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策略研究 |
范文 | 王仕诚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的创新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愈发明显。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旨在使教学呈现出高效性的特点。本文笔者则以高中数学为切入点,从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设计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引入生活实例,强化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对教学的创新性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情境;生活实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204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但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不能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用到课堂中,而是需要在这一新形势下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实现有效性。教学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创新的诸多方面。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需要抓住教学因素,并以学生为核心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最终使学生从数学学科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对于学生而言容易产生枯燥感,并在学习活动中难以维持学习兴趣。而兴趣作为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创设课堂教学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方式。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能够以为情境问题为出发点,不断使他们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 以“指数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笔者首先设置以下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分组进行折纸,并引导学生观察纸对折的次数x与纸所得层数y有什么关系?由于这一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情境下所生成的问题便是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于是,他们积极建立了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解析式有什么特征,并引导他们结合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概括出这类函数的特点,以此使他们初步对指数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推动了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这样,通过创设课堂问题教学情境和生活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 二、设计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课堂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主要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这门课程而言,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原有数学认知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原有认知,并使他们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联结新旧知识,以此构建知识体系,还能够以问题为出发点,帮助他们不断内化并吸收新知识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以“函数的奇偶性”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以及几何意义,笔者首先展示两个函数的图象,其中,第一个为抛物线,第二个为折线,但都是关于y轴对称。同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共同特征?”“对于上述两个函数,f(1)与f(-1),f(2)与f(-2)有什么关系?”“一般地,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f(x)与f(-x)有什么关系?反之成立吗?”“如果将具有以上特征的函数叫做偶函数,那么怎样定义偶函数?”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了启发作用,并唤醒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在此情况下,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偶函数的定义。这样,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而且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理解新知,促进他们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引入生活实例,强化应用能力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新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数学知识分析和探究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还能够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潜移默化地强化其应用能力。 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课的教学为主,为了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笔者首先结合实际生活,引入“一群迁徙的鸟、一群奔跑的马”这样的生活实例,并以“马群、鸟群”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对集合有了初步的掌握。紧接着,笔者启发学生联想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自然数、有理数”这些内容,让学生对“集合的含义”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随后,笔者结合生活列出几个实际问题,如下列对象能否形成一个集合?高一(1)班的全体学生;身材高大的人;高一16岁以下的学生;所以的数学难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活实例的特征,以此使他们感悟实例并归纳出集合的概念。因此,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集合这种描述法的应用价值,还帮助他们构建起了抽象数学知识与认知之间的桥梁,进而使他们在理解新知识时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而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是创新的诸多方面。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要素进行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等不同方面的创新,同时,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不断优化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进而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亚萍.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方法[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176-176. [2]林玉妮.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与高中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273-274. [3]趙学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码设计:下,2018,000(003):1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