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范文

    刘兵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運用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和启发,运用问题驱动法来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本文主要从提出情境问题、学生尝试分解、表达解决方法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4-256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很少能够在数学学习上主动去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去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才更愿意对问题进行回答,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准确解答出数学问题,具有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提出情境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运用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情境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依据情境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当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情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情境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进步。

    如,当教师授课《小数除法》一课时,便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出与小数除法有关的数学情境问题。我在此课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一家书店搞促销,《童话大全》原价卖80元,现价卖50元,一共有4本,平均每本多少钱?现在平均每本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由于这一情境问题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购买书籍、物品的情境相似,所以这一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也开始积极地根据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一位学生便用80除以4,计算出了原价时每一本书的价格应该是20元,之后用50除以4,计算出活动中每一本书的价格应该是12.5元,这便算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学生又用20减去12.5,计算出了每本书比原价便宜了7.5元。可见,为学生提出情境问题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思考,从而更仔细、认真地解答数学问题。

    二、学生尝试分解

    在小学数课堂上,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分解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当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解答方法,并尝试对问题的进行分解,表达出分步解答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形成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方式。

    在教师为学生授课《可能性》这一课程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尝试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分解,使学生在分解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解答思路,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进步。我在此课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出一个圆盘,圆盘被平均分成了8份,圆盘上有一个始终指向3点钟方向的指针。我为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指针可能停在红色、黄色、蓝色区域,并且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请同学们用彩笔涂出与问题相符的圆盘。在我提出这一问题后,大家便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一位学生表示:“这个圆盘一共有8份,最小的话就是1份,那中间的最少也得占据2份,剩下还有5份。也就是说,红色的区域可以画5份,黄色的区域可以画2份,蓝色的区域可以画1份。”其他同学又说:“那是不是也有更多符合的方案呢?假如蓝色的区域是2份,那么黄色的区域就得是3份,这样红色的区域也是3份,看来不行。只有那一种答案了。”我点点头,对学生的尝试分解问题的方式表示肯定:“看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挺有思路的,希望大家在今后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一步步地这样去分解问题,直到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一题中的圆盘被分成了9份、10份,可能就有几种不同的配色方案了,大家不要只看到一种方案后就停下来啊。”通过我为学生进行总结,便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了解更多的课堂学习知识,使学生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思路,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学会尝试运用分解的方式解答数学问题。

    三、表达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表达解决方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当教师为学生展示出数学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表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便能够积极思考,利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当提出数学问题后,给予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一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

    在为学生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据此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我在此课教学中,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分米、5分米、4分米,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分米?它们的体积相等吗?”在我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学生便开始针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一位学生表示:“我们应该先算出长方体的棱长,之后用长方体的棱长除以12,因为正方体一共有12条相等的棱,所以就能算出正方体的棱长了。之后,再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样就能表现出二者的体积了。”我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表示肯定,接着便让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解题。学生写道:(6+5+4)×4=60,60÷12=5。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5分米。6×5×4=120,5×5×5=125。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不相等,长方体的体积为120立方分米,成方体的体积为125立方分米。从这一过程中,便可以看出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能够调动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根据问题逐渐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出情境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运用让学生尝试分解问题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表达解决方法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便能够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积极地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程程.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问题驱动式学习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