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小学中段数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
范文 | 周绍贵 摘要: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渐渐有了自主性,同时对教学内容也渐渐地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在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要对教学方式及时地做出调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100 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计算能力和对图形的认识理解能力,在逻辑思维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开展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一、课堂讨论教学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并不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并不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既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在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认识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例如在《时、分、秒》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们提问,如:“现在课上是几点几分呢?”让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和“秒”有关的事情呢?或者是有哪些和“分”有关的事情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秒”和“分”,既能够活跃起课堂氛围,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让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换算。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当中来,但要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学内容,既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还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仅仅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们会经常利用练习题或者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仅仅是依靠这两种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教师还要积极地落实到实践教学。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可以说实践应该是先于理论的,是后来人們将实践理论化了,但是实践依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思考,以产生正确的认识。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要教授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之后,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准备若干张纸并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将纸裁剪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们将手中的纸张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换,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测量手中的纸张面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通过启发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和方法,使得导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们之后的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通过理论性教学和灌输式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寻得答案。这样一来,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要重视启发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数学教师为学生出几道简单的运算题,要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内容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发挥引导式作用,循循善诱地让学生能够渐渐地掌握竖式计算,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再次体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之后,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口算,并在其中摸索出口算的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开展教学监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长期性的坚持。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学监督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通过自身的教学监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是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体现在课前预习上,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明确一个教学目标。例如在《年、月、日》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对年、月、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让学生提前认识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次就是在难点提问上,教师要重视语言的鼓励性,在学生们提问的时候要有耐心地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最后在课后复习上,数学教师要鼓励并监督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通过错题本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教学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课堂讨论、动手实践、启发性教学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春雨.小学数学中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7. [2]伍万.小学数学中年级课堂中问题设计的实践探讨[J].中外交流,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