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探索
范文

    冯菲 刘玲 李晓明

    

    

    

    摘要:课堂录像“慕课化”是高校资源开放共享的有力手段,也是可行且相对高效的慕课建设模式,但这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工作路径来支持对课堂录像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转型。为此,北京大学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综合分析已有实践与相关研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提出了一套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具体包括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以及精细化的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包括五轮学习,是以明确的阶段成果为驱动的有序合理的工作过程。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是在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中,通过培训课程、过程指导以及阶段成果抽查评估来实施质量控制。实施这套工程化方法的重要条件是,选择合适的课程、组建合适的团队和选用合适的工作标准,实践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处理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该套方法能够较好地支持规模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助教的作用,在保障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利用已有课堂录像建设慕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工作模式,为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和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慕课建设;课堂录像;资源共享;慕课化;工程化方法

    一、引言

    我国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不少完整的课堂录像,这些课堂录像有些来自自动录播教室的存档资料,有些是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其中不少都是名师名课,有些名师甚至已经不再开课。这些教学的一手资料可谓弥足珍贵,但大多留存在资源管理相关机构中,没有开放共享。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对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逐步成为高校优质课程开放与共享的重要手段。慕课,以目标精确、时长短小的视频为主,融合了多种在线练习形式与讨论活动,实现了完全在线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以课堂录像为基础制作慕课中的相应资源,可以使已有课堂录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解决慕课资源制作成本高的问题。这即是本文提出的课堂录像“慕课化”过程。课堂录像慕课化不仅能加大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同时也将加速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的进程。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在2016-2017年启动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在实践中探索高校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Video2MOOC工程化方法,以下简称V2M工程化方法),意图开展标准化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有效地推进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建设进程,实现批量化转型。V2M工程化方法是以学生助教为主要力量的系统工作方法,但对其他类型的非教学团队人员开展同类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相关实践与研究述评

    视频制作是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学习相关技术,对教师而言是困难更是挑战(Kolowich,2013)。采用课堂录像制作慕课,可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压力和工作量,也能有效缓解教师在课程建设之初对视频拍摄的不适感。国内外均有慕课采用这种方法来建设慕课(于青青等,2015),北京大学的“世界文化地理”“大学化学”等8门课程就是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录像资源为基础建设而成的(冯雪松等,2016),这些课程目前都在国内外各个平台上开放,学习者反馈良好。这些实践表明,课堂录像是慕课视频可以采用的形式之一。针对慕课视频的已有研究表明,视频内容质量大于形式(李青,2016a),且相比专业演播室拍摄出的视频,学生更喜欢亲民的录制风格(Guo et al.,2014),比如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拍摄的或是课堂真实环境下的视频。也有教师认为“只要课程内容过硬,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学生都能认同”(邓辉,2014)。因此,如果课堂录像能够完整全面地呈现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最为精华的教学内容,那么也可以成为较高质量的慕课资源。

    国内外专门探讨慕课建设方法的文献较少(毕经美,2016;李青等,2016b),有关课堂录像“慕课化”规范方法的探索与探究更是少见。少量文献主要是对具体课程建设经验的总结,比如课程建设从课程整体设计开始,规划确定课程结构后开始进行视频、练习题和相关学习材料制作(冯菲等,2014;陈江,2014;郑莉等,2014;李戈等,2014;李青,2016b)。也有使用讲座视频制作慕课的探索,其工作步骤和全新建课类似,包括课程整体规划、切分已有视频的知识点、补充知识点、整理素材、补充资源(冯雪松等,2016)。较少有文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规范或统一的流程,而且即使是团队建课,也会对授课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实施过程中会较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时间和投入程度的影响,质量控制也更多依赖教师的经验。这种相对松散自由的工作模式也缺少可控性,导致课程建设进程并不总是成功,有些课程建设中途停滞,距离完成并上线遥遥无期。有学者在探索網络课程建设模式时提出,网络课程开发也可以学生助教或教学设计师为主导,教师或内容专家承担学术审核的任务。如果创作流程明确,这也是一种可取的课程开发方式(吴迪,2012)。实践中也有一些慕课以学生助教为设计和开发的主力(李昕桐,2014;范逸洲等,2014)。不论谁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

