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索 |
范文 | 曹惠琴 摘 要: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祖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广大中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路径;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国家领导人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好处。可是近些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及高中语文教学片面追求应试的现状,孩子们越来越热衷外来文化,吃洋餐,看韩剧和日本动画片;现在的中学生也认为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不如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有意义;《三国演义》等名著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茶道文化等我们似乎也要去韩国、日本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濒临断链的危险,传统文化已渐渐淡化与流失。 如何在课堂上行之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新高考大纲的要求,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与研究。 一、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语文课堂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二)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 学生利用早晚读及课前2分钟,轮流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营造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学习氛围。 (三)加强古诗文的诵读 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望海潮》等,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一起吟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以读带赏,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些篇目涉及古代传统文化的各种知识且背景复杂,学生可能已经厌倦了课堂讲解,有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林黛玉进贾府》说到典型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利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学生会感受更真切。 (五)提高经典节目的利用率 引导学生观看《中华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节目,培养其热爱传统文化的习惯。 二、立足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现行新编教材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分量,人教版必修系列五册共65课,古代诗文篇目42个,具体课分为语言文学典范、道德文化内涵、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文化内涵、军事文化内涵、经济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内涵、建筑文化内涵9个部分。我们也知道,语文教材有着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篇课文如果按照其原生价值来判定,可能划分在文学典范中,按照教学价值来划分,可能还会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同时,一篇文章也可能包含几个主题。因此,在授课时,我尽可能地把多个主题都和学生分析出来。 (一)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描写,进而明白他运用其犀利的口才和冷静的头脑,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同时,还指导学生诵读关于了当时郑、秦、晋三国的政治军事状况的内容,这又涉及了“政治”和“军事”文化這两个要素;在郑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大夫烛之武在郑文公的恳请之下,不计前嫌,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和卓越的外交才能说服了秦君,挽救了国家,这又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定风波》我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感悟了作品的语言美;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 《陈情表》渗透了我国忠孝文化的精髓,所呈拳拳之心,确实发人深省。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意将“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所呈现出的孝心与当下孝文化的传承加以结合,并融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内容,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使其对孝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同时也可以结合李密拒绝入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布置了作业:(1)“我眼中的忠和孝”;(2)给父母洗一次脚。趁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来接受“孝”的教育。 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 《劝学》一文,我不单引导学生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许多短句、排比和对句的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还总结出荀子的学习观和价值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又阐述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体现了唯物论的人生观。在《师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尊师的美德,结合现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兰亭集序》关乎民俗文化。第一段我是这样小结的:良辰、美景、伤心、乐事,加上贤主、嘉宾,这个三月三,美到极致。(板书:美,幻灯片播放配乐动画)于是,在微微的春风里,王羲之与天地融合,忘情地舞蹈于水墨之间,一支笔,书写下千古传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一段。学生借助图文、动画、语言,全身心地感悟诗词之美,我又让学生欣赏他的书法,课后布置学生书法临摹——评选装裱。 《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逍遥游》属于隐士文化。课堂上我告诉学生,要借鉴他们的高洁,被众人仰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淡泊名利的品质,但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的是敢于竞争的人。如讲解《归园田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社会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读与鉴赏中去获取恬静的生活追求以及淡然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未来憧憬的生活写在纸上,再去品读诗文中的生活态度,利用传统文化给学生思想上的洗礼,促进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怀、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进而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目标。 (二)通过课前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晨读,师生轮流将提前准备的相关国学知识在多媒体上投放,以供全体同学浏览阅读,如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投放的是经典新读《儒雅的君子风度》《壮哉,梁任公!》;每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提炼写作话题,并搜集整理积累相关素材,如上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要求学生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爱国、责任”入手,积累相关名句;每册必修课本都附有名著,必修一附录的是《论语》,指导学生在读作品时,让他们也听听教授于丹对于《论语》的讲解,最后让学生以说或写的方式来展示自己阅读的体会:一是做人的道理,即仁德、孝顺;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是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自行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和成语。寒暑假作业之一:要求学生阅读一本名著,背诵数首古诗词,阅读一本文言文的书籍《汉书》《史记》等,观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给家里拟写几幅春联,给长辈拜年送祝福,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等。 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相信学生语文成绩也会因此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也会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中,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得以传承发扬。 三、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也要拓展到生活中……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千百年来,民族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传统习俗、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也寄托了人们的憧憬和愿望。我想,利用传统节日,让学生参与体验节日氛围是大有必要的。如端午节,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的视频,阅读屈原的作品,讲述屈原的人生,评价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感悟他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中秋佳节,让学生整理关于“月”的诗句,并说说月在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祭扫活动,也就是给学生一堂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课;举办成人礼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礼仪文化的同时,鞭策他们担负起成人的职责…… 同时,也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古典诗词朗诵活动、中华文化常识竞赛、经典诗文名句默写大赛、书法大赛等。开设戏曲、陶艺、茶艺等第二课堂或艺术社团,安排专业老师指导,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验感。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参与和体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还可以倡导学生充分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参观各个地方的博物馆、红色展览馆、历史人物纪念馆,观看有关这方面的纪录片,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学好语文,尤其是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社会,体悟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深信,在我们语文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周美华.挖掘核心素养内涵,明确语文教学目标[J].中学课程资源,2019(2):38-39. [2]狄朝群.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思考[J].课外语文,2018(28). [3]仇小艳.传统文化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J].语文天地,2017(6). 编辑 刘瑞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