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范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相關专业人员对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行不断的探索。目前,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在保护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字化技术,本文的主题就是以此为重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传承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137

    除文化遗产建筑、字画以外,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保护工作中的重头戏,其中应用数字化技术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方法措施。这种方法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更加的完整,技术保存也更为方便。

    1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原因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展现不同文化的不同火花,更能展现不同民族的生活风貌。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重新唤起它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回忆独属于中国的历史。其次,我国现阶段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停留在传统的文字记录,或者是对已经手工完成的物品的收藏等方式,而录像、拍摄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方式具有不易遗失、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可以完善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链。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应用,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平台让大家了解到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节约宣传成本,宣传范围也会有所扩大,又达到了扩大宣传规模力度的目的。最后,由于时间的不断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也有所缺失,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工艺上的缺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重现,并进行云端储存,数据既不易丢失,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也达到了。

    2科学信息技术的不同应用

    2.1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

    我国应该对数字技术进行完善,目前,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收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部分地区的数据库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收集不完整,覆盖范围较小的原因,总体上存在着收集信息不完全统一,记录不规范等情况。因此,为了我国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我们应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技术并作出系统的标准安排。将资源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促使信息采集和检索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有效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将显现出来的缺点详细记录,方便后续工作人员的技术完善。

    2.2信息系统的独特记录方式

    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工艺的记录以及肢体动作的摄影。我国大部分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都是由文字和图片构成的,但对于手工工艺来说,太多细节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记录达到完成传承的目的。详细的录影,可以将工艺的过程完美记录,而占据了我国文化遗产大部分内容的音乐和舞蹈也是此理,根据现有数据库的文化保存途径来看,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总体的资料保护中占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比例。以此为根据,我们可以知道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于我国文化保护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立链条与完整度,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具有不一样的闪光点,就像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3文化遗产保护到位的优点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助力。它以极小的开支达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可以节省极大的人力和物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于将要遗失的传统文化,增大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例如在对云南景颇族目瑙纵歌的保护上,我们首先是对其进行网络推广以及不同形式的宣传,其次再对其音乐和舞蹈进行录制推广,使更多的群众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对非遗文化有所关注,又可以在此过程中对文化产生地有所兴趣,以此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民族之间的和谐稳定。

    3科学技术保护的别样方式

    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仅仅有记录的功能,更有其科技的独特优势。将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优势利用起来,构建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宣传平台,运用虚拟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独特的重新构建,将虚拟的文化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与不同的领域进行多边合作,推行文化的多样发展。另外,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建模,并在网络空间以动态的模式进行全方位存储,将情景、角色生成等技术融入网络空间,使后来人对现存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更可以将现有的文化遗产知识分门别类,根据地区建立数据库,方便民众上网查阅。

    4结语

    根据上文所言,恰当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可以带动文化领域的发展,更能因此衍生出一条独特的产业链,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不同领域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有眼前仅存的价值,更是我们国家文化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沃土。我们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更能让子孙后代清晰直观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浩瀚。

    参考文献

    [1]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

    [2]周炼.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J].大众文艺,2014(2).

    [3]吴群.况宇翔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

    施舒(1987—06—2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游戏美术设计、装置艺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