    有学者将工程化开发的思路引入网络课程建设中,以解决工作流程不规范和进度质量不可控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将课程当作是一种制品,按照系统工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对课程进行策划、设计、开发、使用和修订”,采用“策划-设计和开发-部署和使用”的三阶段周期,并利用迭代开发的方法逐步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李青,2010)。这种引入工程化思路的课程建设方法进一步规范并细化了课程建设的工作阶段和任务分配。也有研究者借鉴了工程化开发的思路,进一步细化了课程建设的阶段及其任务,设计与开发了网络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以此创新网络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杨青等,2010)。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慕课建设的高校开始将其工作经验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其课程的持续开发提供指南(李青等,2016b)。有学校强调对课程开发的阶段划分、时间计划,并开展阶段性的支持服务,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会在课程开发初期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时间表,明确相应的任务和时间节点①;北京大学提供相应的课程设计工作模板、工作任务时间表等工具来帮助教师管理建课过程,并在合适的节点提供相关培训(冯菲等,2014)。也有学校强调质量保障,比如格拉斯哥大学开展阶段性评审活动,每个阶段会邀请学科专家和非项目团队人员分别就课程内容科学性、内容表达和呈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审核,课程正式上线之前也会邀请课程平台的支持人员对课程整体进行评审(Kerr et al.,2015);国家开放大学则建构了贯穿在课程设计、开发和运营整个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模型及管理机制(石磊等,2017)。

    综合上述的实践和研究可以发现,课堂录像“慕课化”是可行且相对高效的慕课建设模式,但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特别是由学生助教或教学设计师主导开展的“慕课化”工作,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手段尤为重要。全日制高校和開放教育机构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和研究,对于探索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作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都强调对课程建设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包括明确阶段任务和成果,开展质量监控和进度管理等,认为采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并结合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本研究计划引入工程化开发的思路来规划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手段,通过迭代开发逐步完善的思路,明确阶段任务和成果,及时开展质量监控,科学调配资源,及时识别和发现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降低课程开发的管理和实施难度(李青,2010),提升课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V2M工程化方法的提出

    工程化开发的思路主要用于软件设计开发,一般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三个要素。方法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工具是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过程是解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问题(李青,2010)。本研究将上述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并称为V2M工程化方法,具体体现为系统科学的课堂录像“慕课化”工作流程及其质量控制手段,并采用项目团队的方式开展。

    V2M工程化方法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助教,由学生助教完成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作,再请教师审核内容,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这也有助于多门课程并行开发,提高工作效率。但由学生助教或教学设计师这类非内容专家型人员开展课程建设,往往会因其对课程内容不够熟悉导致较难从课程整体设计开始,所以需要一种适合由学生助教等非内容专家开展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作流程。该流程不仅要明确具体任务,而且要能引导其反复并逐步深入地学习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每个阶段都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工作成果也是学习成果。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进而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和工作的动机。所以,“慕课化”的工作流程是学习型的,也是成果驱动型的。

    探索V2M工程化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慕课化”的内容。课堂录像“慕课化”是要对课堂录像进行加工,最终的成果形态就是慕课。表1对比了课堂录像和慕课的资源类型及其特点,可以看出,“慕课化”的本质是把课堂录像中呈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然后再进行重新组织并补充缺少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的碎片化是要将知识讲解、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活动划分出来分别处理,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是要选取出具体的知识点再据此进行视频切分,最后再按照课程整体目标将这些碎片化的内容组织整合形成课程。V2M工作流程的设计就是要对这些任务进行拆分或组合,将“慕课化”的工作分为若干阶段,并配备相应的阶段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录像碎片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次反复观看课堂录像,而观看录像耗时较长,如果将录像转录成文字型讲稿,反复阅读讲稿要比反复观看视频更省时。这样一来,录像文字稿的转录和整理就成为“慕课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其他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另外,不论是录像文字稿的整理,还是知识点提炼、练习题设计和视频剪辑,都是针对具体的课堂录像而言,属于课程的碎片化资源,而课程整体设计则需要将这些碎片化资源整合,建立课程逻辑,相对综合且难度更高,所以应该安排在最后的环节。从这个意义来说,按照从文字稿整理、知识点提炼、练习题设计、视频剪辑以及课程整体设计的顺序开展工作,是符合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学习发展过程,是相对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模式。这一工作过程也是迭代开发课程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轮迭代。

