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析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
范文

    [摘??要]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音乐教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高校音乐教学越来越重视民族乐器的传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乐器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学校民族乐器教学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奏能力,又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中国民族乐器,然后介绍数字时代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必要性,进而分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资源现状,最后研究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高校音乐教学

    自古以来,音乐艺术一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最佳食粮,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美妙动听的音乐都要有乐器来伴奏,不同民族的乐器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甚至在音乐内容和情感表达上都各具魅力。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西文化相碰撞,不管是音乐艺术,还是伴奏乐器,都呈现出了“中西合壁”的趋势,而西方乐器的渗透力过于强大,导致许多人崇尚西洋音乐和乐器,逐渐冷落了中国民族乐器,长此以往,必然丧失民族自信,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此,我国必须加强民族乐器教育,大力推广并传播中国民族乐器,尤其是要重视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民族乐器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整合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探究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以便丰富现代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不断使我国音乐艺术事业走向辉煌。

    一、中国民族乐器的概述

    (一)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

    从世界上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音乐艺术也遥遥领先,民族乐器更是为世人皆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民族乐器的起源较早,这可以从考古专家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即最早的民族乐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大体上讲,骨哨、骨笛就属于最早的民族乐器,且都出自新石器时代,比如:骨哨被发现于浙江河姆渡,骨笛被发现于河南舞阳县的贾湖。在仰韶文化遗址方面,埙被发现于西安半坡村,木腔蟒皮鼓被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还有之后曾侯乙墓中所发现的编钟、编磬、悬鼓、笙、瑟等[1]。不难想象,如此多的古代乐器足以展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不同民族的乐器也都属于中国的独特乐器,尤其是琴、筝、箫、笛、二胡、琵琶、鼓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伴奏乐器。

    (二)民间乐器的组成因素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民间乐曲的风格各不相同,都有属于自身的特色和经典之作,这表明民间民族乐器的地方風格极其鲜明。从技术层面来分析,民间乐器与音乐息息相关,不仅涉及到音乐的一切表现手段,比如:曲调的音高、调式、节奏、节拍、音色、演奏法等,还涉及到音乐的整体性表现手段[2]。不管怎么讲,民间乐器早已成为一首乐曲风格特点的基本组成要素。从中国民间乐器的乐曲来观察,地方乐器曲风的组成因素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乐队组合、旋律展开手法、演奏技巧,三者相互配合,互为促进,共同展示了民族乐器音乐艺术的独特性。

    二、数字时代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巨大进步,乐器的数字化需求也日益加大。同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十分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乐器就是一种彰显中华民族智慧的艺术古董,只有加强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并将其合理地引入音乐教学,促进年轻一代熟悉并掌握民间民族乐器的用法,创新使用技巧,全方位推动我国民族乐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民族乐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业内人士已经站在时代前沿探求新出路,甚至一些大学、学术机构、博物馆等都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但是其在专业视角和结构类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不利于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乐器,由此形成了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无法为现代音乐艺术提供实质性的帮助[3]。面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中国民族乐器不能坐以待毙,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失去民族自信,有违于民族复兴大业,这一问题不得不深思。反之,在数字化时代,如果能将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渗入音乐教学,既可以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又能使民族乐器的乐曲魅力得以传承,最终确保中国各民族的地方乐器都能在新时代崭露头角,代代相传,永不凋零。

    三、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资源现状

    (一)教师口传心授,学生机械被动

    深受我国传统学艺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音乐学者都会师从经验丰富的乐器弹奏者,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教师都从个人的实践经验出发,口传心授,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效果不够理想。当前,尽管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优化了高校音乐教学手段,但是“口传心授”的传统授课模式依然存在,达不到预期的育人目标,民族乐器的运用方面也是停滞不前。在这种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依然是遵循教师的指导,死记硬背,对民族乐器的弹奏显得生硬,不够灵活,更不具有创新性。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具有个人看法,拥有新颖的演奏方法,这些也会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而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正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认知死板,不能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直接影响了民族乐器在高校的发展。

    (二)只重弹奏技巧,忽略内容表达

    纵观我国大型民族乐器比赛,场面无比辉煌,优秀的弹奏人员蜂拥而来,取得优异成绩的表演者更是满面春光,享受无数鲜花和掌声。然而,在比赛结束以后,民族乐器冠军却不能轻松自如地描绘音乐作品的基调,能够分析作品内涵的赛手也是屈指可数,这一切都是因为民族乐器学习者只注重弹奏技巧,对作品内容的表达却忽略不计。从音乐教学的目标来看,高校音乐教师一味地传授音乐知识和乐器弹奏能力,但这并非教学目的,而仅仅是学生未来音乐深造的一种有效手段。尽管道理都懂,但因我国音乐教学体系本身存在的缺陷,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乐器资源的运用也只重视弹奏技巧,几乎不讲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无法培养学生在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心境、意境、情境,无法发挥各个民族乐器的真实艺术价值。

