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激情的火花 心灵的碰撞
范文

    李爱

    高山低谷之所以令人留恋忘返或入诗入画,是因为它们千姿百态,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人们也常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课堂教学亦如此。课堂教学就如作文,也应有“导入——展开——高潮——结束”,有环环相扣,有高潮迭起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缺少了灵性。教学高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技能的集中显现。

    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教学高潮的处理方法当然应有所变化。本人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语文教学中的高潮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动静搭配,张弛有度。

    街声喧沸,无疑会使人心烦意乱;潮音绵绵,但听久了未免单调枯燥。同样,课堂上如果以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如“满堂问”或“满堂议”。也会倒人胃口。课堂教学应富于变化。如在教学《怒吼吧,黄河》一文中,写到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他刚写的《黄河大合唱》歌词时,课文中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文字“他的声音里面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里面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里面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在范读这部分内容时,老师的声音时而激昂豪迈,时而低回婉转,时而轻松欢快,时而苍凉悲壮。这抑扬顿挫的语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接着教师稍作停顿,让学生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中。这时学生或沉思、或感悟、或联想。课堂上的静,并不等于学生的心就如风平浪静的湖面。这种静,是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向更广阔,更自由的境地流动。学生激动不已、高兴万分、跃跃欲试、奋力向前,固然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教学高潮艺术境界,然而万籁俱寂、心领神会的静场,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极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也是教学高潮的一种境界。它是情的体验、思的延续、境的融合。

    二、由表及里,步步登高。

    即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最后达到一定的教学高度。例如,我在教学《大海为什么是蓝的》这一课,讲到课文中的难点“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的讲台”时,就是这样处理的:

    师:文中几次提到了那个男孩子?

    生:四次。

    师:这个男孩有什么特点?

    生:他有无穷的问题,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好奇。

    师:这个男孩并不是文中的主人公,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提到他?

    生: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师:这种好奇心对一个科学家来说重要吗?

    生:重要。拉曼正是因为自觉地保持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也就是那种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了新的作为,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师:对,所以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的奖台”。

    这一难点的教学从浅显的问题入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理解了句意,体会了作者写作的匠心,最后悟出了蕴含的道理,形成教学高潮。

    三、烘托渲染,提炼升华。

    在课堂上,老师使用的主要教学工具是自己的语言。利用語言来烘托渲染提炼,升华教学主题,创设教学高潮,也是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时,教者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在彩图上作假想游览,让他们由近及远,先实后虚的观赏,对山、水景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依据课文,紧扣“山水”来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当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陶醉于桂林山水之中时,教者以抑扬顿挫、明朗活泼的语言拓展开去:“桂林山水如此之美,真让人流连忘返。然而,我们的祖国难到只有桂林山水才美丽可爱吗?只有桂林山水才值得讴歌赞美吗?不,桂林山水只是祖国锦绣河山这幅画卷中的一个小点。我们的祖国还有巍峨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绵亘万里的长城,绿荫千里的林海,古朴庄严的北京故宫,风景宜人的苏州园林等等。啊,美景之多数不尽,赞美之语道不完。是谁创作了壮美的画卷?又是谁将这幅画卷描绘得更加绚丽?毫无疑问,是我们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这种饱含激情的烘托渲染,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他们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从而升华了思想觉悟。

    四、质疑问难,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而应时有收敛。收敛之时着重让学生领悟规律,发散之时主要让学生加以运用,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展开思维,以形成高潮。在讲《美丽的规则》这篇课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我从那条流畅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之美、人性之美。”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失衡的图景并不美,为什么“ 我”却能从中体会到“美”。由此学生可深刻地理解到这是指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道德美。然后再要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间见到或经历的有关规则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发言踊跃,教学高潮得以呈现。

    五、机智应变,因势利导。

    用时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教师若能机智应变,因势利导,也能形成高潮。在上《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一课时,离下课还有一刻钟,一位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当他走下讲台时,碰翻了讲台边的一叠本子。那位同学立即弯下身子,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本子。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个学生也抢上前去帮着收拾。本子拾起后,碰翻本子的学生抱歉地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把练习本碰翻了。”老师笑盈盈地说:“不要紧,以后小心点。”这样一起偶发事件,谁也没在意。可是,当那位同学回到座位后,老师说:“刚才我们学校了《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课文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现在,请同学们也运用这个方法,把刚才发生的事口述一下。话音刚落,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学高潮至此形成。

    六、抓住肯綮,探幽发微。

    教学高潮,讲究一个位置的经营。一篇内容本身有详略,主次之分。教学高潮应是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抓住教材的肯綮之处,探幽发微,全力以赴,直逼高潮,就能在课堂里掀起层层波澜。在教《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2.“我们”是怎样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的?

    3.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4.走出童年真的很久了,她那歌声一直滚滚着我童年的梦,说明什么?

    以上几个问题是理解全文,掌握课文精神实质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紧紧扣住这个问题探幽发微,即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形成教学高潮。

    看来,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紧紧扣住学生兴奋点,巧借教学细节,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