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
范文 | 肖玲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于德育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面对新课改,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而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创建高效的小学德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德育;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70 前言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所以有效的小学德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德育教师能够明确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小学德育教学策略,进一步丰富德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教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建设良好校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的小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导致许多学校都存在着重教书而轻育人的教育弊端。因而使得小学德育课程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将德育教学视作是可有可无的存在,造成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减弱。除此之外,纵观现阶段的小學德育实践教学可以发现,部分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总是会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并习惯性地采取“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使得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趋向于单一性。而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理论灌输,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从而使得小学德育教学逐渐沦为形式化。 二、新课改下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注重秉承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 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步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思维都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周边人物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进而能够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秉承着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对于各方面发育的都处在初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关注和关爱,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最容易接受爱和感知爱的年纪。所以,小学德育教学要试着用爱去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爱的教育有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例,这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和思维模式,所以部分学生会出现叛逆和厌学的心理。这种时候就需要小学德育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地关爱与耐心,试着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和朋友的姿态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地鼓励和肯定学生,进而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并进行一对一的德育辅导教学,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可能地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作出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效的德育教学。 2、积极创新德育教学形式和内容 以往的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而且也未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质内涵,进而造成德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僵化,教学模式主要以说教为主,因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教育需求和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况,使得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德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德育教学活动,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情感认知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一场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德育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依次分享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通过同学间的分享与交流,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努力,以及父母对自己深切的爱,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志愿活动,如敬老院和福利院,通过引导学生为那里的老人和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高效的家校联合德育教学 要想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仅仅依靠学校有限的德育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限制,使得他们的主要成长空间除了学校就是家庭,而家庭教育往往被视作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内容。所以,小学德育教师要注重开展高效的家校联合德育教学活动,进而构建完善的德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校内外德育教学的协同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家长能够明确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教学观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或者是社交平台的形式,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并针对具有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的学生,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商讨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引导家长能够加强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的监督与引导,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纠正自身的不足之处,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德育教学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革新的重要内容,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思维尚未发育成熟,更是需要教师给予良好的德育教学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身实践教学的问题所在,进而能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开展多层次的德育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注重秉承着以爱育人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德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开展家校联合德育教学活动,加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骆国权.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83. [2]李方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06):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