    对整个“慕课化”过程持续监控管理、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调整改进也是V2M工程化方法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前文所述的成功实践表明,开展培训和阶段审核是确保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培训和阶段审核需配合工作流程中各个阶段交替进行,如介绍通用的方法技巧并讨论特殊情况的处理等。考虑到学生助教是“慕课化”主力,还需要提供过程性的随时指导来确保突发特殊情况的处理。

    综合所述,图1所示的课堂录像“慕课化”的工程化方法包括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以及过程化的质量控制手段。每一个阶段都包括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各个阶段的顺序安排则体现了高效工作的过程。下文将结合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的实践,详细说明这套方法的内容、实施条件以及实施效果。

    四、V2M工程化方法的内容

    1.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

    第一阶段是整理课堂录像的文字稿。本研究使用讯飞试听网站②进行初步转录,所形成的文字稿准确率一般介于70%~85%,之后需要对这些文字稿进行校对和整理,这个过程需要相对较多的投入,而这也是引导学生反复学习和熟悉内容的过程。一般整理完成一篇机器转录的文字稿,学生至少需要仔细观看一遍视频和仔细通读一遍文字稿,这就是两次听讲学习的过程。在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实践中,这一轮需要时间较长。根据课堂录像体量不同,每门课程所需时间不尽相同,但整体来看,这一轮学习至少需要整体项目40%~50%的时间量。虽然这个环节用了大量时间,但各个课程小组均认同文字稿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这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学生反馈“在整理文字稿的过程中,逐渐理出了教师授课的逻辑与线索,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教学线索存在于意识中,为后期划分知识点提供了借鉴”。也有学生反馈“文字稿整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掌握教学细节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提炼知识点,形成课程知识点列表。主要方法是通过文字稿找出若干关键概念,重点关注关键句和承上启下的句子。如果前期文字稿整理得好,也会提高这部分工作的效率。因此,不少项目小组在整理文字稿的时候就会划分大小标题,并标注关键词和关键句。另外,通过文字稿中承上启下的句式也更容易找出知识点讲解的开头和结尾,这对后续切分视频也有帮助,能够为视频切分提供更精确的位置。这一工作大约会占据整体项目10%~15%的时间,也有项目小组在整理文字稿的同时完成了此项任务。

    第三阶段是设计客观题和讨论题。要求为每个知识点都设计3~8道客观选择题,每个录像1~2道讨论题。设计题目可有两个来源,可以是教师在课程视频中布置的随堂练习,也可以由学生助教自己设计。出题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只有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和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好的题目。曾经参与慕课建设的学生助教都反馈出题的过程是“强迫自己再认真学一遍教材的过程”(范逸洲等,2014)。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出题时可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设计题目,能避免教师出题时的专家盲点,但对题目的难易程度把握不足。但如果将练习题定位为帮助学生关注视频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时,学生助教设计的简单题目基本足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一般会占据整体项目15%~30%的时间。一般文科类的课程需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

    第四阶段是根据知识点切分和剪辑原有课堂录像,形成微视频。这一阶段主要是技术工作,不仅要将原有的整段视频进行切分,还需要修正每段微视频,剪辑其中口误或和内容无关的部分。也需要设置片头,并通过添加特效来提高视频观看时的舒适度,比如针对一些不清晰或者光线暗的地方用图片来替换等。这个阶段还需要对文字稿进行修正,促使学生助教再一次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另外,这个阶段关注课程内容的细节,往往也更容易反思和提出课程改进的内容和策略。这一阶段的工作一般会占据20%~30%的时间,如果小组人数较多,分工作业则可以较快完成。

    视频剪辑工作和出题工作看起来可以并行开展,但两者之间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将视频剪辑安排在出题之后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从工作时间的角度来看,视频剪辑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尤其导出微视频时,一旦出现问题则需要全部返工。另外,和练习题的修改相比,视频剪辑的时间成本更高,而且在高度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剪辑视频细节也能有效降低出错的可能性。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实践中有一个课程小组就自己合并了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但后续发现课程知识点提炼得不够准确,导致视频剪辑工作大量返工,拖延了整体工作进度。

