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幼儿对小学认知、情感与期待的研究 |
范文 | 刘美娜 摘要:已有研究中我们很少听到来自孩子的声音,但如果要真正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故幼小衔接应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话语权,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建构儿童的话语体系。只有了解幼小衔接的真正利益者——儿童,及其对于小学的认知情感体验,以及对成人的期待,才能获知儿童希望成人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成人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 关键词:幼小衔接;儿童视角;情感支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187 引言 为全面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的认知,笔者选取20名大班幼儿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大班幼儿认为小学生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任务重、身材高大。对小学的认知,主要从小学的环境、小学的活动和小学的主体进行描述;理想中的小学是有玩具的,作业是轻松的,休息时间不要太少。幼儿对上小学充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快快长大,上小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学业压力。为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衔接,教师与家长应转变观念,从“幼小衔接”转为“小幼衔接”;应以儿童为中心,从“让儿童准备”转为“为儿童准备”;应关注情感,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减少幼儿担忧。 一、幼儿对小学的情感认知分析 幼儿从环境来描述希望中小学的样子。一方面是从整体来感知小学的环境,是像王國一样的漂亮、干浄和多彩的。另一方面是从教室里的设施具体描述小学的环境,比如,“桌子上贴上自己的名字”“桌子和椅子是蓝色的”“教室里有画”“有玩具柜并放满玩具”等。从幼儿描述教室里的环境来看,一部分幼儿是从自己接触到真实小学的环境进行客观描述,比如“我上次去小学,然后看见小学的桌子上贴着名字,桌子上还有书,小学生趴在上面写字”;另一部分幼儿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我想要小学的墙不要那么脏,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在墙上用油画棒乱涂乱画。“45.8%的幼儿希望小学能够开展多样的活动,同时对活动也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希望作业是轻松的,不要太多也不要太难”“老师不要太严厉”“可以开展喜欢的科学课和美术课”“可以有吃点心环节”等。可见,幼儿理想中的小学生活跟幼儿园的生活还是有相似的部分,比如有玩具、有点心环节,有喜欢的美术活动和科学活动等。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幼儿对小学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小学的环境中没有熟悉的同伴和幼儿园老师。规则压力主要表现在幼儿担心不能很好的执行规则,比如“上课时不能随意动”等。有关研究指出,儿童都认识到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并认为进入小学要学习规则。 二、帮助大班幼儿顺利衔接小学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一一从“幼小衔接”转为“小幼衔接” 中国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主动向小学对接,其实质是让大班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小幼衔接”强调小学与幼儿园有“适当差距”,强调幼儿入小学应当“平缓过渡”而非急拐弯。小学与幼儿园应该加强合作,其合作应具有持续性、双向性和渐进性。持续性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关系是长久的、连续的、密切的,即每年幼儿园大班与小学的一年级都建立起稳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双向性是指幼儿园不仅要主动向小学进行衔接,小学同样也要主动向幼儿园进行衔接。特別强调的是小学向幼儿园的衔接,比如,小学教师也应该多去幼儿园参观,了解大班儿的学习特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更能够设计出符合新入学孩子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幼儿不再畏惧上小学面临的课业压力。渐进性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应该循序渐进,从一开始的幼儿到小学参观,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为家长做讲座,过渡到双方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互访、共同参加教研活动、共同设计幼小接课程等。 (二)关注情感一一给予情感支持 幼儿入学后需离开幼儿园教师,去接受要求更加严格、学习期望更高的小学教师,给幼儿带来焦虑和不安。同时,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新的同伴,可能会经历同伴冲突,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访谈过程中幼儿入学的消极体验来自于缺少同伴、幼儿园教师的陪伴。可见,幼儿迫切需要他们的情感支持。借鉴法国的做法,将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划为一个阶段,原来的教师仍然跟原来的幼儿保持联系,并推选一名负责教师,所有这个阶段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等,减少幼儿对新教师的陌生感。其次,密切与一年级小学生的联系,多组织相关的社交活动,如,小学的运动会邀请幼儿园的孩子来参加。生活科目的一些课程也可以邀请入学前的孩子来参加。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减少其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增加幼儿与大孩子交往的经验,减少心理的不安。 (三)对新生家庭的建议 首先,家长是涵容者。面对儿童的适应性问题,家长应抱积极心态。家长需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适应期的心理特征,分析儿童在学习中不适应的原因,为儿童提供心灵支持。其次,家长是引导者。诸多一线教师都表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远重要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从旁协助。最后,家长是合作者。家长和学校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有与教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家长需私下与教师正面沟通接触,进行协商调整。家长需要为儿童提供积极、融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和陸的家庭通常会给儿童带来心理负面影响。其次,家长要在家庭中为儿童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不仅指场所独立,更指心灵独立。 结论 “幼小衔接”不等同于“提前让儿童熟悉、了解小学学科课程内容”。教师还要树立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宽严相济的教师形象,严格把控班级班风。对学校来说,需定期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业化培训,将幼小衔接规范法、具体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王菲菲,陈爱武.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小学科学幼小衔接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7):124-126. [2]祝艳琴. 大班幼儿父母与教师的入学准备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段伟红,任群芳,王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科技风,2020(17):2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