参考研究发现,重视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这个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教育学的历史永远与师范院校延续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学校教育为音乐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如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中提到:“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3]陈雅先的《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中提出:“校园文化生态与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4]苗聪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人类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音乐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从古至今积累下的文化宝藏应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代表着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各个民族的发展史。”[5] (二)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分析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形成了浓郁的雷文化色彩。在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剧,也是广东四大剧种之一,经过500多年的世代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阶段。陈志坚编写的《雷剧》对其进行了基础性的概述,让人们认识并了解雷剧的人文情怀。宋锐、陈湘、詹南生编写的《雷剧志》详细的介绍了其艺术风格特点,对雷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秦伟在《粤西雷剧的艺术特点》中谈到:“雷剧唱腔具有原生态和浓郁的民歌特点以及丰富多变的板眼节奏。雷剧服饰、脸谱及人物扮相吸收其他剧种特点,从简单到繁复,逐渐形成本剧种特色。主要乐器为雷胡,敲击与管弦并重。雷剧用五声音阶,调式有宫、商、羽三种,曲调没有固定音符,但有固定的旋律骨架,有固定的特征音型和旋律发展规律,多用衬字,风格粗犷。”[6]杜思伟在《广东雷剧艺术审美形态特征探微》中提出:“审美形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广东雷剧艺术是一个年轻又古老的戏曲剧种,从戏曲的特点出发来管窥它的以和为美,直中有柔的审美形态,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7]蔡觉民的《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文章中指出:雷州歌腔泛指雷州方言民歌的唱腔。它是一种由上、下两个腔句构成的程式化的框架型曲调结构。每个腔句都是先停留在主音上,又增加补充腔节,再次终止在主音上。雷州歌腔是在雷州方言的节奏与声调基础上产生的,是以一字一音的节奏和口语化音调为前提,逐渐衍伸成为歌谣腔、对唱腔和班本腔三种类型。歌谣腔是由较规整的上、下腔句构成;对唱腔是在歌谣腔的基础上,根据即兴歌唱的需要,拓展了内部结构,增加了虚词拖腔;班本腔是在歌谣腔框架结构中,相对拓展了节奏、音调变化的空间,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张力。[8] 以上收集的部分文献期刊梳理结果表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与精力,从研究资料中发现学者们也一致的肯定地方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传播手段的重要性。雷州半岛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封闭性,当然,与此同时也保护了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原本性和完整性。经过百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汉闽文化、古越文化、土著文化等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因素,最终孕育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且形式多样的雷州“雷文化”。由于地方地域性的语言、语音及语调的诸多限制,特别雷州半岛的地方民间音乐靠口传心授行为进行传承的方式即将慢慢的消灭,有些民间音乐种类将濒临灭亡,大量的珍贵曲谱与艺术资料也随之消亡。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学校为重要传播媒介,依托于音乐教育教学,应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保护与传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 二、高校传承雷州半岛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音乐文化概述及发展现状 雷州半岛音乐文化属于雷州文化的一个分支,所谓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地区当地人民日益积累的传统文化,而雷州半岛是属于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地方,处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是属于广东省的西南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构建了诸多以雷州方言为载体的民间音乐文化。雷州半岛民间音乐包含:雷州姑娘歌、雷歌、雷剧、傩舞、乌石蜈蚣舞、雷州换鼓、廉江涯歌、安铺八音曲、坡头木偶戏等,其中,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戏剧代表——雷剧以及雷州歌、人龙舞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确立了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地位及悠久的历史价值。 上述三种民间音乐文化深受雷州当地百姓的热爱,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如2001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应邀二进京城表演古装雷剧《梁红玉挂帅》,引起业界的好评如潮,也得到戏剧专家的一致认可与重视,在剧中饰演梁红玉角色的林奋荣获19届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2016年由湛江本土作者根据原生态舞蹈人龙舞创作的雷州方言歌曲《人龙魂》,由于曲调采用地方性的音乐元素,凸显出民间音乐文化地域性的特点,获得2016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并应邀参加2017年全国乡村春节联欢晚会。但现今在传统艺术文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趋势下,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的传统民俗活动不再举办,也缺乏现代化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条件与环境,然而从事传统音乐文化活动的民间艺人也逐渐减少,社会将面临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堪忧、发展滞后、后继乏人的现实情况。 (二)高校在音乐教育中传承雷州半岛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粤西地区的几所高校音乐学专业招生以湛江本地学生居多,且毕业之后服务于粤西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行业。引导学生在地方院校学习正确对待本土音乐文化,引导他们从中获得正能量的精神营养,把发展个体精神的根本留住,让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这块瑰宝在音乐教育变革中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让雷州半岛音乐文化走进高校课堂,有效的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合理展开,既能丰富高等院校的教育类型,又能为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培养出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最终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随着地方院校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的不断改革,对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课程的资源开发,不但可以充分发扬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功能,还可以为个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底色,从理性认知出发构建粤西地域精神与音乐文化价值观,增强本土爱乡之情。对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中雷歌、雷剧引入高校课程建设,既可以传承并创新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又能改善西方音乐文化教育占主导的现状,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雷州半岛音乐文化是当地居民本土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理念的结晶,是当地最珍贵的音乐文化资源和财富。重视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从雷歌、雷剧、傩舞等民间音乐文化的地域性传播研究发现,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文化对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当地居民生活诉求的真实写照。