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途径探析
范文

    符英慧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掌握朗读教学要点,并分析学生在朗读教学期间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发挥教师职能作用,解决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基于此,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有效途径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146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朗读学习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最为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课文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作用。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中,通过对朗读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感情的体会,进而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思维发育不够完善,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文章也是段落简单、结构明快、感情鲜明的文章,这样的文章,通过朗读教学,首先可以对生词和文章大意有初步了解,接着可以深入朗读、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后再通过细读文章,了解文章中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句。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内容单一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选择朗读素材,如果长时间让学生接触同一个朗读内容,很可能会使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不仅如此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识字认字的关键时期,拓宽朗读内容、让学生接触更多文字信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教师并没能关注到这方面,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教师并没有关注朗读选材方面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长时间阅读同样的文字内容,严重影响学生朗读积极性,这样便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配合教师工作。

    (二)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系统性训练和系统性规划不够清楚

    教师往往只是点一个学生进行朗读,或者是全班一起进行诵读,简单粗略的过一遍就算完成朗读任务,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教育,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朗读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最后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不够新颖,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有效性。视朗读教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而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往往会偏爱朗读较好的学生,会给予他更多表现自我的锻炼机会,而其他的学生却被忽略了,这不利于朗读教学的广泛全面开展。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

    (一)活动引领,激发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赞科夫也表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帮助学生专注于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小老师点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朗读文章后,先由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朗读点评,包括声音是否洪亮、朗读是否正确、轻声及后鼻音是否标准、文章朗读是否富有感情等方面,此后教师再根据点评邀请“小老师”来示范朗读。

    (二)运用多种朗读手法

    朗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面对文本,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借助拼音读通、读顺整个教学内容。自由读很必要,老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要下雨了》第一自然段:我范读的时候,第一遍读时,在读到“阴沉沉”的时候,故意压低声音,结束后问问小朋友们,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于是,有小朋友说出,好,因为读出了那种天要下雨的感觉。我接着追问,你从哪感觉到的?小朋友说,“阴沉沉”,老师读得时候声音低低的,感觉空气中有点闷,要下雨了。在请2个小朋友读完后,班级再次齐声诵读,有了词语的轻重,我们的文本一下子读出了味道。读书时,火眼金睛的我,发现一位小朋友还自己配上了动作,读出了感觉,找到了乐趣,最后我们齐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此可见,范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解决朗读教学中最速度、也最为有效的朗读策略。文章读完了、读好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抓住了,读书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就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训练,遇到训练困难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错误方式,客观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寻找学生的正确朗读方式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如果学生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就应该主动引导和支持学生的朗读,如可以用语言进行鼓励“你读的很棒,非常优秀,你要继续坚持”。你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读得十分认真,声音非常响亮,很好。运用这些鼓励的话语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欣赏,每个学生身上总是具有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值得表扬和称赞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阅读课堂才会充满兴趣。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分析,适度的表扬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如果过度的肯定就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

    (四)利用图片,体会朗读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了大量精美的课文插图,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象可能聽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中,插图中描绘了被箬竹叶包好的粽子和一个被剥开后露出糯米与红枣的粽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想一想你会闻到什么?你想吃清香的粽子吗?再读好文中的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学生看过图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很容易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读出来。

    (五)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位置

    语文教师当前阶段,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重要性,需要将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当前阶段的基础水平,调整教学流程,并为学生选择与其能力相符的朗读素材,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环境,确保学生可以从容的参与朗读活动。与此同时,将学生放置于课堂主体位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对教师顺利推进教学工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结束语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能够将学生引入课文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并不重视朗读训练,也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指出学生的字音不足,朗读教学并没有发挥出真正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典诺拉.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J].小学时代,2019(30):49-50.

    [2]李静.小学低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J].散文百家,2019(10):227.

    [3]傅音.提高小学语文低段朗读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79):22-23.

    [4]董赛飞.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朗读的训练方法[J].试题与研究,2019(31):61.

    [5]宣雅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写算,2019(24):13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