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游戏情境体验下的幼儿园数学教学研究
范文

    杨敏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理工类的一个分支学科,很多幼儿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些困难,在心理上固化了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但是其实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应该尝试将数学教学与游戏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幼儿从身边的游戏观察、发现入手,激发幼儿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

    关键词: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4-150

    引言:幼儿的学习大多是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或游戏来进行的。这些多元化的形式或游戏实则为幼儿创设了体验情境。所谓的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是指幼儿园在开展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时,以情境体验为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生活、问题等特定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多种数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深化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适合幼儿的成长

    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自控能力差、容易情绪化、不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等特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幼儿园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基于新纲要和教育学相关理论而言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幼儿始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能力,组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与情境体验模式融合方面,教师需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的兴趣点和情境体验模式、数学教学三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生活化的情境能够促进幼儿的理解和参与。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开展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活动,最终产生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总之,在具体的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把握上述三个原则,从而做好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

    二、在操作化活动中发展幼儿数学经验

    教师可以引入多种不同的实践材料,挖掘材料的特性和作用激励幼儿在材料应用和实践操作当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操作化活动是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类型,把核心点放在实践操作方面,而实践操作必然要有一定的操作材料做支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操作化活动开展的契机为幼儿提供一个和材料互动的环境,为数学知识方法的渗透创造有利条件。同一种操作材料拥有多元化的功能,于是可以发挥同一材料的不同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操作热情,培育幼儿求异与发散思维。例如:在区角操作活動当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玻璃球,指导幼儿用勺子从一个容器运到另外个容器并装好玻璃球,一边操作一边数数。同样是使用玻璃球,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木筷夹起玻璃球,并按照不同的颜色对玻璃球进行分类,既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又丰富幼儿数学经验。这样的操作性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可以增加幼儿的挑战以及探索欲望,也可以在这些活动当中弓导幼儿建立分类概念,巩固数学经验。

    三、在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发展幼儿数学经验

    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课程游戏化活动,提高数学经验建构的有效性。此类游戏活动讲求的是各个感官的有效参与,利用多感官的互动协调来增强幼儿对数与形的感知能力,促使幼儿收获直接而又丰富的亲身体验。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打铃说数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利用自身听觉感知数量,或者是要求幼儿根据铃声次数做相应数量的拍手、跺脚等动作。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灵活运用听觉和动觉,又能够因为多元感官的参与增加游戏活动的丰富性,让幼儿在兴致勃勃的游戏体验当中获得数学知识。其二,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游戏活动,既让幼儿亲近数学,又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排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雪花片,然后让幼儿运用雪花片拼搭不同的有序模式装扮教室,增强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

    四、引导幼儿合理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要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方法在解決同一数学问题上的实效性,及时渗透合理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幼儿不仅能用数学,而且善用数学。案例描述:折纸活动中,教师要求各组长按组人数分发纸张。第一小组组长丽丽从一堆手工纸中随意取3张,分给3个幼儿后发现还有幼儿没拿到,就又取2张去分,发现还有幼儿没拿到,再取4张,分好后还剩1张。老师问她拿了几张纸,她一一点了点小组人数后说8张。第小组组长君君先随意取了3张,分时发现不够就数了数没有分到的幼儿,再取了5张分给大家。老师同样问她拿了几张纸分给大家,她也了点小组人数后说8张。第三小组组长明明则先数了数小组的人数有8,然后一张一张数出8张纸,再一一分给大家,问他拿了几张纸后,他马上说:“有8张,因为有8个人,1人一张,所以拿8张。”之后,教师引导三组组长交流如何分纸,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分纸方法又好又快?”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明明的方法最好,因为他先数人数再数纸张,一次就可以无误地把纸张分给大家。后来,他们在分水果、分碗筷时都会优先采用这一方法,分得又快又好。

    结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巧妙的利用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材料,把这些新奇的数学材料与幼儿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活动,开拓幼儿思路,让他们体会数学学科的学习乐趣。但是,从数学的学习与游戏的联系范围方面来看,教学内容还十分的广泛,需要各位教师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逸菲.基于区域活动启蒙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89.

    [2]陈思曼,王春燕.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1):99-106.

    [3]张舒舒. 数学活动在玩中学——发展中班幼儿数学核心经验[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2-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