从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歌词隐射出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崇拜与敬仰,也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三、高校开展雷州半岛民间音乐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议 (一)“非遗”走进校园 雷州半岛的地方高校应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样不仅能提升地方院校学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适应能力,培养出能适应多样文化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从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教育中脱颖而出。因此,根据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发建立特色院校的校本课程,能有利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发展。 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在粤西地区各院校进行校园展演并开设实际课程资源,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艺传承者,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这是一种扩大当地音乐文化知识面的有效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并创造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方式,例如适当编写和推广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或者让学生自己编写雷剧剧本,利用不同人物对剧情的想象力,开启思维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缺乏传承新人的若干问题。 (二)开展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上包罗万象的新鲜事物的不断崛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高校中开展地方音乐文化类的校本课程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创新,除了常规音乐理论性教学,还需要涉及符合本土音乐文化特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以保证师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雷州半岛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即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雷州半岛音乐文化的艺术形式主要以雷州方言为主的唱(雷歌、雷剧)、舞(傩舞、人龙舞)等形式出现。校内实践活动可通过技能型课程训练来展开演唱与演奏,舞蹈和戏曲表演,例如学习雷州本土方言演唱雷歌、编排雷剧戏曲表演等实践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地方雷剧团的非遗传承艺人或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高校举行本土音乐文化知识讲座和雷剧表演,让高校师生都能通过现场亲身感受到雷州半岛音乐文化的魅力,亲耳聆听和欣赏剧团表演的精彩民间音乐,校内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习他们对其专业的专注和投入,引導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感受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建立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感。而校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拓展学生视野,还能锻炼学生户外艺术实践的考察能力。例如开展地方音乐采风的校外实践活动,当地采风让学生能深入传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了解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和人文生态,亲身体验了其艺术价值的珍贵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地域自豪感。将采风收集的宝贵原始音响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也为将来的科研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支撑。高校中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多层面的推动雷州半岛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最终让学生建立起以后为地方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 (三)建立师生科研团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应运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科研工作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推崇和倡导高校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创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为科研建设工作的开展注入鲜活的动力。 当地政府层面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2年5月15—16日在广东湛江市举行的“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围绕雷州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特色展开的,得到全国多所高校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9]致力推崇对于雷州半岛地方文化研究方向的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地方各大高校围绕此主题也积极地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如成立地方科研工作室,组织申报有关方向的市级课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论文发表期刊等,并将此科研成功应用于高校教学之中,为广大师生营造出适合孵化本土音乐文化科研成果的学术环境。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和科研汇报等活动,有效的开展科研与教学捆绑式的高校教育,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今后也能够逐渐理解和共享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科研成果。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动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音乐文化的主战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是当地人民在历史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中传承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育价值。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堡垒,而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元一体的“礼乐之邦”,这些具有历史代表的地方传统民间音乐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作为地方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更多更广地了解祖先遗留下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推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切实增强民族民间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是当代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传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用音乐对话,提高社会和谐度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 注释: [1]谭丽萍,马达.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63—168. [2]脱凡,马达.多元视域下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2015(04):87—90. [3]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23—28. [4]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34—138. [5]苗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20(05):115—116. [6]秦 伟.粤西雷剧的艺术特点[J].艺术探索,2011(02):43—44. [7]杜思伟.广东雷剧艺术审美形态特征探微[J].大众文艺,2017(04):186—187. [8]蔡觉民.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J].艺术研究,2013(03):64—67. [9]刘福瑞,李纳.雷州文化地位、内涵与外延——2012年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73—176. [收稿日期]2020-07-14 [作者簡介]蒋雪(1986—),女,岭南师范学院讲师。(湛江524048) (责任编辑:韩莹莹) 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燕岭区311栋 蒋雪 15766405850? ? 李红梅代理(原)229244716@qq.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