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 |
范文 | 张永友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要求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倡导新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提问作为一种师生有效的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更高效传播,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基于这一教学优势,本论文结合笔者的一些学习和经验对具体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希望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 关键词:提问;小学生;数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04 所谓有效教学,其实是和无效、低效相对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是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内容,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引领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追求学生的最大程度发展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以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不如运用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之下,他们会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在自由探索的空间中爱上数学。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于在入学之前的学习中对于立体图形的一个认识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对立体图形有所认识,此次课堂上我们更多是从身边的图形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帮助学生们去更加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迎接礼物的一个活动。教师:“为了表扬学生们上个学期的认真学习,老师特地给每一个人准备了礼物。现在,这些礼物都放在了我面前的篮子里面了,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随后,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学生一起把篮子放到讲台上,方便大家都能看清楚里边的东西。学生通过观察 ,回答篮子里的物品。随后。教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要想得到礼物,那么请先完成一个小任务。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它们的样子,认真给这些礼物分一分类。分完之后请将你的小手举起来。通过如此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对图形的学习兴趣。 二、在情景中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情景教学是指利用外界的的环境,实现和学生心境共鸣的教学方法。这个环境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景越形象,效果越显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景,在情景中提问,有助于凝聚学生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识分数”,为了可以引入一个“分蛋糕”的问题情景:明明和红红代表班级参加市里的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了奖励他们两个,李老师买了一个水果蛋糕作为奖励。拿到奖品之后两个人遇到了一个问题:蛋糕只有一个,分蛋糕的有两个人,如何进行分配才能更公平呢?在以上的问题情景中涉及到了一个关键词“平均”,这一概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平均的意思吗?”学生们讨论过后,紧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我们如何去验证这块蛋糕真的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呢?”在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讨论,利用橡皮等工具进行模拟操作,由此引入出了“二分之一”的表达,即明明和红红都得到了半个大小一样的蛋糕,用1/2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初步建立分数概念。 三、联系生活精心设计课堂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合理安排学生们的“思考时间”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迪性、难度适宜、具有情感性的问题。基于小学生生理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现状,为了增加课堂的贴近性,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学生们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设计出的问题具有生活气息,这样就可以一下子抓住了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进行理解、探究,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千克和克”,本课是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们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学生们的课余活动“跷跷板”出发,教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图片上,此时小老虎和小松鼠坐在了跷跷板的两端,教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跷跷板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基于学生们的课下玩跷跷板的经验,学生们很容易就知道了体重对于跷跷板的影响,知道了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所以这两个动物很难在一起玩这个游戏!为了更进一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我再次提问学生们:“如何我们换两个动物呢,比如小乌龟和小刺猬呢?”基于学生們日常对于动物的一个认知,很多学生认为这两个动物差不多重,玩得应该不错。借助跷跷板,从动物的体质我们可以自然地过度到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请学生们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用品,如一盒牛奶的重量、一斤苹果的重量、一辆汽车的重量等等,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我们引出了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质量,也即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在本节课我们则是要学习其中的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如果课堂情况允许我们还可以引入生活中其他的质量单位如两、斤、公斤,和克与千克机芯对比。从而知道克与千克的运用是为了便与国际交流,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在如此生活化的提问之中,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一起去认识了克与千克,发现了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关系。 总之,所谓有效教学,即是绝大多小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教学,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以尽可能地去构建有效教学,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彩绵.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2):105-106. [2]张春莉,吴加奇.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8):80-85. [3]李渭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要求及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54-155+15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