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间音乐游戏提升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措施 |
范文 | 冯琦 摘要:现有的课上音乐教学模式使幼儿处于被动状态接受教师的全程指导,课堂氛围沉闷压抑,教师的讲解难以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反而阻碍了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兴趣的发展,不利于培育幼儿的音乐艺术素养。本文指出了民间音乐游戏的主要特点,并详细分析了民间音乐游戏在早教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审美;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213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长和教师们对于幼儿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学前幼儿的艺术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前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一、民问音乐游戏的实际应用问题研究 (一)任课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由于现行的幼儿早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过度重视乐理知识与基本表演技能的训练与讲解,幼儿的本能性艺术感知能力得不到培养,民间音乐游戏难以发挥理想中的启蒙性艺术教育价值。部分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参加音乐游戏活动时不重视挖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认识,引导幼儿将全部精力用在模仿仟课教师的不范性游戏动作与学习记忆活动的基本规则上,在短时间内幼儿必须学习记住大量与音乐游戏没有明显联系的音乐学科知识,幼儿的注意力以此严重分散,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难以抓住游戏的核心思想。多数任课教师把握不好音乐游戏中各环节的推进速度,节奏过快会影响学生感受、体会游戏所表现的民族文化风情与艺术化美感,节奏过慢会使幼儿失去参与集体活动的刺激感与紧张感。幼儿的个性化艺术兴趣始终得不到任课教师的重视与理解,本来应该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成了另一个灌输抽象性知識的渠道,这一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模式不仅没有促进幼儿审美意识的发育,反而大大增加了幼儿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 (二)任课教师对游戏内容选择不当,影响幼儿理解游戏主题 民间音乐游戏种类繁多,所涉及的文化形式与民俗民风各具特色,幼儿因自身社会经验较少,无法理解价值观与审美观差异性较大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与文艺理念。个别教师在民间音乐游戏中添加了过多的地域文化元素与不常见的民族文化成分,如晦涩难懂的方言、不符合现代主流文明价值观的落后习俗等,幼儿因此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游戏的主要内容,只能被动跟随任课教师的不完善指导,没有能力自主选择游戏方向与互动形式,对游戏中展现的学习内容与文化思想的理解流于表面,此类教学规划不周密、缺少民俗文化背景知识讲解的教学活动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与抗拒意识。 二、通过民问音乐游戏塑造幼儿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可行策略研究 (一)生动再现艺术形象,转变民间音乐游戏的表达方式 为提高民间音乐游戏的实际应用水平与音乐文化教育价值,任课教师必须突破陈旧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思想的束缚,通过采用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塑造真实可见的舞台艺术形象,为幼儿的自我表现欲提供抒发的渠道,使幼儿更好地在游戏中展现自我、实现艺术理想,借此提高民间音乐游戏的表现力与艺术观赏性,任课教师应当找准音乐游戏的重点,为音乐游戏添加更多的表演活动环节,控制好音乐游戏的推进速度与情节转折变化方向。例如在《捉小鱼》这一民间音乐游戏中,任课教师可选拔具备较强表演能力的幼儿扮演游戏中的渔夫和小鱼的角色参与游戏,并为幼儿模仿小鱼游动的表演动作提供详细的指导与演不,使幼儿尽快融入角色之中,通过表演再现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并播放歌曲作为音乐伴奏,在歌曲的高音区由扮演渔夫的幼儿做出捕鱼撒网的动作,低音区由扮演小鱼的幼儿做出嬉戏游动的动作,使幼儿通过歌曲旋律节奏的变化进行联想,产生间接的形象感受,提高幼儿扮演小鱼的真实度与艺术性,任课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栩栩如生的音乐情境为幼儿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满足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客观艺术审美需求。 (二)根据幼儿审美能力培育需求选用有教育意义的游戏题材 任课教师必须选择能够培养幼儿音乐鉴赏能力与艺术兴趣的游戏题材与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体系中添加更多生活化的音乐游戏活动,应尽量选取和受教育幼儿有着相同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的民俗音乐游戏题材,幼儿如果不熟悉音乐游戏中含有的某些文化元素,就无法完全领略教师所组织的主题游戏活动的乐趣与本土化音乐教育素材的艺术魅力。教师应重新整理、修改民间音乐游戏的基本内容与游戏规则,在其中填充更多的现代化人文思想元素,通过生动直观的游戏方式将其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学习音乐创作理论与知识的同时养成正面积极的道德意识与人文价值观。 (三)以趣味游戏形式展现民间音乐文化,提高娱乐性 任课教师要想提高音乐教育成效,就必须抓住学前儿童群体的兴奋点与审美兴趣,通过创设能够带来欢笑的游戏情境改变幼儿的游戏体验,使幼儿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任课教师应指导个别扮演生活化游戏情境中的角色的幼儿做出引人注目或逗人发笑的动作,使表演者的穿着打扮符合多数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在此类娱乐性质的民间音乐游戏中能够发挥知觉欣赏音乐艺术的谐趣性,受到更多的感官刺激与精神共鸣,幼儿对伴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的记忆效果会有显著提高,幼儿之间也可互相模仿有趣的肢体动作与语言表达形式,增进课堂游戏乐趣。例如任课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小老鼠和泡泡糖》这一音乐游戏活动时,可指导扮演小老鼠的幼儿发挥创意改变故事情节,提高表演动作的夸张效果,按照任课教师的提不随着音乐节奏从慢到快的变化增加动作力度,提高泡泡糖的回弹幅度,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音乐游戏进行多样化的表演,通过创新游戏表现方式理解民间音乐游戏的核心文化理念。 结语:为提高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效果,促进幼儿智力发育与审美意识形成,任课教师在设计民间音乐游戏活动之前必须考虑到幼儿艺术理解力的有限性,避免方向有严重偏差的音乐教育阻碍幼儿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娟.在民间音乐游戏中提升大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