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趋势分析
范文

    张洪标 张传福 李燕平 赵雪茹 梁灵君 高永双

    

    

    

    【摘要】目的 探讨本院2018年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其合理性,为规范管理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18年1-12月2538张包含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观察使用患者的年龄、时间分布、药物配伍等,对其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分析。结果 2538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中,男1375张,女1163张,男女比例1.18:1.00。不同性别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不同,35-50岁患者占比相对较高。2538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不同月份开出的处方数各有不同,2月最高,8月次之,7-10月连续四个月月均处方数均>200张,3-6月月均处方数较低,其中4月达到最低状态。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DD均在药物使用范围内,DDDs使用相对合理,10种药品中有8种药品的DUI≤1.0,仅有2种药品的DUI>1.0。2538张处方中有2种药品(奥沙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的119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发生率为4.69%;有1种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的47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惊厥类药物(卡马西平)的情况,发生率为1.85%。结论 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的使用情况较为合理,但在药物配伍方面不够理想,尚需进一步改正和完善。

    【关键词】第二类精神药品;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配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68

    自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来,精神和麻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都得到了加强,2007年《处方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此类药品的合理使用更是得到指导和规范[1,2]。第二类精神药品作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除了有比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也容易产生依赖性,因此,其使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安全。合理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使其发挥药物治疗价值而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是临床工作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焦点[3,4],作者从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发放角度出发,抽样2018年度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观察其使用人群的年龄分布、时间分布、药物配伍等,对其限定DDD、DDDs、DUI等指标进行分析,为规范管理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1-12月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2538张包含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劳拉西泮片、奥沙西泮片、氯硝西泮片、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右佐匹克隆片、佐匹克隆胶囊、地西泮片、酒石酸唑吡坦、硝西泮片)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统计量表进行分类总结,记录每例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药品名称、总剂量、日剂量、使用天数、药物配伍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年龄分布、时间分布、药物配伍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DDD分析法对其DDD、DDDs、DUI等指标进行分析。

    1.3.1DDD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5]、《新编药物学》(第18版)[6]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

    1.3.2DDDs[6]DDDs=总用药量/DDD。DDDs值越大,表示该药使用频率越高。

    1.3.3DUI[6]DUI=DDDs/用药总天数。若DUI≤1.0,表明处方日剂量未超过正常用量范围,使用合理;若DUI>1.0,表明该处方中该药品的日剂量偏离其常用量,DUI越大,该药使用越不合理。

    2结果

    2.1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患者的年龄分布 2538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中,男1375张,女1163张,男女比例1.18:1.00。不同性别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第二類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不同,35-50岁患者占比相对较高。见表1。

    2.2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时间分布 2018年度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共开具2538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不同月份开出的处方数各有不同,2月最高,8月次之,7-10月连续四个月月均处方数均>200张,3-6月月均处方数较低,其中4月达到最低状态。见图1。

    2.3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DD、DDDs和DUI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DD均在药物使用范围内,DDDs使用相对合理,10种药品中有8种药品的DUI≤1.0,仅有2种药品的DUI>1.0。见表2。

    2.4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用药配伍 2538张处方中有2种药品(奥沙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的119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发生率为4.69%;有1种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的47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惊厥类药物(卡马西平)的情况,发生率为1.85%。

    3讨论

    作为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类精神药品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由最初的巴比妥类、苯二氮类发展到近年来日益推广使用的新型非苯二氮革类[7],不同种类的药品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充当了第一、第二道抵御防线的作用。但是,这些药品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对接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对较多,长期使用产生依赖性的风险较高,因此,掌握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原则,对于临床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精神性疾病诊治的专科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群体相对单一,因此,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也会相对较多,尤其是门诊病区,每日接诊的患者数量较多,所需要用到的第二类精神药品数量较大,做好定期抽样分析工作,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对避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滥用,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与国内其他医院相一致[8,9]。

    在分析中发现,本院门诊部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不同性别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第二类精神藥品使用情况不同,男女比例1.18:1.00. 35-50岁患者占比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一定关系,国内学者[10,11]研究发现,由于社会、人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45岁左右的人群,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本研究数据也与之相一致。

    在时间分布上,2018年12个月中不同月份开出的处方数各有不同,2月最高,8月次之,7-10月连续四个月月均处方数均>200张,3-6月月均处方数较低,其中4月达到最低状态。这可能与南方地区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特性有一定关系。据叶磊等[12]、覃骊兰等[13]报道,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率集中在春夏交际以及秋冬交际。从本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数量看,也与之相吻合。

    对此10种药品的DDD、DDDs、DUI等分析发现,10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DD均在药物使用范围内,DDDs使用相对合理,10种药品中有8种药品的DUI≤1.0,仅有佐匹克隆胶囊(DUI=1.09)和右佐匹克隆片(DUI=1.01)的DUI稍微超过了正常用量范围,这可能与该类药物所规定的最大使用剂量偏低有一定关系,本院作为精神性疾病专科医院,所面对的多数是重症精神性疾病患者,所需要的剂量往往会超过正常剂量。国内也有相类似报道[14-17]。

    在用药配伍上,本研究发现,2538张处方中有2种药品(奥沙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的119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发生率为4.69%;有1种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的47张处方出现联合使用抗惊厥类药物(卡马西平)的情况,发生率为1.85%,这种药物相互使用有可能增强该类药品的效果,或者有可能减缓其代谢的速度,仍需要值得医生的关注,因此认为在临床使用或者在发放药品的时候,建议有必要对患者或者对医生对用药的剂量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公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通知.(2013-11-11)[ 2017-07-1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2号,2005-08-03.

    [3]卫生部.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

    [4]Weber SR. Duchemin AM. Benzodiazepines: Sensible prescribing inlight of the risks. Current Psychiatru. 2018. 17(2):22-2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571-573.

    [6]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第1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8-233. 268-275.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8]黎苏,祁英杰,项婧,等.2013-2014年辽宁省肿瘤医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2):1538-1541.

    [9]牛雅娟,刘铁桥,赵敏.苯二氮类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7):196-198.

    [10]唐伟,温娜,刘家洪.等.TNF-α-1031T/C.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认知功能的关系浙江医学,2018,40(4):350-353.

    [11]赵艳芳,聂连连,贺泽江.上海某镇在管精神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上海医药,2017,38(18):47-50.

    [12]叶磊,高宁琪,李炜东.从《黄帝内经》看精神疾病的好发季节.中医学报,2019,34(8):1613-1616.

    [13]覃骊兰,马淑然,王庆国,等.从“肝应春”理论探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36(3):156-160.

    [14]林梅英,陈维中,朱建喜,等.某军队医院2010年至2014年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分析.中国药业.2015,24(22):135-137.

    [15]董江南,黎苏,曲山丹,等.2015-2017年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f6):1528-1532.

    [16]梁晓丽,杜燕京,吴娜,等.2012-2016年北京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9):16-20.

    [17]索琳,王佳,孙丽丽,等.某综合医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点评及不合理处方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27(2):125-128.

    [收稿日期:2020-02-12]

    基金项目:中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J165)

    作者单位:528400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