    第五阶段是汇总和整理所有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课程概述信息和宣传文字,也会在这个环节设计课程大作业。对于学生助教而言,只有在之前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才可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课程概述信息,以及设计出较为综合的作业。这项工作大约会用到整体项目5%~10%的时间。

    总之,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是以明确的阶段成果为驱动的有序合理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融合学习和工作,配合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有效地确保学生在充分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较为高效地完成“慕课化”的相应工作。

    2.过程性质量控制手段

    在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中,主要通过培训课程、过程指导以及阶段成果抽查评估来实施质量控制。

    (1)培训课程

    每个阶段开始时都会安排集中的培训来介绍本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通用的方法和技巧,也会探讨一些“慕课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及其处理方式。项目中期的培训也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一阶段中的问题,进而引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表2详细列出了四次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开设时机。培训课程一般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经验的培训师设计并实施,培训师之前参与过类似的“慕课化”工作,对“慕课化”工作过程有经验,培训课程也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以真实的课程为例,由培训师带领学生逐一体验“慕课化”的工作方法。

    (2)过程指导

    “慕课化”中的很多工作需要学生助教独立完成。在其独立工作期间,我们也为各个项目组委派了一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具体而细致的定期指导。每个项目组至少两周和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次,及时沟通实施中的问题。

    过程指导对于項目开展非常重要。因为每门课程内容不同,“慕课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各个项目组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确认,在已有的工作标准上进行灵活地调整和安排。这时候指导教师更多承担的是授课教师的角色,协助各个小组在每个关键改变和调整时做出选择和决策。

    (3)抽查评估

    每个循环结束时都会有相应的阶段成果,需要对这些阶段成果进行评估检查。评估检查主要采用自检和指导教师抽查两种形式。项目组提供明确的成果核查表来引导学生进行核查和及时调整,而指导教师主要通过抽查内容的方式来评估各组成果质量。这个阶段也可以邀请授课教师加入进行审核评估,这对于保障“慕课化”后的课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抽查评估重点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比如第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录像文字稿。在定期交流中发现有的小组整理文字稿时追求一字不差地转录,这样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转录完成的文字稿可读性也较差,于是引导该小组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五、实施V2M工程化方法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课程、组建项目团队以及制定工作标准是实施V2M工程化方法的重要基础。下文将结合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的具体实践依次介绍。

    1.选择合适的课程

    V2M工程化方法建设的对象是课堂录像,其工作假设是课堂录像本身质量好,“慕课化”后的课程也是好课。因此,在正式“慕课化”之前也需要对课程录像进行系统评估,确保“慕课化”的工作条件,并非所有的拥有全套课堂录像的课程都适合进行“慕课化”。

    课堂录像的质量体现在教师讲解和视频质量两个方面。不仅要选择教师讲解比较精彩的课程,还需要考虑视频录制的质量,包括画面和声音的清晰度、可编辑程度等。在具体确定课程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为后续“慕课化”提供最佳的工作基础。

    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启动之初首先对已有的课堂录像进行了系统评估,结合上述因素评估已有的课程,最终确定了用于招募的项目课程。为了更好地规范后续工作,项目组也对这些课堂录像进行了统一格式处理,都转化为MP4,以时间命名存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相对整齐统一的素材,为后续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组建项目团队

    在“慕课化”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非常重要。优秀的团队有序合作,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前期项目启动时,通过会议动员、邮件通知等方式招募学生项目组,提供了以项目组申请和个人申请接受分配两种方式,并且对申请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申请者需要有较强的意愿参与这项工作,对课程感兴趣,也对MOOC建设工作感兴趣。其次,申请者要能保证投入足够的工作时间,有责任心,愿意学习知识和技术。第三,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团队意识。

    申请时一般建议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申请,对于个别单独申请的学生,需要协助他们形成项目组。项目组会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人需要能够承担项目管理以及具体的课程开发工作。项目管理包括任务分配、时间进度控制、小组成员管理与动机激励等;项目成员需要负责具体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可以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个人可以承担多项,具体任务分工由小组内自行安排。要求团队中至少有一位学过该课程,对课程内容比较熟悉,或者做过和课程领域有关的研究;至少有一位对视频处理技术感兴趣,或者对视频处理和美化有想法。

