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小学阶段的培养
范文

    刘加杨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研究者从多方面探讨能促进个体能产生积极状态的各种心理因素。selig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认为"Positive personal trait"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两年后他用"Positive character"(积极品质)一词,并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在某种意义上,seligman是将美德和力量与积极品质等同看待的,对美德和力量的考察也成为积极心理学兴起后研究的重点。其积极特质可以帮助自己或他人更幸福的生活。

    现代人压力大,孩子的成长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所以,不但需要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有一个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只有具有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的应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生活。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的学校生活,帮助孩子们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我有如下浅显的思考。

    一、家校联系紧密,形成无死角教育体制。

    小学生的年纪,正处在价值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古代,有孟母三迁,就是因为孩子很容易看见什么就跟着学什么,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在生长的过程中,带上这个环境的烙印。所以,他们很容易受教师、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影响,孩子年龄较小,通常除了在校的时间,多数时间都是和父母一起,多数事情也是和父母一起完成的。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我们应该发动家长,将学校和家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力求将影响孩子们的外界因素,尽量变成积极的力量,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我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开设家庭积极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也就是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请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做得好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同分享经验,促进沟通。二是创建家校联合平台,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共同促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固定时间把孩子们在学校的积极表现,发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同步给老师,家校一同表扬做的好的优点,根据表现,修正缺点。这样,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共育,让孩子形成一个学校和家里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思维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实物材料进行思维分析。推理,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所以孩子们会对直观、形象、生动的活动更感兴趣。他们好奇心强烈,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持久性也比较差。前苏联心理学家阿良莫夫通过观察实验发现,7- 10岁儿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约为20分钟。他们对具体形象、具体材料和实际活动最感兴趣。他们爱看录像、幻灯投影,爱听故事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爱做游戏活动。而对抽象的理论、说教,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规律性知识则不感兴趣。

    所以,在实際活动中,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在活动方法上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具体形象,方法要多种多样,并尽量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如给小学生讲童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只有让孩子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更好的在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目标。

    三、让孩子们自主参与,在过程中自主成长

    从人的本质来说,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能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内心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是要充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

    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从小培养,他们有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需要,他们需要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应开展丰富、生动、有趣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他们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积极健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孩子们只有自主的去参与活动,积极的去获取,才能更好的得到成长,形成积极心理品质,让孩子们获益一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