    (三)注重专业培养,忽视素养提升

    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艺术科目,音乐不单单是曲调的表演,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在民族乐器资源的教学方面更能突出弹奏人员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林冲夜奔》的二胡弹奏中,一旦弹奏人员不晓得这段历史知识,就难以演奏出器乐的精彩之处,更不能打动听众[4];其次,弹奏人员也要懂得文学语言知识,才能熟练掌握音乐语言层次的乐句、乐段和乐章;最后,现代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就是学生要具有临场应变能力和演唱会现场的心理控制能力。不过,当前我国高校民族乐器教学并没有吸收更多学科的知识,只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大部分民族器乐者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底,却不懂历史,不通晓古文,其它方面的辅助知识更是一头雾水。 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

    (一)音乐作品课程内容的纵向整合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民族器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音乐作品为基础,加强民族乐器课程内容的纵向整合。第一步,细分弹拨类民族乐器的音乐作品,提炼出弹拨乐器有共同性的演奏要领。第二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其分为专业类和非专业类,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专业类学生需要继续进行民族乐器的基本功训练,掌握难度更高的弹奏技法,达到强化目的;非专业学生只需掌握大多数弹拨乐器的弹奏法。第三步,补充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并将这些技法融入集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共同的演奏要领,比如:手指运动、触弦方式,以及手腕和手臂的运用,尽可能选择适度适当的音乐作品来训练民族乐器,真正实现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有效融合。

    (二)音乐作品难易程度的纵向整合

    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搜集与弹拨乐器有关的音乐作品,掌握不同的时间阶段,分析音乐作品的难度,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类别。在划分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音乐作品,一是以“听赏为主”,二是以“演奏为主”,然后由浅入深,逐层对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将中国民族乐器资源集结在一起[5]。当然,为了补充学习弹拨乐器音乐作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演奏基础音乐作品,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理解力,不断优化民族乐器的弹奏技巧。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注重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不断地对弹拨类民族乐器的音乐作品进行纵向整合。如此一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资源融合将会更加合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民族乐器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三)弹拨类民族乐器课程内容整合

    在弹拨类民族乐器方面,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弄清主次,将乐器演奏技法的课程内容分为主要与补充两类。针对主要演奏技法,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精通弹拨乐器的各种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弹拨类民族乐器课程内容;针对补充类弹拨乐器课程内容,不可要求过高,以免浪费精力,只需了解基本弹法即可。例如,琵琶是近现代的主要独奏民族乐器,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民族乐器有关的独奏作品;到了当代,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业界人士对琵琶艺术进行创新,又进一步创作了大量的琵琶独奏曲、合奏曲、协奏曲等[6]。为此,高校音乐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民族乐器的资源整合,既让学生了解琵琶的人文历史,又优化了乐器的演奏技巧,同时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四)加强与其他音乐课程横向联系

    实现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融合,高校音乐教师需要优化教学重点,注重民族乐器教学与其他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作为一位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首先要技艺过关,精通相关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强化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心理功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渗透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新知识。从民族乐器教学的特点来分析,高校音乐教师应当清楚地掌握三大教学系统:一是基本素质,二是演奏训练,三是乐器练习法。另外,高校音乐教师还要关注各个专业之间的共性,对比较相似的学科进行综合并项,将不同的民族乐器进行融合,互补不足,发扬各自优点,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民族乐器演奏上的综合实力[7]。

    (五)音乐作品与教学法的横向整合

    民族乐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音乐作品,更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法,这就要求将音乐作品与教学法进行横向整合,才能为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融合创设有利条件。其一,高校音乐教师要确定好需要整合的教学法内容,包括民族乐器音乐,以及与民族乐器集体课有关的教学法内容。其二,高校音乐教师要优化音乐作品,并掌握所要传授民族乐器的技能,再对学生进行模似展示,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适应音乐作品与教学法整合的学习模式。其三,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挖掘出更理想的教学法,并对其进行创新,全方位加强中国民族乐器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

    

    总之,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合而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其音乐艺术也带有本民族的特色,民族乐器更是群芳争艳,尽显其能。对于民族乐器而言,它是音乐艺术的伴奏物,还可以独立弹奏,可以说它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大多数民族的乐器都历尽了数千年的岁月,诸如陶笛、陶埙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呼吁人们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民族乐器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传承任务自然落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肩上,尤其是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乐器的弘扬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乐器的当代价值,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地选择民族乐器,持续探索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方法,确保民族乐器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服务,使各少数民族的乐器文化得以更好地弘扬下去。

    注释:

    [1]李沐徽.关于音乐教学中民族乐器运用的现状及研究[J].黄河之声,2014(18):76—78.

    [2]张丽颖.基于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14(19):93.

    [3]黄闻绘.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9(22):36—37.

    [4]杨??森.民族特色乐器在高校中的传承及运用[J].北方音乐,2020(04):117—118.

    [5]石丰恺.高效整合中国民族乐器资源的新方法——中国民族乐器元数据规范化设计与实现[J].中国音乐,2019(02):121—131.

    [6]丰元凯.回顾民族乐器的改革与改良(下)[J].乐器,2013(01):26—28.

    [7]顾毅白.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07):139—140.

    [收稿日期]2020-07-22

    [作者简介]王立源(1976—??),女,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晋中 ?030619)

    (责任编辑:庄 ?唯)

    地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尚都国际西区16号楼46号库???王立源

    联系电话:15321094579?????????任玉山代理1185338270@qq.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