    经过申请和筛选,最终选定了14个项目组,对应14门课程。每个项目课程小组人数不等,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组成团队。每个项目组的结构不同,有的小组均为本专业的学生并学过对应的课程;也有6个课程项目组全部是非专业的学生,仅仅出于对课程的兴趣参与。小组人数也不同,大多为2~4人,最多的小组高达9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也不同,有7门课程教师全程没有参与指导。

    在实施过程中,专业对工作进度快慢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如果小组成员之前学过该课程,或者本身是课程主讲教师的学生,在“慕课化”的进程中更容易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视频的表达以及练习活动的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项目中发现,人数较多的小组的工作沟通成本较高,因此对小组合作模式要求较高,尤其对课程负责人的协调组织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一门课程最终没有成功转型,很大原因就在于小组人数较多,并没有形成较好的合作模式。此外,课程主讲教师的参与对各项目小组本身也具有激励作用,不少学生在项目中都表达期望有机会能和课程主讲教师见面交流讨论,尤其是非专业的学生,选择参加项目主要出于兴趣或对课程主讲教师的崇拜。

    3.制定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主要是对“慕课化”方法及其成果的标准化分析,明确最终成果需达到的水平,并确定合适的方法,提供合适的工具模板。工作标准不同于课程的质量标准,强调的是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最优组合,是对学生助教提供方法和指南的工作标准。结合“慕课化”工作流程,我们制定了文字稿的标准、课程知识点的表述标准、课程视频的技术标准、练习等资源的标准、课程资源存档标准共5类工作标准。这些标准会结合培训逐步提供给各个项目小组。结合相应的编制标准,我们也会提供相应的模板作为课程建设的工具,比如课程知识点列表模板、替换类PPT模板、片头PPT模板、练习题模板等。这些模板工具是工作标准的进一步表達,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记录,也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进行资料管理。这些标准和工具不仅对学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示,也是项目管理方和项目小组之间沟通的有效工具。

    除了上述问题,帮助项目团队真正地合作、激发团队工作动机也是确保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安排了两次中期交流活动。中期交流活动采用餐会的形式开展,期间各个小组逐一介绍目前工作进展、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困难,针对一些共性问题集体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的交流活动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后续的工作动机。

    六、实施效果与讨论

    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采用了上文所介绍的V2M工程化方法,通过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及配套的相关培训和阶段评估,支持学生助教等非教学团队人员作为主力来对已有的课堂录像进行“慕课化”批量处理,同步开展数十门课程的建设工作,最终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13门课程的建设。实践证明这套工程化方法行之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并适当降低教师的参与度和工作量。工作效果主要是针对最终成果的评估而言,而工作效率则可以用工作时间长度来衡量(于青青等,2015)。

    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看,V2M的工程化方法通过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来引导团队边学边工作,显性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可见且可评估的成果来监督和落实学生助教的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助教更好地完成工作,也有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检查和监督项目进程。此外,这套工程化方法开展的5次正式的阶段成果评估,更是极大地保障了最终“慕课化”的课程质量。在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实践中,各个项目组基本会严格遵循上述工作流程开展工作,最终上线的13门慕课也得到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的认同。

    在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中,共有51位学生和4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参与,部分授课教师参与审核,最终成功完成13门慕课的建设。就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平均建设周期为半年,大约需要的人力是2~3位学生助教、1位指导教师,部分课程得到授课教师的参与。授课教师如果参与,平均投入时间为每学时1小时,主要用于内容审核;而学生助教团队平均每学时大约需要4~5小时的工作时间,一般会看2遍视频,修改完善文字稿并反复阅读完成出题等工作;而指导教师的平均投入时间大约为每门课程10小时,主要用于内容抽查和定期交流指导。这和一般教师开设慕课需10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Kolowich,2013)相比,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实现了更有效合理的分工,充分调动了学生助教的力量。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投入的时间大约等同于学好一门课的时间,他们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深入地学习了一门课程,又充分体验了慕课建设的过程。参加项目的学生均反馈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非常有收获。

