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
范文 | 王春英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古人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小学生应当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就要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祖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36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文化领域却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和警醒。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培植爱国主義情怀,从小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气息的价值和作用。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懂得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接受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吸收并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充分把握好课堂时间,控制好语文教学环节,开展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小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孩子们走进汉字文化,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魅力。 小学是汉字教学的主要阶段,教师可以从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入手,剖析不同汉字的独特的形象意义,渗透古文字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汉字的形象,从而达到识字的良好效果。甲骨文、金文等早期的古文字有着浓厚的原始绘画特征,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出的象形文字。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事物演示等方式来解释所教汉字,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直观印象。 识字和写字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写字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书法教学,使学生对字形、字的演变更加熟悉,使他们体会到汉字蕴含的深厚的美学意义。 (二)国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诗词作品,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引导学生走进国学经典的世界中,体会诗歌的韵味。目前,中小学课堂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潮,很多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堂”。关于“国学”走进课堂,教育界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过于迂腐,内容良莠不齐,不适合小学生学习;有人则认为,我们要取其精华,择优弃劣,把优秀国学经典传授给下一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在中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国学经典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知道“登高望远”以及“插茱萸”这种重阳节的民间风俗,也能了解重阳节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传递出亲情的可贵,在凄苦哀思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心系国事的情怀和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正气,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石灰吟》中,我们看到了纵使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保持自身优秀品质的可贵精神。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也有助于其养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成语故事中渗透传统文化 成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先民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也是我国文化特有的语言形式。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发掘其文化内涵,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小学教材中除了古诗词之外,还有丰富的、意义深刻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分为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神话成语故事等。 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最古老、最悠久的生命之源。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追求理想,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品格。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 寓言故事通常都是篇幅短小且寓意深远。与神话故事相比,寓言故事含有讽喻或明显的教训意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刻舟求剑、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这些寓言典故给人以启迪,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一代代去继承这份历史遗产。 在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成语故事,如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由表及里,引领学生去深化认识、了解内涵,感悟真理,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深远与博大。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盈。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太多、太精、太深,仅仅依靠课堂渗透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运用现代科技让学生喜欢中华文化,并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王夏莲.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甘肃教育,2017(24):47. [2]臧国梁,薄世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J].中国教师,2017(S2):14. [3]赵玉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青海教育,2017(11):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