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家庭学长制”班级管理模式培育中职生团队协作意识初探
范文

    田占芳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21世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中职生团队精神欠缺的现状,“家庭学长制”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模拟家庭”,实行“学长”负责制,从“制度建设”“学习建设”“活动建设”“生活建设”等方面入手,让中职生在“家庭”中共同学习、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在团结合作中不断成长完善,从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关键词:家庭;学长;团队协作;凝聚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241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各行各业尤其许多知名企业已明确将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或“团队意识”作为了衡量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研究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当代中职生团队精神比较欠缺,他们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很强;纪律观念较差,凝聚力不强;人际关系淡漠……其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由于家庭的娇宠溺爱使得他们“不愿”“不懂”更“不会”与人合作,培养中职生的团队精神,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重要课题,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尝试了“家庭学长制”管理模式。

    一、“家庭学长制”及指导思想

    “家庭学长制” 就是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家庭”,“家庭”内部实行“学长”负责制,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管理学习和生活,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管理形式。美國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列出的公式:I+We=Fully I表明,个体的“我”只有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其指导思想就是让个体融入“模拟家庭”,在群体生活中互相学习和影响,学会团结合作。同时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教师的说教已经很难解决学生在外在动机驱动下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同龄人之间往往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找到发展的共同点,所以“学长”负责也是一种学习。

    二、“家庭学长制”的产生和依据

    “家庭学长制”的诞生看似简单,因为它类似分组,但绝不等同于简单的分组,要考虑多方因素。首先“家庭”成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不好运行,少了不成其为“群体”。二要根据成绩,让每个家庭的成员都要有“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并要综合考虑每个成员的单科成绩、性格爱好及性别构成,总的原则是:优势互补,学习上能互相促进,生活上能互相照顾,性格上能互相影响。三是每个家庭民主选出“学长”,之所以是“学长”而不是“家长”,就是体现同龄人的平等,“学长”一定是有威望,充满正能量的,整个家庭的管理实行“学长”负责制,“学长”责任重大。

    这样做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每个人都没有权利“挑肥拣瘦”,必须克服“阵痛”,接受现实并适应,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接纳、宽容和适应力的历练。

    三、“家庭学长制”的建设和措施

    1、通过制度建设树立“家庭”目标,增强家庭凝聚力。

    家庭成立之初,由“家庭成员”共同商定家庭名字、口号、家歌、家徽等,这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对自己“家庭”的认可和热爱,是家庭凝聚力和智慧的体现。当然核心是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家训”,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家庭规则”,从起床到值日,从上课到作业,从说话到做事,包括学习、生活、品德、活动方方面面,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天长日久“家训”就会形成“家风”,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就会形成,从而推动班级建设走上良性循环。

    以上制度的建设贯穿着“家”的经营理念,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带有温度的参与磨合,在共同建立、经营“家庭”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服从”与“爱”。

    2、通过学习建设,把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落实到求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如何通过“家庭”“学长”实现学习上的合作共赢呢?

    首先,每个“家庭”以学期为单元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家庭成员再据此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其次,每个家庭都有“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让“家庭”内部“兄弟姐妹”之间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同时“家庭”与“家庭”之间要定期交流,互换培养,期中和期末时根据整体成绩进行评比,评出实现目标的“达标家庭”和“进步家庭”。

    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整体,大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只有学会关心宽容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

    3、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学长制”中的“活动”指的是适合“家庭”整体参与的班级内部小型活动,如果仅仅是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好的创意,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家庭成员组织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不断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通过“家庭”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促进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4、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在点滴日常中学会包容和合作。

    校园活动是品德教育的催化剂,但有时活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游离于班级日常生活之外,“家庭学长制”可以让教育落地,让教育回归生活。如果某位“兄弟”总是因赖床误了早操,好解决,同宿舍家庭成员督促帮助;如果某位“姐妹”今天生病了,值日出现空缺,没关系,家庭其他人义不容辞顶上;“兄弟姐妹”间有人闹矛盾不说话了,小事情,大家出马调节……家和才能万事兴,在生活中发现别人的美,在点滴中感受相互关爱,在碰撞中理解了包容。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家庭就是熔炉,亲情就是和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失的课程,班级的小家庭给它补上,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当然,“家庭学长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万全之策;学生不是跑堂伙计,班主任更不是甩手掌柜,要保障这个模式的正常健康运行,“学长”是核心和支柱,他们需要班主任通过座谈、心理教育、事例启示、互动交流等方式适时对“学长”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学长”的管理领导能力,只有这样班主任方可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1]胡结强;班集体建设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D];苏州大学;2010年

    [2]邵广侠《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