    需要注意的是,V2M工程化方法强调的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但在具体实践时,也需要灵活处理各个课程“慕课化”时的个性化问题。因为不同课程的类型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也不同,对“慕课化”的具体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视频文字稿和视频处理技术方面。尽管视频文字稿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利器,也是成果驱动的学习型工作流程的核心要素,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使用视频文字稿作为工作基础,尤其是公式推导较多的课程,比如本次项目中的“热学”“变分学”两门课,公式很多,将这类课程的内容转录成文字稿后,可读性较差,因此这类课程可以考虑采用讲课大纲来代替文字稿,而此时的文字稿也仅作为知识点提取之用,不会作为后续的课程资源。另外,不同课程对视频处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较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定。有的课程随堂会播放很多影视资料,现场录制视频时这些影视资料呈现效果不好,后续视频处理时就需要替换所有影视资料。还有些课程全程以板书为主,现场录制的板书难免有不清楚的地方,也需要考虑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替换。因此,在“慕课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特征个性化地调整视频处理要求。此外,也需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流程,比如有的项目团队原本对课程内容就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可以适当合并部分环节,如并行开展视频剪辑和出题的工作。

    总之,把高校多年积累下来的课堂录像充分利用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慕课化”是一种有效利用和共享的方式。本文提出的课堂录像“慕课化”工程化方法是在确保转型后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教师工作量和投入程度的一种工作方法,能够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各个高校利用已有课堂录像快速建设慕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工作模式。此外,本工程化方法对教师充分利用助教力量开展慕课建设同样具有参考价值,不仅提供了利用课堂录像制作慕课的工作模式,还为工作过程中教师和助教开展高效合作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注释:

    ①? 建议工作流程和计划表公布在该校在线教育网站上,2015-2016年可访问,如今列入必须使用学校账号访问的资源,https://www.onlinelearning.upenn.edu/faculty-online-teams。

    ② 讯飞试听网站(http://www.iflyrec.com/)在本项目期间(2016-2017年)提供免费使用服务,现在仅有收费服务。

    参考文献:

    [1]毕经美(2016).国内MOOCs文献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趋势思考——2009-2014年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3):134-139.

    [2]陈江(2014).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33-42.

    [3]邓辉(2014).“世界文化地理”MOOC课程建设有感——基于edX和网易云课堂MOOC平台[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9):74-83,94.

    [4]范逸洲,冯菲(2014).浅析MOOC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群体——MOOC助教[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11):29-36,52.

    [5]冯菲,冯雪松,刘玲等(2014).从教学设计的视角解读教师的MOOCs建设之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 (2):6-11.

    [6]冯雪松,于青青,李晓明(2016).慕课问道:将教学视频转型为慕课的尝试[J].开放学习研究, (1):37-41.

    [7]李戈,冯菲,范逸洲(2014).“热情”与“逻辑”的融合——浅谈“计算概论”MOOC教学体验[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9):37-45.

    [8]李青(2010).网络课程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3):70-74.

    [9]李青,刘娜(2016a).MOOC中教学视频的设计及制作方法——基于Coursera及edX平台课程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6(7):64-70.

    [10]李青,刘娜(2016b).MOOC的开发规划、团队组织与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6):60-67.

    [11]李昕桐(2014).MOOC“中间人”:从课堂到网络[J].中国教育信息化, (2):12-13.

    [12]石磊,程罡,李超等(2017).大规模私有型在线课程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课程学习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 (4):23-32,80.

    [13]吴迪(2012).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的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2(2):14-18,106.

    [14]杨青,马江舰,张进宝等(2010).网络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5):71-75,80.

    [15]于青青,李晓明(2015).MOOC视频制作平民化方法的探索与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106-112.

    [16]郑莉,杜婧(2014).MOOC建设的关键问题[J].计算机教育, (11):103-106.

    [17]Kolowich, S. (2013). The Minds Behind the MOOCs[EB/OL]. [2018-12-20].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

    [18]Kerr, J., Houston, S., & Marks, L. et al. (2015) Building and Executing MOOCs: A Practical Review of Glasgows First Two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R]. University of Glasgow, Glasgow.

    [19]Guo, P. J. , Kim, J. , & Rubin, R.(2014). 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 Conference on Learning @ Scale Conference. Atlanta, Georgia, USA:41-50.

    收稿日期 2019-03-04

    責任编辑 汪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